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网络空间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研究
——基于价值澄清理论

2023-01-12任秀婷

关键词:网络空间价值观道德

任秀婷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当今时代不仅是信息化的时代,更是伦理与价值的时代。信息与价值的碰撞、感性与理性的拉扯、真相与谎言的冲突导致价值观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后真相”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特征。处在这样一个风口浪尖上,人们不免会不知所措。青年一代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更是需要直面冲突、澄清思想、厘清价值。价值澄清理论流派作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道德教育流派,其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多样化澄清策略,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后真相”的前世今生及价值澄清理论概要

“后真相”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史蒂夫·特西奇提出,用来描述媒体操控公众舆论走向,以掩饰当局牺牲大众利益这一扭曲的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斯用“后真相”的概念以表述介于真实和谎言之间的“第三类陈词”。[1]2016年的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中,媒体借由情感刺激而选择性揭露事实,由此“后真相”一词便成为政治评论的热门术语,被牛津词典中表述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2]由此揭开了“后真相”时代的帷幕。在“后真相”网络空间中,大众依托于网络时代背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载体,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在对事实真相进行理解、选择、传播的过程中,以情感优先为逻辑主体,利用群众的盲目跟风心理,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消解或无视本真事实,拟构出一个介于真相和谎言之间的另类现实。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被无限放大渲染,真相和谎言失去了明显的界限,情绪误解完全凌驾于理性思维之上,这就导致读者在解读真相时,只能借由或真或假的事实,卷入到拼凑信息和重建事实的风波之中,形成了“情感先于事实、立场决定真相”的病态社会现象。[3]

20世纪30年代,鉴于美国当时战乱频繁、信息冲击、生活多元导致的价值混乱背景,路易斯·拉思斯借鉴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杜威的经验主义,在融合创新中形成了价值澄清理论学派,著成《价值与教学》一书。他在书中构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灌输式教育的“四要素、三阶段、七步骤”的理论模型,四要素指的是:以生活为中心,对现实的认可,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三阶段七步骤:一是选择,包括:(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做出选择。二是珍视,包括:(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三是行动,包括:(6)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4]25-27这七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萨特曾说:“在某种意义上,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我是总能够选择的,但是我必须懂得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所以,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5]由此可见,价值澄清的核心是选择,价值的选择是基本的、必然的、绝对的选择,而选择的过程是参与、适切、创造的过程。

2 “后真相”网络空间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现状

2.1 道德虚无下的情绪宣泄:理性乏力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习惯于通过经验和知识来获取信息的局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之下,大学生们可以一键检索海量信息,知识的自主获取成为常态,新兴事物转而成为把控大学生们的权威。由于这些新兴事物的价值流行是通过受众的评价实现的,而大学生们作为其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主观感受就成了信息评价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情感至上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们误入道德虚无的歧途。希金斯认为:一个极端的相对主义者可能会认为,真相因人而异。[2]也就是说,在“后真相”网络时代中并不存在所谓“真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划分的价值半径中找到认同的观点。相较于收集客观信息探寻事实真相,他们更倾向于听从情绪的安排。在情绪的羁绊之下,当纷繁复杂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时,理性至上、就事论事的常态逻辑就转变为了“雄辩胜于事实”的畸形逻辑,形成了情理倒序的局面。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就指出:“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6]这种以情绪宣泄为主的舆论镜像就是理性乏力的集中表现,它既是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消解,也是对大学生已有价值观的腐蚀。

2.2 道德愤怒下的对立认同:信任异化

大学生们处于网络舆论场域之中,看似走在信息技术的前端,但其实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急需找寻归属感,找到相互认同的共同体来宣示个人信念、表达自我。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对同一事件可以达成一致的认识,并且基于被认可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寻求新的信息来坚定自己的立场。[7]这样一来,人多势众就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心理保障,使得本身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体系之外、处于无意识状态、没有得到社会规范的一小部分群体的负面认识得到了宣泄的渠道。[1]而这部分价值诉求会在共同体当中被无条件信任,形成一种对立认同,加之共情情绪的烘托催化进而会形成道德愤怒。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当真正在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动员学生群体去解决社会问题时,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无视、怀疑甚至抵触的想法,最终导致出现信任异化的局面,坠入塔西佗陷阱。[8]

2.3 道德真空下的信念坍塌:行为失范

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一种畸形扭曲的道德意识,它表现为基于日常社会的道德规范却固执地以团体为单位划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以普遍的社会理性为底色却又掩耳盗铃地筑起属于自己的围城。[1]大学生们认为,这个围城当中处于道德真空的状态,信息可以广泛搜寻,情感可以肆意宣泄,言论可以任意发表,不受他人的监督与管制。这表明,他们的信念早已坍塌。在这样的认识支撑下,大学生们道德行为的约束力大大降低,道德行为失范也就变成一种常态,网络暴力、网络黑客、人肉搜索这些不良行为屡屡出现,无数的键盘侠喊着正义的口号,实则是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情绪的宣泄。如果不进行正确、良性、规范的引导将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2.4 道德冷漠下的舆论冲击:人格偏执

在“后真相”舆论冲击之下,大学生们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真相,但偏偏又无法触及真相;他们在充满悖论的世界生存,却时时渴求真理的存在;他们想要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却发现周围环境充满猜忌试探。在这样充满悖谬的舆论反转场域之下,舆论冲击和自我认知的对冲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们形成偏执型人格,以致犬儒主义最为盛行。[7]就比如当下流行的“丧文化”,“丧文化”顺应当下青年的心理,符合其佛系、迷茫、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又带着些许的调侃和自嘲,用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内在主张[9],如他们主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大学生们沉迷于道德冷漠之中,目空一切却又怀疑一切,殊不知完全地沉迷于自我享受的同时又陷入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的陷阱,形成了自私偏执的网络道德人格。

3 “后真相”网络空间价值澄清的必要性

3.1 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后真相”网络空间中道德虚无下的情绪宣泄所呈现出的理性乏力,是价值澄清所要解决的认知偏差问题。价值澄清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主体性原则,而主体性原则最明显的特征是保持理性。[10]理性作为人类认识思维和社会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主体事物,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为了“澄清”的精髓所在。这里的“澄清”实际是指主体的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反省,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以指导自己的行动。由此可见,这一方法强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依靠灌输,而是要通过澄清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获得一种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加重要。[4]7教育者可以利用多种价值澄清方法,打破大学生们价值虚无的认知观念,帮助他们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客观对待网络信息,培养对现实问题的多向思维、辩证思考和理性透视,从而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3.2 重拾迷失的网络道德情感

“后真相”网络空间中道德愤怒下的对立认同所呈现出的信任异化,是价值澄清所要解决的情感错位问题。青年的生活环境被拟态的现象笼罩,误以为虚假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却是虚妄的构象,导致道德判断标准和情感输出变得扭曲破烂和混乱不堪。[7]价值澄清的关键所在就是以平等、真诚、尊重的态度就大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引导,教师作为教育者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循循诱导下,找到自己的主体所在,认识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不统一,认识到主流价值和多种价值的本质区别,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共同体,找寻自己丢失的灵魂,继而重拾迷失的网络道德情感。

3.3 规范失格的网络道德行为

“后真相”网络空间中道德真空下的信念坍塌所呈现出的行为失范,是价值澄清所要解决的掌声陷阱问题[7]。认知偏差和情感错位最终都会落到实践中,这就导致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一种灰色地带[3],它不同于以积极向上、正面引导为主流的红色地带,也不同于以消极颓废、负面敌对为重心的黑色地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四处游离,为各种价值观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价值澄清法要求教育者必须转变价值教育观念,由传统的说教、灌输和指挥转变为影响、选择和引导,着力培养大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及行为判断能力,使他们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感受到真诚选择的魅力,从而唤醒学生自我规范的意识,提高他们甄别各种信息的能力,远离键盘侠,不做键盘侠,进而规范失格的网络道德行为。

3.4 摆脱矛盾的网络道德人格

“后真相”网络空间中道德冷漠下的舆论冲击所呈现出的人格偏执,是价值澄清所要解决的主体冲突问题。当今社会对青年一代的高标准严要求会导致年轻一代无法承受自己所理想的状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样强烈的对冲和反差无疑会促成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们选择将自己包裹起来,实则是对自己的一种另类保护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极大的主体冲突问题。价值澄清法以此为突破口,使大学生们在教育者道德引导下认识到另类沉默的错误所在,打破顽固的心墙,促使自己走出围城,明白即时快乐和长效满足的根本区别,正确疏导心理包袱才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态。如此,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导为辅,做到标本兼治,促使青年摆脱矛盾的网络道德人格。

4 “后真相”网络空间大学生价值观的澄清路径

价值澄清理论所构建的“选择—赞赏—行动”三阶段理论模型与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三个步骤“比较—反思—实践”相对应,可以采用适当的价值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澄清路径,让大学生在比较廓清中把握价值尺度,在反思验证中确立价值共识,最后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价值澄清,从而完成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网络道德价值链构建过程。

4.1 选择:在比较廓清中把握价值尺度

路易斯·拉思斯认为:“如果它们不是被自由地接受的,它们就不可能是针对个人的;如果它们不能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们就不可能富于重大的意义。”[4]27“后真相”时代下庞大的信息网看似扩宽了信息渠道,实则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因此,价值澄清的第一步就需要大学生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筛选复杂的信息网。

首先,廓清来源。互联网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但在这些渠道之中不免存在不正当来源。大学生们应该主动去肃清信息源,积极对比包括微博超话、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这些非主流媒体与国家官网、校园官网等主流媒体的信息,多方核查信息的可信度,[11]从源头上消除不良引导的可能性。其次,分辨表里。在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后,就需要学生们抓住根本,不仅要看到信息的表象内容,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拜金主义、贪污腐败、享乐主义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采择出来,坚决抵制弱化主流价值观主导地位的不良思想,大力提倡爱国主义、奉献主义、团结协作等核心精神。最后,比较虚实。将网络信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真实世界中考察信息的现实意义,避免因现实生活和虚假世界言行不一而出现认知偏差问题,从而在比较廓清中把握价值尺度。

4.2 赞赏:在反思验证中确立价值共识

价值澄清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操作性强、实用性好,它的可操作性在于利用多种澄清策略,包括对话策略、书写策略以及讨论策略等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事实的本来面目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以符合人民利益为标准进行真假、是非、损益的验证,[11]培养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能力,在反思与验证中确立价值共识。

4.2.1 以澄清反应法为主的对话策略

澄清反应法是一种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对话策略,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作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进行特别的思考。”有效的“澄清反应通常是每次指向一个学生,经常是以短暂的、非正式的会话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走廊里、操场上或教师能接触到其言行会引起这种反应的学生的任何其他地方。”[4]因此,教育者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引导点,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遵循教师避免说教、接受学生态度、时刻保持中立、多次多地交流等澄清对话原则,[12]就“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消费观、恋爱观展开对话,帮助学生遵循内心、不断反思,以达到澄清思想的目的。

4.2.2 以价值单填写为主的书写策略

价值单填写法适用于那些不便口头交流需要落实于纸面的问题。[12]通常由教师就地取材,然后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可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依次分发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以匿名的方式填写价值单,保持结果的真实性,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或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同样保持中立。笔者,以大学生“网络追星”为例设计了大学生网络追星价值单填写流程表:

4.3 行动: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向社会生活学习。“人们必须亲自珍视、选择并使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价值发端于富于变化的生活。”[4]5价值澄清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价值混乱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助力青年成长。

表1 大学生网络追星价值单填写操作流程

首先,净化网络空间,改进话语方式。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健全法律管理体系,用制度来重塑政府公信力[3]。相关部门建立公众舆情反馈机制,对网络媒体进行舆情预测和信息筛选,划分不同受众群体,利用“回音壁效应”的正向功能,靶标定位,精准推送。另外,还需要改进话语方式,设置合理话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的议题,[1]抢占话语先机,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其次,家校形成合力,进行榜样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场域,自身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构建家校共同体,共同解决学生因价值混乱而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摆脱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认知,消除负面共情情绪烘托下而产生的信任异化,认识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意义所在,人人不做键盘侠,远离犬儒主义,以真诚去打破围城的束缚。

最后,学生身体力行,敢于揭露错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其根本落脚点还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去凝聚价值共识,提高国家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敢于亮剑,在面对威胁国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损害人民根本利益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时,不能因胆怯怕事而选择性失声,应该抢占先机,积极发言,“用正确揭露错误,用真话揭穿谎言,用事实击退谣言”,[11]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价值澄清理论帮助处于“后真相”网络空间之下的大学生们提高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摆脱混乱的价值观,获得清晰的价值理念。但在价值澄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其理论自身的不足之处:该理论要求教育者时刻保持中立,过度推崇受教育者的个人选择,加之它本身并没有主导的教育方向,否认公共价值的存在。[13]因此,如果没有学校的规范作为教育支撑、教师的正向引导作为行进指南,大学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克服。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