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格局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逻辑、挑战与纾解

2023-01-12谷天心吴珈蓝

武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产业化

谷天心 高 浩 吴珈蓝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自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会议上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成为了经济领域的热点词汇;而伴随疫情常态化、贸易逆全球化等情况的进一步发酵,“双循环”的核心思想也成为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原则,[2]并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双循环”的发展理论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起点,在复杂而又多变的经济环境中隐喻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风险与潜在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产业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一直以来都对武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导致其在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底蕴等优点的同时“沾染”了传统文化产业革新困难、传承侧重不鲜明等的缺陷,这种思想上的濡化更是导致武术行业在产业化运营、管理、宣传等多层面的模式僵化,虽然武术散打赛事、武当养生、少林武术节等的商业著名品牌成果十分突出,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武术产业不免落入了“龙头”企业少,低质量武术产品过剩[3]的现象。总而言之,在上一个“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处于初步的“乱象”阶段,而在进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后,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将汹涌而来:原有的产业资源分配模式将重新调整;以武术产业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能否在新的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将是影响武术文化在未来进一步传播的重要因素。

1 “双循环”格局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逻辑阐释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

自十九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以来,经济学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通过学者任君的研究综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目前经济学界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遵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两个辩证角度,[4]内容主要围绕着“内需、供求、创新、区域经济”等展开,进一步拉动内需、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引领等成为了主流的学术观点。[5-8]而关于新发展格局形成本质的论述,刘伟[9]在研究中的宏观总结认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主要有四点:系统的整体发展格局、改革深化格局、风险防范格局、目标导向格局,并遵循供需均衡、创新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七个内在逻辑。依托于学者们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归纳,笔者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具备全局性、总体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其以建构良性的供求均衡为逻辑起点,力求破除以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释放国内民众的消费潜力,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国内市场的培育与开发。以全范围的创新为战略支撑助力我国实体经济突破“卡脖子”等的技术难关,为优化产业产能结构提供技术基础,通过关键技术的革新实现经济发展“软成本”的下降。[9]以“一带一路”为连接桥梁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体的优势互补,为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提供了实践“阵地”,通过人口、技术、资本等的要素置换满足双边、多变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综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主要围绕着“供需均衡,有效供给与多元需求间的结构调整”“创新引领,关键要素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大开放,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优势互补”三点展开,为未来十数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起点。

1.2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逻辑

1.2.1 “供需均衡”促进武术行业产能优化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以《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政策为例,《规划》中明确指出武术行业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武术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10]。受到缺乏专业市场理论指导、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武术行业呈现出了“龙头企业少,低质量武术产品过剩”的问题,整体行业在供、需两端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供给端的产能结构有待发展优化;针对于该问题的出现,国家武术研究院发布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一文中着重强调“提升武术产业能级”[11];由此,武术行业的产能优化将是其长远发展的必要环节,而这也有赖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本质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9]供需均衡的追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驱动因素;受到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在满足人民基础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社会总体供给过剩、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9]两方面问题,也由此使得“追求总量、结构两方面的供需均衡”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证。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供需均衡追求”的强烈意愿,武术产业将基于此经济发展的“风向”指引,实现“无效供给与有效需求间不对等”的困境破局,努力优化现有的产能供给结构,降低“低质量”武术产品的供给总规模,依据市场的需求有目标的提升“高质量”武术产品的供给总量,实现总量与结构双层面的供需均衡调整,从而促进武术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1.2.2 “创新引领”促进武术行业高科技融合

科技创新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中之重,其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20世纪初德国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议上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12]学者刘晴等认为科技推动产业的升级能够帮助人民群众摆脱对国外高质量产品的依赖,并提供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1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型技术提升在一方面增强了我国各层级、全产业的技术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传统体育行业的科技赋能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武术作为极具代表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产业转化资源。王岗等在研究中认为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符号,其成为资源转化的领域是宽泛的,它既有赛事、健身、康养、教育等的产业内容又与影视、电视、旅游等领域有着极深的交互,[14]这也使得武术行业能够在新的科技生活中实现更高的科技赋能。以少林寺武术为例,2019年5月2日嵩山少林寺宣布与华为、电信合作,共同打造5G智慧旅游景区;[15]无独有偶,腾讯公司先后以佛山的武术底蕴为资源展开了“李小龙特色皮肤”“佛山武术之乡线上旅游”等系列活动,最近更是与峨眉传统武术传人共同打造新型英雄“云缨”的技能结构,使武术文化在虚拟的时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伴随着“大健康”观的提出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健康监测设备也为武术日常锻炼的科学化、健康化、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创新引领的时代主题下实现设备赋能,为整个武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驱动力。

1.2.3 “加大开放”促进武术行业跨语境交流

“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我国能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政策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构同样需要注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魏建国在采访中作更详尽的阐述:“打造双循环意味着我们既强调对外开放,同时也强调对内开放。”[16]建构高质量的国内经济循环体,以更高水平、层次参与进国际经济循环的观点得到了经济学界内学者们的普遍认同,[5-7]在贸易体系碎片化情形加深、逆全球化趋势大兴、“退圈”主义盛行的动荡国际环境中,高质量的经济体系与高开放的政策内容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话语力量,而也为武术行业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不同语境间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共荣一直以来都是武术传播的研究热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规划》政策中明确提出应“支持武术出口;支持代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术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0];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例,其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中将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预算定为270万元,占2021年项目预算的47.06%,占总预算的20.67%;陈恩堂曾在发言中提及: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武术国际化刻不容缓,国际化的武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构所带来的“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日益提升的经济水平与大国地位为武术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底气”,更为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对外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双循环”格局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挑战

2.1 新时期武术受众群体的热度下降

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而言,其在受众人群中的普及与深入开展情况都将是重要的评价指标;武术作为传承已久的民族传统体育,其拥有的丰富项目内容使其在受众群体选择层面有着极大的操作空间,这一特征给武术行业于“受众人群的覆盖面”上带来了一定优势的同时也使得武术行业难以实现在多个领域的深入发展,而这也为武术进一步产业化发展带来了些许困境,首先是青少年群体参与武术的热度困境;根据《中国健身趋势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子项目下属排名前十的运动分别有游泳、体适能、篮球、跆拳道、乒乓球、轮滑、击剑等(见图1),如果说游泳、体适能、大/小球类项目的登榜有着生活基本技能需求、运动开展便利等的先天优势因素影响的原因,那么跆拳道和击剑运动较武术率先登榜则不得不归因于武术项目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开展失利。其次是银发群体武术开展的创新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于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文件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约2.6亿人次,占总人口比例为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0%),距离国际规定的中度人口老龄化标准十分接近,这也预示着银发群体对未来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影响潜力。武术项目在银发群体中的运动普及活动于上个世纪就开始运作,伴随着24式简化太极拳的全国推广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以太极拳习练为核心的银发养生热潮,太极拳甚至一度被打上“老年拳”的标签;伴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受众人群的需求在人口量级的冲击下已由“单一”走向“多元”,类似广场舞、游泳、羽毛球等的现代运动迅速占领了银发群体的需求端口(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银发族消费升级数据》显示最受银发群体喜爱的运动为:游泳、舞蹈和羽毛球)。现今,传统武术的养生运动项目虽然在老龄人口中仍占据较大的影响基数,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在新增银发群体中的影响力已逐步下滑,而这也显示出武术产业化发展在银发群体中的创新困境。

图1 青少年体育下属各子项目排名(前10名)

2.2 新型媒介优质内容竞争乏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伴随着传播媒介与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多元化的网络、直播平台与新媒体成为各种文化交流与信息汇集的枢纽,武术赛事在这样的时代风口下也积极向着新媒体传播靠拢,例如2020年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刚刚落下帷幕的全运会武术比赛,都借用微信等直播平台进行转播,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普华永道2020年发布的“体育媒体消费的预期增长”数据显示:“视频直播”类的媒体消费增长潜力已然被视频锦集/短视频、团队/运动员报道、原创内容/纪录片、粉丝报道所超越,以今年的东京奥运会100米短跑项目为例,有关苏炳添及其团队的采访和各类视频剪辑在多个自媒体平台连续霸榜多日,有关“苏神和教练团队”的讨论甚至一度成为现象级话题,这种热度的产生彰显了大众对媒体内容需求的转向,而武术在这一方面则显露出对需求捕捉的敏感不足。与此同时,优质原创视频内容的缺失也为武术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困境。在流媒体不断渗透人们生活碎片时间的时代里,优质化的短视频内容往往能够产生更大的宣传效果,根据普华永道统计的数据显示:千禧一代关于体育视频锦集的平均耗时达5:43s/周,而非千禧一代则为3:23s/周,数据整体上较2015年有了翻倍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媒体渠道里,武术在原创内容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乏力,综合来看,武术行业目前在锦集类的视频产出上仍处于粗糙的前期阶段,优质视频内容板块存在着较大缺失,而这也影响了未来武术产业化发展在用户潜力储备上的能力。

2.3 复合型高端人才储备稀缺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的行业而言人才都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尤其在现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里,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单一的能力结构在面对多领域问题时将束手无措,多人才协作模式与具有行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青睐。武术作为老牌的民族传统体育行业,其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携带了诸多传统的管理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这些传统的结构在过去时代背景下的成功使得其在现今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难以实现灵活的转型,而这也为武术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型人才储备层面上的些许困境。其一是不同领域人才间的圈层困境。现今时代随着各类专业知识结构的高度细分,不同领域人才之间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专业壁垒”,而武术行业绝大多数的资深人才都有着专业化技术训练的背景,这种基于肢体习练产生的技术“鸿沟”往往为跨行业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与此同时,集中封闭式的专业技术训练环境与校园环境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两个环境中孕育的人才在沟通模式与行为习惯上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沟通壁垒”。其二是孕育复合人才的环境困境。对于武术产业化发展方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环境作基础,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产出将会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袁春杰在研究中有着这样的表述:不建立稳固的体育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武术的对外交流就难以深入,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武术的对外交流上,在本土体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中,稳固的体育市场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而言,武术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储备稀缺除受到“圈层困境”“沟通障碍”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外,同样也受到了整个体育市场规模、结构的宏观影响,武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陷入一定的环境困境中。

3 “双循环”格局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市场激发:依托经济内迁重构受众人群话语主权

话语权是特殊文化符号(语言)在固定场域中赋予自身的权力,项目话语权的大小直接彰显其对受众人群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因此建构武术运动在本土人群中的话语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展开,武术欲实现话语权的重构需抓住以下两个维度的发展机遇:其一是民众层面的传统文化复兴思潮为武术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得到了不断强化,在这种正向情绪的催发下,新一代的青年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诉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优秀文化的传承、挖掘中去。以大众点评APP检索结果为例,“汉服体验”为主题的商店在苏州市区达到了872家,休闲/娱乐板块则在今年首次出现了“武术格斗”的分栏。面对这样的消费需求转向,武术相关产业要精准把握市场动向,依托消费热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多元素融合的模式,在立足自身专业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化内涵元素的挖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供给。 其二是国家层面的文化自信树立为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近年来传统文化产业及相关文创产品获得了政策层面极大的鼓励,以《规划》为例,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出100位武术明星与名师,打造100个武术示范俱乐部。[10]面对多项扶持政策的逐一印发,武术产业化发展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在立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知名服务品牌、赛事IP、现象级明星、科学化研究机构等,通过政策提供的帮扶实现“龙头”产业的建造,在老牌IP 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打磨新的产品服务内容,以完成科学化、创新化、优质化的产业转型。一方面,老牌、传统的武术大型产业应依据市场需求、响应政策引导实现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新型、规模较小的武术产业需积极发挥自身的灵活优势,在立足市场需要、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勇抓政策福利,完成由“小”到“大”的转型。

3.2 媒介赋能:凭借多元平台塑造虚原初场域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如何突破项目自身在新型融媒体传播赛道竞争乏力的景象,实现多元媒介的创新赋能有赖于虚拟空间的场域建构。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拥有的丰厚文化底蕴与技术、器械、服饰等的元素能够为武术文化的二次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媒介平台与虚拟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多元化的整合传播与想象空间、完整世界观的创作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以2020年国产动漫《一人之下3》的武打戏为例,时长仅4分钟的打戏视频结合了太极、八极、五行、阴阳术数等的元素,在网络平台上获得了“国产动画顶级打戏”的美誉,不同配乐的视频剪辑获得了巨型流量与极大的关注,播放量最高的视频集锦播放次数约为176.5万次,评论数达3452条,而以武术动作讲解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同样获得了4万的播放次数,知乎平台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文章进行该段视频的武术专业动作解析。面对现今新型媒介广泛的影响力与强劲的传播力,武术行业需积极的融入新媒体内容创作中,立足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媒介赋能。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的联合推广实现影响力赋能;对等级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赛事宣传,应采取多渠道的联合推广,通过往届精彩内容视频剪辑创作实现短视频渠道的综合引流,通过明星效应、赛事IP完成传统渠道的宣传推广,通过虎扑、新浪、搜狐、腾讯等直播平台提供便捷的观赛渠道; 另一方面凭借虚拟技术的场域重塑实现想象赋能;面对因原初场域消解而不断弱化的武术部分工具属性,可以通过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在想象空间与网络平台中得以另类存续,为武术艺术化加工、想象化实践提供新的场所,通过对消逝场域的复原和重塑来实现传统武术亚文化环境的重现,借助科技的手段完成艺术化的加工,通过想象空间的搭建实现媒介传播的赋能。

3.3 联合培养:通过内、外交流孕育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

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增强武术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成为了新发展目标中的重点工程。

因此,武术行业需紧跟政策指引积极开展行业内人才的对外交流,一方面依托国外成型的体育市场进行产业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短期交流、高校长期联合培养等的模式增加国内人才浸润国外体育市场的可能,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深度访谈、亲身参与等形式切实了解国外体育市场的发展与运作模式,吸收采纳国外体育市场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优势驱动力,规避成型市场在发展过程的陷阱,结合我国现实基础与政策、资本、受众环境提出贴合各产业机构所需的具体发展建议,依据政策环境与国内、国际体育经济市场的宏观变动制定贴合各产业机构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凭借交流机遇实现人才能力的交叉培育。交叉培养是国内顶尖高校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转向新型培养模式,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吸引了更多国外高等院校同国内高校间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为应对更加开放的国内、外交流格局,国内高等院校的武术专业以及实力足够的武术专业机构应适时搭建“平台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具备潜力的高学历人才实现“技术+”的培养转向,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产业发展需要,在依托国外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领域内纵向深入培养的同时,鼓励部分人才跨越“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的“横向培养”,以补足单一技术培养体系在应对产业、市场多元化发展需要时的缺陷。通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带来的国内、外深入交流契机,借助国外成型的体育市场及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来应对复合型人才储备稀缺等的人才问题。

4 结论

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将面对不同的发展困境、挑战与机遇,而对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长远发展而言,其产业化的运营是必不可少的。在“双循环”逐步成为“十四五”规划底层逻辑的今天,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经济重心的内迁为本土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操作空间,伴随着“供需均衡、创新引领、加大开放”等新发展格局思维特征的逐步指引,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困境与机遇。笔者认为,虽然武术产业化发展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了受众人群深入开展不足、传播媒介多元 交融、复合人才储备稀缺、政策环境错综复杂等的现实挑战,但在“双循环”核心逻辑理念的指引下同样可以通过市场激发、媒介赋能、联合培养的路径实现武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武术行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供“超越”的可能。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产业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