推进共同富裕:重点、难题与破解
——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2023-01-13张洁云
■ 张洁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通州区推进共同富裕重点仍然在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州不断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设,拓展富民增收新渠道,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富民强村与乡村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通州特色乡村振兴发展之路。2021年,通州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9万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135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19.14%和212.60%。但通州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通州区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且仍有扩大趋势。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仍处在高位区间。通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017年的2.036下降到2021年的1.92,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但仍高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2017-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从22572元扩大到28375元,扩大了近25%。农村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更大,而且可能继续扩大。因此,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州区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2021通州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通州区人均教育支出的城乡之比为1.26,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城乡之比为2.2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城乡之比为1.96,养老保障金的城乡之比达4.42。此外,还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较大、农村低收入群体过大、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农村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
二、推进农民共同富裕面临的难题
(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够优化
通州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基本稳定,但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还有待优化。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仍保持着工资性收入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分别为59.8%和58.6%,两者相差仅1.2个百分点,而实际差额却高达17339元,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构成,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比26.1%,虽比城镇高出12个百分点,但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绝对值反而比城镇居民少了290元,反映了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有限。近五年,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年平均递增12.9%,主要是得益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举措,但2021年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仍比城镇居民低4.7个百分点,绝对数少3837元,反映农村居民资产较少、增值作用有限。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占比11.6%,比城镇居民低了6.1个百分点,绝对数少6909元,反映了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支付相对较低。
(二)城乡要素市场壁垒依然存在
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市场的制度壁垒仍存在,这对推进城乡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严峻挑战。一是土地要素交易的制度壁垒。城乡土地配置方式的不同,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公,这也是通州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农地”转“非农用地”的市场由国家垄断,征地补偿存在“集体”分配不公的现象。再加上农村土地的出售、抵押比较困难,农民很难获得相应的财产收入。二是劳动力要素流动的隐形壁垒。现有的户籍制度导致部分农村转移人口无法在城镇落户,教育花费高、医疗保障欠缺、社会保障较低等,这些制度问题和生存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三是资本要素下乡的经营壁垒。近几年关于“资本下乡”的争议较大,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受到严格管控,农村要素供给与城市资本需求不匹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通州农村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农村产业质效还不够高
近年来,通州通过建平台、优产业、强链条,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推动合作社、农业公司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了优质粮油等一批特色产业,但农村产业的整体质效还不够高。有的村由于劳动力素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标准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以及衍生品的发展较为落后,无法充分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价值。有些村产业起步比较晚、基础薄弱,存在比较明显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加上村集体、村民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村民参与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另外,一二三产业还未真正实现有机融合,无法为产业振兴提供足够基础。
(四)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后备力量匮乏,甚至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一是组织管理人才缺乏。目前,通州区村干部按照人口650人/名的比例配备,明显偏低;再加上村党总支班子年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无法胜任当前基层各项工作。如睹史院村,目前村干部队伍共有9人,平均年龄42岁,40岁以下仅2人,本科以上学历仅1人。二是农村劳动者年龄偏大。受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很多适龄青壮年不愿留在农村,耄耋老人种田的现象屡见不鲜。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随着淘宝电商在农村的普及,懂营销、懂互联网知识、懂电脑技术的淘宝电商人才成为农村最稀缺的人才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瓶颈。
三、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趋利本性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缺陷。一是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结合农村环境治理、河道疏浚、道路建设等盘活集体水土资源。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增加占补平衡收入。二是发展“资产盘活型”集体经济。通过出租、联营、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经济,盘活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入市或合作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三是发展“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构建“主导产业+农户”模式,从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入手,以农户庭院经济破题,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四是发展“合作共享型”集体经济。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签订、股金分配等事宜,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经济主体进行合作,通过投资入股、组建经营实体等方式实现互惠共赢。
(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生产质效
构建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带动、特色农业齐头并进的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一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引导,以示范村、产业兴旺先进村培育为抓手,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加快区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与精准作业;通过农产品销售大数据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品质提升。二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在“特”字号上做好文章,做大做强本地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现代渔业、生态畜牧、农旅休闲、加工出口六大产业。三要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互联网+”等形式,跨界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促进乡村生产要素向高质高值高效领域转移。通过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拓宽农业产业边界的增值收益。四要逐步完善直播电商体系。成立直播电商行业联合工会,组成直播部、销售部、物流部等部门和分支,完善销售网络,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及农产品附加值。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农村居民增收渠道
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起“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将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把资源、资产、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入股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乡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机制,盘活“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实现线上交易,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应进必进”。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落实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在土地经营权入股、存量宅基地有偿退出、“同地同权同价”等农村“三块地”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构建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提高农民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份额。建立稳定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式”生产、采购,让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探索农业资源生态保护与转化途径,稳定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补贴收入;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权益保护,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充分保障农民工社会基本保险权益;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改革,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医疗报销水平。
(四)挖掘培养农村各类人才,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广聚乡村振兴各路人才,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一是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加快培养本土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挖掘乡村能工巧匠,鼓励创办特色企业,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通过优秀人才评选、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选树一批本土先进典型。二是各方乡贤精英“引”进来。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创新。突出项目带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创业园等平台建设,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吸引实用人才到农村创业。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可以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精锐力量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三是善用体制机制“管”起来。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建立“绿色通道”,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协会,提高各地实用人才的组织化程度和合作化水平。建立“服务专员”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一条龙”服务,加强人文关怀,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