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对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3-01-12杜静雯
我国是有着悠久诗教传统的国度,诗歌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教育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进入现代以后,诗歌虽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与创新,地位却开始走向衰落,现当代诗歌教学在教育中也逐渐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现当代诗歌教学如何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臻于高效,这一问题亟待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为现当代诗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现当代诗歌教学模式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为更好地体现现当代诗歌教育价值及其文学魅力,我们需要基于学习任务群重新审视现当代诗歌作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当代诗歌文本,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语文探究能力及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为例,试探析现当代诗歌教学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内容方面系统地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并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对学习任务群作出了这样的定义:“‘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知,学习任务群不仅是教师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载体,其最终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任务群,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共同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学习任务系列,课程内容包含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现当代文学审美特性、现当代作品评论写作以及当代文学短篇创作四个方面。与该任务群对应的教材单元为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七篇代表现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作品,按照新文学主要体裁类型编为四课:第一课包括《阿Q正传》和《边城》两篇乡土小说,第二课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别康桥》两首现代新诗,第三课包括现代散文《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与当代散文《秦腔》,第四课《茶馆》则单篇独立。通过单元作品的研读,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发展概貌,初步认识理解作品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形态变迁,并鉴赏评论作品的审美特性。
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讲解式,学生被动性接受。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难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诗歌解读的角度及深度上存在差异等问题,易造成现当代诗歌教学缺乏个性化解读的情况。另一种是诵读法,但在教学时,若部分教师把握不好读的度,就会令整堂课看起来虽气氛活跃,实际上在知识点拨的方面仍有所缺乏。此外,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方式存在以单篇教学为主的情况,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和现当代诗歌教学不被重视两点原因,教师的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材中的选文,而不会作过多扩展。但是想要加深学生对现當代诗歌文体的了解以及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仅仅依靠课堂和教材中短短几篇选文是不够的,应根据所教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充分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发现现当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其自觉主动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高中现当代诗歌阅读教学失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注重经验技巧的传授,容易忽略对诗歌文本本身的阅读理解性教学。尽管现当代诗歌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但是同为诗歌体裁,它与古典诗歌在赏析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教师在进行现当代诗歌教学时会不由自主地走向答题方向。但事实上,现当代诗歌具有韵律和谐、抒情性强等特点,且距离我们的生活年代更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品读更容易从现当代诗歌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产生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仍不够丰富。进行现当代诗歌阅读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默读或放声诵读,而是在教师适当讲解知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有思考性地精读诗歌文本,从阅读中寻得收获。同时,教师还应适当筛选整合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外资源进行阅读,如选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写作方式进行纵横式对比阅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本,又能促使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高中现当代诗歌写作教学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缺失。但由于高考作文明确要求不准进行诗歌体裁的写作,现当代诗歌写作在教学中自然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使学生即使对创作现当代诗歌感兴趣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二是课后练习的匮乏。通常教师在学生学习完实用性、思辨性等文本类型之后,大多会选择布置一些课外文本鉴赏类的题型让学生去练习,或通过随堂练笔和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对于现当代诗歌来讲,教师一般只选择让学生对重要篇目进行背诵,最多布置一些课外篇目鉴赏题之类的书面作业,这对于课业负担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发出了现当代诗歌并不重要的信号。
现当代诗歌教学评价单一主要表现为:第一,以教师评价为唯一评判标准。教师评价虽更具科学性与权威性,但过度依赖于教师评价无疑是利大于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一般来自于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无法深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具有片面性的。且教师的个人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而语文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单一的评价标准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过于注重分数的得失,特别是对于现当代诗歌教学来讲,该文体在试卷上出现的频率少之又少,至多出现在默写题中,而仅仅以背诵水平来评价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学习情况是不够科学的。综上分析,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全面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提出,给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将在分析解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其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通过上文对“学习任务群”的定义及传统诗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得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在开展之前需要确定合适的学习项目,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及选择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整合开发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在选择性必修阶段,“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提升为从题材内容、体裁特征、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进行研习,以此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的补充,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实际情境和感知作者价值观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课外相关作家作品拓展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认识现当代诗歌的体裁、掌握现当代诗歌的学习方法、激发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贯彻任务群中的选文编排,打破以往的单篇教学模式,进行群文阅读,例如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放在同一课进行对比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不同流派的诗歌风格。此外,还可采取“单元主题教学”的资源组织方式,将不同课时、不同体裁的作品实现点面的结合,使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是除现代文学之外,还要关注当代文学的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诗歌作品及相关评论。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续,两个阶段的文学一脉相承,而当代文学又具有无限的延展性,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文学现实。从教学实践来看,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时研讨现当代文学作品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如联系时代发展、结合文学评论来研讨诗歌作品等,引导学生关注到当代文学的创作动态、有影响的诗歌及相关评论。当下文学的动态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正在进行的,当代诗歌也更加貼近我们的生活和现实,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的动态,可以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无限的创造力,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判断力。
一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主题。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提升诗歌学习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在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利用实物、图像、语言、问题或场景等进行情境创设,比如,举行班级读诗会,学生要在课堂开始前完成完成“中国现当代作家诗歌作品研讨会”的文案设计,用于读诗报告会的宣传;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可结合社区活动,在学校开展现当代作家诗歌作品研究与阅读问卷调查;鼓励学生将现当代诗歌作品报送校刊,并附上相关作品评论。通过情境式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验感,激活其形象思维,增强其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是阅读探究,设计相关活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一大重点,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其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且对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进行精读、细读。在此基础上,阅读鉴赏类活动可以有如下内容: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等辅助手段进行总结梳理与分享交流;开展个性化阅读班会、主题辩论、诗歌散文朗诵会等丰富的教学实践等等。以教学《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可以举办情景朗诵会,让学生以带有画面的视频和其他学生的戏剧表演作为朗诵背景,当蓝天浮云、岸边垂柳、多愁善感的诗人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对“绘画美”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
三是书面创作,布置写作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是新课标中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之一。在言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现当代诗歌的书面创作,能够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依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可以在现当代诗歌写作教学中这样设计:明确书面创作的内容后使学生学写诗歌及其短评、研究论文、进行文本改写重构等,如“某诗刊计划开辟‘回眸·中国现代诗歌经典重读’专栏,《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都被选入其中,请选择一篇,拟写几句话短评,以激发读者初读或重读的兴趣”等任务设置。如此既能提高学生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理解。
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阶梯型评价标准,除了现当代诗歌作品习题的成绩表现以外,还可以着眼于多个方面如现当代诗歌作品的阅读量、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以及现当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评论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参与课程的评价,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方化,以评促学,以获得积极的评价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对现当代经典文化理解、传承与延续的任务,有助于学生提升对于现当代文化的参与度,树立文化自信。因此,如何落实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各方面,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仍需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杜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