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素、限度及语境
——基于2021年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2023-01-13◎林克松,吴娜梅,刘璐璐
◎林 克 松,吴 娜 梅,刘 璐 璐
一、研究缘起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教学成果奖是“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而设立的奖项,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成果奖已经成为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集中体现。
目前为止,对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成果奖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对职业教育整体结构的研究,其以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视角,透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分布特征,分析比较省份之间、单位类型之间、专业之间、院校之间的获奖情况,描绘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概貌[2]。二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的研究,主要以时间为变量,综合比较不同省份于不同年份的获奖情况,探析职业教育在时间线上的发展方向、价值导向、改革趋势等基本走向[3]。三是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通过比较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区域分布、中高职类型结构、学科门类等,探究该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为其弱势部分和潜存问题提出发展的优选模式和强化方案,以推动该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4]。
综上所述,学者们普遍关注到教学成果奖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且对其进行了主题点状式或时间线性式的比较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并未从全国层面深刻揭示出各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共性特征;另外,亦未见单独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进行分析的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各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进行分析,以“多点成面”的思路洞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实践样态,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存问题,以期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化与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二、要素配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力方向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于广而言涉及各层面各类别的要素改革,于窄而言聚焦某些关键要素的改革,具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潜能[5]。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称可以充分反映出研究要素,通过对研究要素的分析,能有效管窥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力方向。本文基于2021年九省市区(以下统称为“省”)教学成果奖的归纳统计,形成人才培养、“三教”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教学评价以及其他等八类要素配置框架(如表1所示),并且对其综合分析如下。
表1 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要素配置
(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中职教学改革的核心主线
根据统计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这一要素受到各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强烈关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价值旨归[5],因而大多数教学成果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方案、模式、质量、结构路径等内容进行改革和优化,意在多元多方位全过程地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九省教学成果奖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大多聚焦于“实践”视野。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在“类型化”的转型中困难重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类型特征还隐于发展之中,职业教育的现实地位与其他类型教育仍有巨大差距[6]。德国社会学家克鲁泽提出了“工作过程知识”,该理论表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学习,工具性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技能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学习。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在顺应类型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潮流的同时,迫切需要引入“实践”这一重要变量,而大部分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要素的获奖成果恰是牢牢抓住了“实践”这个关键词,意在突破传统学科教学论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桎梏,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朝着企业的实践需求发展,开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阳光大道。
(二)“三教”改革是中职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
教师、教材、教法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7]。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围绕教师、教材、教法等的“三教”改革,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对高水平教师的建设与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持续学习能力的探索、对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究、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创新。二是少量关注先进性教材的改革,囊括了对教材内容的新颖性、教材形态的适用性、配套资源的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三是重视对教学模式与教法的创新,比如除了项目式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外,“三环三步展示”教学法、“全学程”教学模式、“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做—学—研—创”教学模式、“三全四融”教学模式、“研—学—展—产—销”教学模式、“四步项目过关式”等创新教学模式在研究主题中显现。
概而观之,就九省的数据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着重于对教法与教师的改革探究,而对教材的关注有限。在152项“三教”改革要素中,仅有2项体现为对教材的研究与探索。教材作为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其的关注与重视有待提高。
(三)专业建设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九省教学成果奖研究要素的分析发现,提升中职专业建设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培育已成为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的重点内容。比如:“四方联动、六共六化”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发展的创新与实践;中职汽车服务类高品质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四链融通”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等等。可见,专业建设不再表现为专业类型、专业名称、专业目录等外显的文本性调整,更多地走向了具体的行动。该现象隐喻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刻关注到了产业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现实诉求,并致力于增强专业对产业的适应性,加深人才供需两侧的对接程度,破解由产业升级带来的专业适应性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建设既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也是一项跨领域的庞大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注重改革要素的可塑性,将专业建设的要素配置控制在改革团队和学校的能力范围内,规避缺乏学校运行基础及系统集成改革能力的要素,从而保证各要素在改革过程中有实践试点,并最终凝练出成果。
三、限度界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辐射范围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与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除了在获奖项目的主题及内容上存在差别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除教育属性外,还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和特殊的服务性[8]。在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价值遵循下,讨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限度界定具有三重现实意义:一是从教育属性的视角探究教学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成效;二是从经济属性的视角思考成果对产业转型升级、市场供需匹配、技术迭代更新的积极作用;三是从服务属性的视角关注成果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助推功能。鉴于此,本文以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称”为主要依据、以“成果完成单位”的合作情况为次要依据进行限度界定,以此挖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辐射范围。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主体愈加丰富
教育部在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文件中指出,允许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区联合申报,鼓励各单位加强合作、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同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抓住了政策红利、遵循了职业教育类型规律、响应了经济市场需求,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合作完成”的占比高达70.4%,“独立完成”的(即1个单位完成)仅占总量的29.6%,相较于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独立完成”的占比40%[9]、2014年“独立完成”的占比63%[10],该比例正逐年下降。根据共同体理论,具有某种积极关系的团体可以结成共同体[11]。美国教育家博耶尔进一步提出,教学共同体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教学组织的高质量建设和高效度实施有赖于教学共同体的建设[12]。基于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类型教育,其教学改革应处于一种立体动态的关系结构中,它不存在固定的中心,需要学术界、经济界、政府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发挥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紧密协作、螺旋上升。多元协同共治应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13]。可喜的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正逐渐趋向于形成教学共同体的态势,以此拉紧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共同纽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中职学生开辟更为多元的发展空间、培育更规范的职业素养、打造更强劲的技术技能、拓宽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圈层视野仍需拓宽
本文将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主题的限度按照 “学校—企业—区域—社会” 四个圈层进行界定(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约68%的获奖成果将教学改革的范围仅局限于学校内,约15%的获奖成果涉及到企业,而辐射到区域和社会的获奖成果分别占比11%和6%。
表2 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辐射圈层
就此而言,大部分的获奖成果尚未跳出学校教学改革的狭义语境,仍将研究限度仅仅界定于学校内的教材编写、教法创新、课程内容改革等主题。但随着学校虹吸效应的不断增强,此举将会带来严峻的问题。一方面,局限在职业院校内的教学改革与当前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教学成果难以满足对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外部环境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部环境的双重适应[14],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成效有限。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功能仍停留在学校对学生“就业导向”和“岗位技能驱动”的教育服务和在职培训服务层面,缺乏对全民多样技能需求的关注,其所形成的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5]。事实上,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实行教育的多元供给制度,能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确保公决效率最优[16]。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其人才培养的供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囿于校内的教学改革难以规避“闭门造车、故步自封”的嫌疑,未能将培养目标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对接,也未体现出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视野和格局还需进一步拓宽与提升,如“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服务区域旅游,培养‘四有’从业者”“地方产教联盟助推区域主导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少数获奖成果将教学改革的辐射范围从学校拓展到了企业、区域甚至社会,利用教学的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对个体能力、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既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又彰显了其特殊的经济属性和服务属性。
四、语境创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该指示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境界,回应了新时代语境下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即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当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全球经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对接国家总体战略、何以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规划、又何以抓住职业教育改革趋势?为探寻以上问题的答案,本文对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语境进行了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语境依次为:思政教育、产教融合、乡村振兴、文化育人、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劳动教育、三农、脱贫攻坚、职业农民。由此观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肩负以下三点时代使命。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谁培养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明确、不容动摇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等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教学改革仍需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强化为国育才的鲜明导向,始终立于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语境中,意在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获奖成果中创设得最多的语境便是“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如“基于立德树人的中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创新实践”“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等。除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外,这也是职业教育自身为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
(二)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具有经济价值,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意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育人活动,与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17]。总体而言,九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遵循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包括“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三农”“职业农民”等语境,获奖成果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新生代人才和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侧重操作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接地方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使贫困人口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以“造血式”帮扶防止贫困家庭返贫[18]。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党和国家一向重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其发展[19]。在此影响下,产教之间供需双向对接和融合进展迅速,各省教学改革抓住契机,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语境为媒介、服务经济发展为支撑、培养人才为目的,培育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改成果,如“产教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地方职业院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五建五融’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区域产教融合‘四联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
(三)完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
如何牢牢把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使命,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务必回答的核心问题,而从九省教学成果奖创设的语境可以管窥该问题的答案。第一,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五育并举”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育人的新定位,因而多项获奖成果皆以“五育”或独立或系统地创设语境。值得特别说明的是,除“德育”外,以“劳动教育”为语境培育教学成果的项目最多。究其原因,既因为劳动教育是撬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点”和“支点”[20],也有赖于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本源性的紧密关系[21]。第二,建强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相关获奖成果创设了上述列出的“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两个语境,以及未列出的“工匠精神”“德技并修”“劳动品格”等语境,意在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创新精神,进而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能力,厚植中国技术技能创新发展沃土,塑造国家人力资本红利的新动能,服务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第三,建好文化传承创新育人体系,创设的语境包括“文化育人”“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等。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重心偏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与社会视野等“软实力”的培养,由此带来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个人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2]。当前教学成果奖“文化育人”的高频语境,正是隐喻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着做深做细做长远的方向不断突破,积极推进教育体系走向显隐并重、软硬兼育的新视野、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