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说崂山多神韵

2023-01-12王溱

走向世界 2022年50期
关键词:崂山蒲松龄道教

王溱

崇山峻岭都有各自的故事。

崂山的故事太多太多,说的人也层出不穷,但还是情不自禁要再说。因为其神韵多多。

许多人知道崂山,是因为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语: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大诗人李白曾为此留下诗篇: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父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触景生情诗意传神,惹得唐玄宗对崂山兴趣大发,不但大力推崇崂山,还专门派遣道士前去采药,以观崂山秀丽风貌。

时光进入清代初期,在康熙十一年的夏天,一代文豪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结伴同游崂山。非常幸运的是,他们在这个被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高山峻岭上看到了可遇不可求的海市蜃楼。这成为蒲松龄终生回味的神奇经历,可以说刻骨铭心。

为此蒲松龄专门创作了《崂山观海市作歌》,尽显所见的崂山海市景观: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或许,崂山优美的景色俘虏了大文豪的心,抑或崂山深邃的历史和传说让蒲松龄浮想联翩,蒲松龄在崂山的所见所闻,让其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迸发。在崂山他挑灯疾书,留下了两篇流传千秋的短篇小说,让崂山的名气由此更加响亮,吸引着大批游人前来踏足观赏。直到今天,凡到崂山一游的游客,必到太清宫去寻找“穿壁樯”“降雪”石碑和山茶花,那是脍炙人口小说《崂山道士》和《香玉》的场景,是蒲松龄游览崂山“景因人显”的最大收获,也是人们对崂山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说当年蒲松龄客居崂山太清宫,月夜之下在一亭内休息,忽然见到对面墙上有一人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蒲松龄大为惊奇,正在疑惑之时方发现是来送茶的道士影子作祟。不过道士走后,那道神奇的影子却依旧缠绕在蒲松龄的脑海,久久不能消失。于是,灵感涌上心头,一篇名为《崂山道士》的小说应运而生。小说以王七这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学“穿墙壁”的故事告诫世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光明磊落,心地坦白,否则总有一天会被无形的墙撞得头破血流。《崂山道士》的影响力极大,不仅有连环画,还有动画片,对人们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启发起了很大作用。许多人一提“崂山”,马上会想到《崂山道士》,想到那个被碰得头破血流的王七,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香玉》是一篇浪漫而幻化的爱情小说。小说中的绛雪是一位孤傲清高、极有个性的女子。在她的帮助下,黄生与香玉生死相许的爱情才得以超越阴阳阻隔而再续前缘。这种成人之美的君子胸怀,不但感动了黄生,使其由衷感叹: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也让读者看到了人间的柔情与侠义,善良与仗义,从而更加坚定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中的山茶花,人们俗称的“耐冬”,是青岛当地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是青岛的市花。山茶花花语含义有着理想的爱、谦让、谦虚、品质高洁、天真可爱等寓意,在它的代表意义中,还象征着高洁、孤寂、深沉谨慎、了不起的魅力。太清宫那株高约7米、胸径约60厘米的特大号山茶花,被传说就是小说中的耐冬。人们痴迷的认可和相信,导游们也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解说,让许多游客感慨万分,唏嘘不已甚至顶膜礼拜。寓意和象征往往会呈现一种美丽动人的人性魅力,崂山太清宫的山茶花就是如此,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执着地去寻找、去观赏、去谒拜。那碧绿的枝头、朵朵璀璨晶莹的红玛瑙,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正如诗人杨慎曾所形容:绿叶红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

有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中国的名山与宗教不可分割,无论是五台山、普陀山、衡山、峨眉山,还是九华山、武当山、嵩山、青城山、龙虎山、老君山,都会看到道教的影子,闻到佛教的气息,而崂山则是两教共存的山脉,这实属“奇观”,罕见而温馨。

从春秋战国开始,崂山上就有方士、巫师的修行,到了唐、宋两代道教开始兴起,元明清时代达到鼎盛。全真道派“北七真”之一邱处机,曾三次来崂山讲授道术,影响极大,以至于崂山的道教皈依为全真教,开创了全真道教的“龙门派”。丘处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崂山期间,触景生情,创作了大量诗词绝句,许多佳作被后人镌刻在山岩之上。现在去崂山游览,沿途仍旧会看到许多丘处机的咏唱崂山的诗词,其文其景已成为崂山的瑰宝之一。除了丘处机,在崂山道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串与道教发展相关的名字永载丰碑,他们是李哲玄、刘若拙、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这些人不仅见证了道教在崂山各开宗派,争建道观,达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盛,使崂山成了道教全真世界第二大丛林的盛况,也得到了不同时代宫廷皇族的重视与青睐,几千年之后,他们又出现在金庸的作品里,让后人领略了当年诸侠纵横武林,为民除恶的英姿风采,成为现代人心目中梦幻而又触手可及的一代豪杰形象。而秦始皇崂山求仙,会仙人安期生;徐福入东海求仙药,也都与崂山有渊源,也都有道教的沉浸。如今,在崂山中尚存的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太和观等道观,折射出不同时代道教的发展历程。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当年曾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诸多的教徒在此修行布道。

崂山又是佛教的圣地。早在西晋时期佛教就传入崂山地区。崂山佛教寺院有32个之多,从隋代前的6个寺院,到唐代4个寺院,在再到宋明清代22个寺院,这个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佛教在崂山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说佛教不能不提法显大师。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公元400年,年逾六旬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用时15年,途经30余个古国,于公元413年在青岛崂山登陆,翌年撰写《佛国记》。《佛国记》记载了一个广大地域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等,无不有所涉及。其地域范围除了中国本土外,包括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是研究公元第5世紀初亚洲历史的重要资料,受到多国学界的重视。

因为法显在崂山登陆,又因为他并此撰写了《佛国记》,所以崂山自然与法显文化具有了渊源的历史。这些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佛国记》中所涉的地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青岛、崂山也更加凸显出法显文化所应有的地位和影响。许多人特别是研究法显文化的专家学者,对崂山更赋予了一种新的解读:不仅是一座浩瀚的自然景观,更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库,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水相依,是高山名山的固有标签。好山必有好水,崂山当然也不会例外。想当年夏日来临之时,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崂山游玩。玩到尽兴时,浑身冒汗,于是蹲在水边捧一把清澈的山水洗脸、漱口,那水是甜的,清凉润肤。胆大点的男生不怕感冒,干脆把头扎在水里,山水流过,黑发漂洗,等把头上的水甩干、晾干,一抹滑溜溜比用了洗发水还干净顺畅。

崂山水是天然的山泉水,源头在500米之下,融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可谓琼浆玉液。有研究者考证,崂山水至少经过了长达十几万年的花岗岩裂隙深循环,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水质绝佳,营养丰富,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地下水系之一。崂山矿泉水风靡全球,用崂山水酿成的青岛啤酒更是让人醉美心头。如今许多游客来崂山,一半是冲着秀丽的风景,一半是为了品尝甘冽的崂山水。

当然作为“神仙之山”,崂山的景色不可忽略,更不可掩盖。

崂山醉人的景观有十二之多。巨峰是崂山众多风景区中最险峻的一个山峰,也称“崂顶”。巨大的岩石,层叠而起的石崖,经过亿万年风雨的剥蚀,呈现出庄严粗犷的面貌。巨峰之巅是一块数百立方米的巨大岩石,上面设有观景台,可以观赏日出,可以俯瞰山下绮丽炫美的景象,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绝佳之地。

北九水位于崂山白沙河上游,河水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人行走在河畔小路,转折时要涉水而过,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外九水”,亦称“北九水”的景观最为著名。九水风光素被誉为“滩峡奇秀,清流急湍,峭壁危岩,水作龙吟,石同虎距,音乐图画,文本天成。”来崂山游玩,想即看山又看水,“北九水”可以“两全其美”。“北九水”尽头的靛缸湾瀑布,虽不如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那样宽大、险峻,但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时,山上的雨水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倾入湾中,期间水沫飞溅,有如细雨,蔚为奇观,引来无数游客欢腾叫绝。

崂山十二景中唯一的夜景是“太清水月”,曾被央视评为中国最美赏月地。而这个景象还与清朝著名才子刘墉有关。传说当年刘墉在崂山太清宫游玩的时候,恰逢天色渐晚,此时一轮明月从海中缓缓升起,刘墉定神相望,只见天上有月,水中也有月,再看月光下的太清宫,好一幅意境幽深的景象。刘墉感到十分震撼,于是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个大字。经过央视的推介,现在来观赏“太清水月”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明月之下,展望天穹撒下的光亮,回想当下美好的生活,一股幸福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此时此刻的再看嶗山,会觉得更加雄壮迷人。

猜你喜欢

崂山蒲松龄道教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崂山茶事
西夏道教补议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蒲松龄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