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囊肿1例
2023-01-13李琦李兆瑞房莹莹汪秀秀李韵秋
李琦 李兆瑞 房莹莹 汪秀秀 李韵秋
患者男性,36岁。发现左眼球淡黄色增生物1个月余,伴异物感,无眼红、眼部胀痛、畏光、流泪等伴随症状,于2021年10月11日于我院就诊,20余年前因“外斜视”于外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眼科检查:左眼视力1.5,非接触眼压:12 mmHg,结膜无明显充血、水肿,鼻上方球结膜下见淡黄色隆起,前部约1.0 cm×1.0 cm×0.3 cm,前部边界清、表面光滑,质软、无触压痛,活动性差,向眼球后方延伸。眼眶CT:左眼球鼻侧肿物,CT值约80(图1),眼部彩超:左眼球鼻侧肿物,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初步诊断:“左眼结膜肿物”。于2021年10月26日在局麻下行左眼结膜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表面囊膜包裹(图3),贴附于内直肌且与下方巩膜粘连紧密,将囊肿完整切除,10-0 尼龙线间断缝合结膜切口。取出囊肿后切开囊肿壁,可见灰白色稀薄液体溢出,其内可见一缝线(图4)。组织病理学检查:大体外观:灰白囊壁样组织,面积1.1 cm×0.8 cm,内壁光滑,壁厚0.1 cm,镜下:囊样肿物,被覆矮柱状及立方上皮,囊壁少量炎细胞浸润(图5)。囊肿内溢出液细菌培养:阴性。
讨论结膜组织因直接与外界接触,易受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如日光、风沙、炎症等刺激,从而使其发生炎症反应及上皮性肿瘤的机会增多[1],而其中的结膜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部良性肿瘤,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先天性囊肿通常在出生时不明显,随年龄增长不断扩大,获得性囊肿发病较晚,主要由炎症、外伤、手术等原因使结膜上皮进入固有层所致[2,3]。本例患者既往有斜视手术史,斜视手术多采用可吸收缝线,多为聚丙交酯-乙交酯(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等材料的聚合物,这种人工合成缝线在生物组织内通过水解作用2~3个月内被完全吸收[4-6],该病例囊肿内含一线结及灰白色渗出液,临床上甚为少见,其发病原因可能为斜视手术时结膜上皮植入组织内,同时伴有线结的长期刺激,囊肿形成后包绕线结所致,炎症反应被限制在囊肿内,因此并没有引起以毛细血管、淋巴细胞以及浆液细胞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肉芽肿[7]。鉴于该患者术前肿物性质不明确,诊断性手术切除肿物,当分离肿物与内直肌粘着处及巩膜附着处时要尤为谨慎,避免因剥除肿物导致内直肌损伤及巩膜穿孔,术中使用显微剪尖端钝性分离肿物,动作轻柔,尽量避免肿物破裂。该患者肿物与与结膜下组织粘连紧密、活动度差,CT值为80 HU,术后病理证实为囊样肿物。该肿物可与结膜皮样脂肪瘤鉴别,结膜皮样脂肪瘤外观形态与本病类似,为眼表常见的迷芽瘤,外层有囊壁包绕,但多位于颞上方球结膜下,且CT显示为脂肪密度影,其内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其间混杂有少量纤维、血管、平滑肌或泪腺组织[8]。该患者存在斜视手术史,但其无眼部刺激症状及体征,且眼部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也基本排除了炎性肉芽肿的可能。本例患者无眼部刺激症状及结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通过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法判断肿物的性质,切除肿物探查后发现其内包含一线结及灰白色稀薄液体,病理结果显示其囊样改变及其内炎性细胞浸润。提示我们临床中结膜囊肿患者,应充分询问患者既往手术史,术中尽量完整切除囊肿,且仔细观察有无线结、异物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微生物学检验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