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化意识、思维、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2023-01-12薛爱明
薛爱明
[摘 要] 培育学生符号化意识,提升学生符号化能力,发展学生符号化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以应用为指向,发展学生的符号化意识、符号化思维、符号化思想。通过播种符号因子,激活学生數学符号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 符号化意识;符号化思维;符号化思想;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与符号进行对话、交往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符号化思想,从而激活学生的符号化思维,催生学生的符号化想象,进而培育学生的符号化意识,提升学生的符号化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化素养。符号化思想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且必须注重符号化思想的渗透。与此同时,教师又应当注意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而符号又是抽象的,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对教师来说需要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这样才能让符号化思想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得以有效渗透。这样的逻辑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中所追求的是符号化思想的渗透,这既涉及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又涉及符号思想的提取与内化,更涉及教师所选择的合适的教学途径。因此面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践,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
[?]一、以情境为载体,发展学生符号化意识
符号化思想包括符号化意识、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数字、字母、图形以及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表征、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情境,能丰富学生的符号化体验,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通过符号化,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以情境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符号化意识,不仅要求学生能用符号表征,而且要求学生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要求学生能进行符号之间的转换等。比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通过教材中的现实情境: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列式,通过不同的式子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猜想,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在此基础上,笔者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让学生举例对猜想进行验证。不同的学生举出了不同的例子,形成了丰富的情境,因而列出了不少算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概括、小结。绝大多数学生都用文字小结。“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征加法交换律?”于是,学生纷纷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如“△+☆=☆+△”“甲+乙=乙+甲”“a+b=b+a”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符号的本领真大啊!在符号表征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体验到符号的力量,自然认识到符号表达的优越性。
情境是发展学生数学符号化思想的基石,有了情境,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冰冷的形象,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的温暖。离开了情境,符号化教学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符号化教学就容易沦为符号的说教、灌输,学生所掌握的符号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认识、把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感受、体验到数学符号的功能,形成对数学符号的敏感,进而形成数学符号感。因此对数学教师来说,教学中的一个基础性任务,就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适合的情境。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形象的数学,然后经过数学抽象认识符号化的数学,这样也就奠定了符号化思想渗透的基础。
[?]二、以问题为驱动,发展学生符号化思维
符号化思想的渗透,要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地符号化、形式化。为此,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符号化思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调用符号思维、应用符号思维,从而有效地将日常生活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符号化思维让学生的符号学习走向深入。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学习一种语言。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符号因子。比如“用字母表示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符号化思维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也可以表示已知数;不仅可以表示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表示“妈妈比玲玲大28岁”这个问题时,有学生列出了表格,有学生用符号概括,认为如果玲玲的年龄是a岁,妈妈的年龄就是a+28岁。这里,笔者适时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任意数吗?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认识到,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也就是代数中的定义域、值域)。通过问题催生学生的符号化思维,能引导学生从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画。如此,学生就认识到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结构更加缜密和完整。
问题是学生符号化思维的动力引擎,也是学生符号化学习的助推器。没有思维的参与,符号化思想就不可能渗透,因为从形象的事物到抽象的符号之间,一定需要思维来驱动和加工。与此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符号化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相比较而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运用学生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对象总是指向符号的,学生必须对这些数学符号有清晰的认识——实际上就对应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符号之间的联系有准确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有了这种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运用才能逐步走向娴熟,符号化的思想渗透也才能变得更加顺利。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符号化思维的经验,感悟数学符号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从而助推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符号化能力的提升。
[?]三、以应用为指向,生成学生符号化思想
数学符号不是“死”的木乃伊,而是“活”的基因、“活”的染色体,具有再生、创造功能。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要以应用为指向和标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符号,从而创新学生的符号学习,让学生的符号理解、积累具有一定的个性。通过活用符号,建立符号体系,让学生的符号化学习走向个性化。
在符号应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符号创造。比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征“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一般关系式(x,y)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符号表征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判定之中。比如“全班整个第四行的学生的位置可以怎样表示?”“全班整个第三列学生的位置可以怎样表示?”“位于全班对角线上的学生的位置可以怎样表示?”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对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学生的具体位置,而且可以表示一列、一行、一条对角线上的学生的共同位置。在学生创生符号表达之后,笔者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满足x+y=5的关系式的学生位置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多元化应用,促进学生对符号的把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地使用符号,努力催生学生的符号化思维,生成学生的符号化思想。
符号化思想成功渗透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符号进行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播种符号因子,激活数学符号生长的力量。作为教师,要搭建学生认识符号、理解符号、应用符号的平台,促进学生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符号化。如此,让学生从对符号的陌生、排斥走向认同、接纳,并自觉地应用符号。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符号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符号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