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改革的文化自觉与实践路径

2023-01-13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育人

叶 华

一、“三全育人”改革的文化根基

(一)演进分析

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促进教育活动不断深化,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1950 年,中国从国家层面提出三育人主张,拓展了育人途径,以此作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萌芽,开启了模式探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育人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从三育人要求到七育人要求,乃至新时代十育人要求,来推动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工作要求,从而确定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基调。①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即“三全育人”。②2018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启动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分类型开展“三全育人”改革试点。③这些政策、举措的出台,表明实施“三全育人”改革是当务之急,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标杆,深化了教育改革,明确了育人规律,规制了实践层面范式要求。因此,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知促行,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④,提升育人的行动自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困境。

(二)文化根基

事实上,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符合人才培养的理论意蕴,围绕这些要求,高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夯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

1.体现人才培养的执政要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载体,拥有丰富育人资源,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因此,高校应擦亮底色,突出政治,贯彻人才培养的执政理念。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⑤在中国,党对高校工作有绝对的领导权,“三全育人”改革的提出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实践遵循,是党对人才培养作出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执政要求。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要从政治高度,明确“三全育人”目标,把握育人这个核心,履行党的执政规律。对于人才培养决不能含糊,高校要坚持目标、问题、效果导向,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从战略高度把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

2.顺应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不忘初心,为所当为,完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立德树人是一项硬指标,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路径,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革命,将改变教育对未来人才需求以及未来的学习模式,推动高校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路径。人无德不立,无技不成,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⑥高校如何做到从大到强,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学深悟透“三全育人”思想,整合各项教育工作,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举措,充分挖掘育人资源,调动各项育人元素,切实描绘好具有院校特色、融合行业文化的“三全育人”施工蓝图。在行动方案上,须遵循培养规律,加强教育引导,实施多维开放,覆盖全程培养,在育人过程每一个细节中营造育人载体,让青年学生在历练中成才。在文化浸润上,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精神文化与主流价值,增加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实现文化育人效能。

3.增强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创新思维,走在前列,增强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人才成长是复杂的,是漫长的素质变化过程,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增加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提高育人的实效性。一方面聚焦育人资源,强化课程思政,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建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的格局。另一方面繁荣育人载体,盘活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职业化训练,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培养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形成素质修炼的“大熔炉”。此外,改革评价机制,通过强化价值激励,实施绩效考核,将全员育人纳入绩效考核办法,形成机制约束与规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教育的内生性发展。

4.契合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立德树人,持之以恒,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是着眼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经验为主要依据提出的,其核心在“全”,体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成为人民办好高等教育的愿景。“三全育人”改革的提出,为培养模式转变提供了创新理念,契合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彰显了新时代办学特色。

二、“三全育人”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关性

(一)“三全育人”改革的起点: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三全育人”改革的起点。树人德,必先立己德,作为人民教师,一是政治素质过硬,即“硬”在信念坚定,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德学兼修。二是业务能力精湛,即“精”在功底深厚,善于教学,勤于研究,坚守教育初心。三是育人水平高超,即“高”在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用信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潜心教书育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价值观念也更加复杂多元,教师更应该立德修身,静心教书,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求青年学生树立端正的价值观,用好知识。积极开展理念信念教育,要注重塑造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拥有社会责任,教会青年学生向善的人性,能够真诚待人,养成高尚的人品,用青春、智慧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同时,引导青年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丰富阅历。事实上,人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把握和改造世界,改变人类发展进程。高校要在知识传授中不断提升宽度和广度,让青年学生从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多种角度把握世界⑦,因为在青年学生职业成长中,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适应职场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丰富性。此外,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完善青年学生全面能力。高等教育能使青年学生较为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切忌莫做“两脚书橱”,注重启发青年学生学会激活知识,智慧产生于知识,产生求解的策略。人的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扎根学习实践,才能形成思想智慧,促进青年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

(二)“三全育人”改革的中心:育

人才培养育人为本。高校要主动适应变化,领会人才工作新要求,找准人才培养新定位,旗帜鲜明为党培养人。寻真致远,从教走向育,教为育的条件,育为教的目标,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建立全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探索育人新模式,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进大类招生,打通学科、打通课堂,强化人文通识教育,以开阔视野育人,系统化对青年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打造开环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落实教书育人使命,推进高水平教师上讲台、进班级、强指导,教好书、育好人、立品行,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三是科学把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放眼全面发展,聚焦分类推进,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潜心育人,把最好资源配置给青年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育人。四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好政治关、师德关。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青年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⑧因此,教师要用精深的学养积累,做青年学生的谆谆善导者与学术对话者,要有完成小我成就大我的心态,倾力教学与科研,做到教书与育人兼顾、信道与传道兼顾,用知识提升青年学生,用人格感化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立己德,树人德。

(三)“三全育人”改革的重心:全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凝聚了系统教育力,是人才培养始终不变的目标。事实上,一个人的人格养成,是育人效果的叠加和融合,受教育过程各环节、各因素的影响。因此,以全统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三全育人”,使教育更加符合育人规律和成长规律,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全员育人,由单转向全,全面领导,提高育人工作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合力育人氛围,做到全时贯穿,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二是汇聚教育资源全程育人,从条块分割到协同育人,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全面修订目标与定位,明晰人才培养路线图,全域协同,把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在实施过程中融合贯通。⑨三是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全方位育人,突破约束,覆盖人才培养的点线面,融合贯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促进育人过程从单转向全,从分转向合,从点转到体,把各环节教育力链接整合,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格局。

三、“三全育人”改革的基本样态

“三全育人”改革的实质可以这样理解,一是育人工作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二是育人体系能够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三是能够较好地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三全育人”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及育人需要不断丰富发展。目前,高校“三全育人”基本样态表现如下。

实施“三全育人”改革,是推进人才培养与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抓手,意味着高校要积极响应政策,更新理念,落实行动。但由于思想准备不足,政策研究不到位,理论研究滞后,不同层次高校差距较大,发展积淀不足,导致部分高校对“三全育人”改革认识不深刻。一是缺乏理论引导及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全过程贯通不够,把育人工作简单化。二是缺乏主题把握及人才培养协同载体,全员协同不够,育人特色不鲜明。三是缺乏长远战略及人才培养创新思想,全方位覆盖不够,育人路径不清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须照应国家层面法定要求,对焦问题,提升品质,更好地发挥教育文化属性,使其在引导社会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四、“三全育人”改革的实践路径

创新“三全育人”改革实践路径,高校要切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即提高政治站位、回归育人本位、创新培养体系、激发整体活力,从而使理念更深化,路径更明确,方法更精准,评价更科学,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一)提高政治站位,掌握人才培养目标机理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问题,掌握人才培养目标机理,以正确的方向提升育人高度,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保障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这要求高校做好人才培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文化自觉,以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引领,强化思想认同,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人才培养努力方向,通常基于办学层次、类型、水平、需求等现实条件,以及最新国家政策和教育理念共同对人才培养想要达到标准作出价值判断,本质上属于一种预设。现阶段,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是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常态。

“三全育人”的目标形态是育人体系,从根本上就是人才培养,把目标路径具体化,通过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政策、体制和机制,把文化元素与意识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为行动习惯,并且紧紧围绕育人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从人才培养源头介入,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落实立德树人关键环节。以贯彻政策、聚焦问题、适应区域、围绕方案、理念定位和深化行动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地实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在青年学生的灵魂深处,让家国情怀成为青年学生精神基因,在青年学生思想中沁入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注入尚德、进取的人性美德,培育宝贵的生存本领,树立创造伟大的创新意识,营造文化育人氛围,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前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回归教育的本真——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型,为国家和民族立魂。

(二)回归育人本位,形成“三全育人”系统合力

1.共享价值与任务清单相协同。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为取向。面对人才供需矛盾,需要重塑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建立共享价值,把立德树人确立为全员育人的工作目标和价值准则,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向,把所有工作回归育人本位,运用好一切场合、载体、方式,进行精心培育。结合高校项目建设,梳理出任务清单,瞄准问题与顽疾,统筹内容范畴,促进“三全育人”改革实实在在落地,打好融入攻坚战,建立绩效考核办法,切实融入人员考核,达成行动共识,推进形成“三全育人”系统合力。

2.文化育人与德育建设相协同。文化育人与德育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涌现,正冲击着校园文化形态。科学的教育理念,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在充分认识新形势的基础上,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用先进文化、文明成果育人,通过思想认同和配套项目先行,使文化育人与德育建设成为自觉的认识和自发的行动,在全社会进行宣传贯彻,把“三全育人”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凝聚育人共识,发挥各大育人主体的联动效应,以大德育观为指导,打造文化育人生态圈。一是盘活育人资源,健全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全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发挥各层级、各环节育人功能,改善育人载体,丰富育人活动,提升育人成效。二是营造文化生态,创新德育建设。高校要积极促进文化与德育共建的互动融合,从内容、途径、方式、保障等方面,提高“三全育人”能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实施“匠心筑梦”活动,让技能竞赛常态化,学雷锋,树榜样。切实深化德育研究,结合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官网、官微、服务公众号等文化育人作用,开辟“学校建设者、学校校友、学生故事”等特色专栏,创新德育保障,打造育人新高地。

(三)创新培养体系,实现“三全育人”有效衔接

“三全育人”改革目标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落实职教20 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创新培养体系,形成育人服务链条,实现“三全育人”有效衔接。

1.学历证书与证书相衔接。“1+X 证书制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其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这一制度设计,突出体现在人才培养改革,涉及教学标准修订、书证衔接与融通、评价模式,因此,高校必须统筹组织、相互涵盖,衔接融合“X”证书的培训内容,确保教学要求一致,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X”证书培训的一体化实施。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衔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就是要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构建大思政的格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强起来。高校通过实施“五维一体”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承办劳模工匠进校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举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丰富“三全育人”的路径支撑。

3.专业建设与智库建设相衔接。高校应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青年学生成长诉求,结合行业特色,整合优化各种资源,发挥全方位功能。一是资源库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各专业群要与行业企业衔接,共同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兼容共享,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的生动实践与融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以及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打造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融合的平台。二是立足专业特色,遴选确定含金量高的“X”证书,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增设“三全育人”内容,促进整合和结构优化,探索模块化教学,实践课证融通,推动课堂革命,促进协同育人,带动联建单位信息化水平提升。三是集聚教学团队力量,与行业企业联合申报建立创新协同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等,大力推进智库及网络课程建设,满足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的需求。四是利用科研反哺教学,以项目制管理,遴选技能大师工作室、一院一品、一院一坊等项目,由教授、高工技术团队带领青年学生做项目、学知识、提技能,实现教师与青年学生间的相互滋养、支撑、促进。

(四)激发整体活力,保障“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在激发整体活力上,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只有创新动力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的实施。

1.教师德育与教师育德相融合。教师是先进文化技术弘扬者、推动者,更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坚守者、践行者。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⑩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德育与育德建设,通过教育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同时,提高自我修养,改善知识结构,懂得敬重学问,以“四有”要求自律自励。高校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一是把德育素养和育德能力纳入教师培养目标,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规范高校政治生活,强化党性教育,提高育德能力,增强“三全育人”实效。三是改善文化育人环境,增加文化内涵,树立榜样力量,实现教学相长。四是定期向学校官网、官微推送典型案例,引领全体师生以饱满工作热情投入“三全育人”工作,并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示范作用。

2.保障机制与激励政策相融合。破除梗阻是改革最大的特色,关键在于推进完善机制。高校以教育部出台的《高校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指导,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全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给予专项配套经费,从而有效解决了“三全育人”改革实施的落脚点。以政策为引领,落实价值激励,推进实施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全员育人实施方案,从实际行动层面进行灌输与规制。

3.转化平台与协作机制相融合。人才培养与供给,需要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传播、整合与转化基地,探索创办由教授、博士领衔,青年学生团队参与科技公司,作为科技转化平台,开展技术研发,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而企业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舞台,需要企业的支持及滋养,要为人才培养提供练兵场。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与企业良性协作机制,渗透到各个育人环节,这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同时也能更好为企业提供智力、技术支撑,实现合作共赢。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②李河水.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的文化育人自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88-90.

③王艳平.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103-106.

④唐国华.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10-16.

⑤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N].人民日报,2018-9-15.

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5-30(04).

⑦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2-14(06).

⑧邹晓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8-7-4(12).

⑨林兴岚.对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0(06):58-59.

⑩杜雨来,郝文斌.高校教师应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9-8-18.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