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韵流觞

2023-01-12文陈家忠北京

中关村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山流水古琴文人

文陈家忠(北京)

恍惚间,我感觉展厅的墙壁上悬挂的一把把古色古香的古琴,如同有许多双纤纤玉手在上下飞舞,拨动着悦耳动听的音律。

我很羡慕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友谊,高山流水遇知音。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古琴台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古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礼记》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由此可见古琴在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乐器,可以说古琴的发展变化与文人士大夫紧密相连,其清、和、淡、雅的独特品格寄予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成为他们不可离身的乐器。“士无故不撤琴瑟”这句话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古代士子们的一种生活时尚。

虎年春天,我结识一位“90后”文友,她叫徐安琪,她既能用古琴,弹奏出《高山流水》《广陵散》,也能弹奏出《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那时候我就对古琴、古琴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曲《高山流水》让我看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双双伫立在高山之巅,眺望蜿蜒的群山,任瀑布飞流直下,他们在高山流水之间,去领略那份亘古未有的友情比山高,比水还深!

流传悠久的古琴曲目配上一把制作考究的古琴,那才是绝配。我有幸于2022年深秋的一天,来到中华世纪坛展厅,参加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成果展之琴韵流觞”,展厅里悬挂着一把把制作考究、形态迥异的古琴,这着实让我欣喜不已,我感觉那里是古琴的天堂!也是古典音乐的天堂!正当我为展厅里展示的各种造型的古琴赞叹不已之时,我头脑中不断涌现出一个个问题,在北京疫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就能成功布展出这么多巧夺天工的手工制作的一把把古琴?这么多的古琴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一把把手工制作的古琴凝聚了斫琴人什么样的匠心独具的技艺和执著继承和发扬古琴制作的大国工匠精神?正当我为一个个问题找不到人解答之时,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娟女士的引荐下,我在展厅里见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研培工作组负责人陈研孜。

出生于江苏盐城的陈研孜,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和秀丽,举手投足,大方得体。她告诉我她从2014年开始这项工作,迄今已有8个年头了,主要负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成果展策划工作。

作为“琴韵流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成果展”策划人,她于2022年10月19日接到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的通知,要求她和她的团队,在11月初布展。其实留给她的时间也就十多天,时间紧,任务重,陈研孜虽然感到有压力,但还是知难而进。从布展的前期宣传展板的准备思路、设计,到组织全国各地的学员寄送作品,事无巨细全都压在她柔弱的肩膀上。

据陈研孜介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每期的学员在学习过后,都有创新作品的展现机会。本次举办的“琴韵流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成果展”,是从2021年的那批传承人开始的,他们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集中学习了一个月。

在筹备展览的日子里,陈研孜神经绷得紧紧的,她带领她的团队,联系了分散在全国各地21位斫琴人,这21位斫琴人来自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市。为了给本次展览增光添彩,陈研孜还联系了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由这个研究会推荐了11位斫琴人。“我们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策展时间很紧这件事,而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导致我们好多的学员不能到达现场。”陈研孜不无遗憾地说。

三年疫情,冠寇肆虐,打乱了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有些省份的学员由于当地疫情管控,只能在家里办公,望穿秋水一般地焦灼等待着小区解封的消息,翘首期盼着开展的日子,不无遗憾地失去一次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有些学员尽管所在的小区没有因为疫情原因被按下暂停键,但是由于所在的城市有疫情,导致邮路不畅通,那么作品也就无法快递到京。即便这样,学员们还是克服困难,想法设法把作品邮递到京。

扬州市七星古琴制作研究所副所长朱浩宇,作为学员的他为了如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展览,临到乘坐上开往北京的高铁前一天,做了核酸检测,还时刻关注自己的行程码,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到了北京后却醒目地显示出弹窗了,于是被隔离在酒店里,好不容易等到展览日期快到的时候,北京健康宝显示出“未见异常”以及“阴性”的字眼,这让他很欣慰,庆幸之余一丝愁云涌上心头,当他想到万一自己不小心被感染了,再次被隔离,会耽误回程的计划,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不参加展览活动,还是购买了回扬州的高铁票,带着几多无奈、几多遗憾踏上回家的路。

郑州有一位学员叫罗苏理,他是郑州忘机琴堂的创始人,由于面临着所在的城市处于静默状态,他所在的小区被封禁,连小区的大门都出不来,他也无法把作品快递到京,为了不失去这次难得的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他通过电子邮箱把自己的作品拍摄成图片,连同较为详细的说明文字一并发到北京。陈研孜和她的团队接收到电子文件后,还专门做了视频推介。

陈研孜是一位在工作中讲究细节的人,她在布展中发现缺乏家具,就联系河北香河一家家具公司要求送货到展览现场,无奈由于香河有疫情,通往北京的道路被管控,香河这家家具公司紧急把北京的多家店里的家具调运到展会现场。

陈研孜在结束了我对她的采访时说:“您应该和我们的指导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杨佩璋谈谈,他才是专家。”我说:“他在展会现场吗?”陈研孜用手指了指那位模样俊朗、文质彬彬的青年人说:“那位就是杨副教授。”杨佩璋得知我要采访他,很快结束了和正在布展的工作人员的讲话,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当我提出“古琴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地位非常崇高,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我想知道从其形制上来说,您认为为什么它在文化体系中有这样一个崇高的位置?”杨教授对我提出的这一问题侃侃而谈,他说,在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古琴的地位最高。古琴的历史很悠久了,不像古筝和琵琶受到外来乐器的影响。古琴的文化首先是乐器的形状、音律等几乎是包罗万象。从乐器的制作来说,它包含了木工艺、漆工艺、制弦工艺。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它包含了很多叙事性的,也有喻景喻情的,总的来说它是传达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人的审美趋向,这是古琴的灵魂!古琴要通过演奏,把音乐的感染力表现出来,从视觉上来说,古琴的形状迥异的造型,本身就具有审美的意趣。琴在古代中国,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人的自我教育和修养方式。琴之学问,博大精深,演奏技艺、古谱研究、琴学思想、斫琴实践等等,每一个角度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谈到古琴、斫琴,杨佩璋无疑显示出他精湛的专业素养,他接着说,当代琴家之为琴家,多在其演奏技艺,但实际上,琴学如此深厚博大,如何只一演奏可以涵盖。单就斫琴而言,便涉及到材料学、物理学、数学、制图学、声学、音乐史、乐器学、律学、乐理、演奏、木工技艺、漆工技艺等等诸多学问,同时,也必须庞杂到相关的文学、史学、美术等等辅助学科。

在古代的文化里,古琴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古代的文人学古琴演奏,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必备的技艺素养。在古代文人中形成生活时尚,有的人不弹奏古琴,也会在家挂一个古琴。古琴和古代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现在流传下来的古琴曲目有2000-3000首,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十大名曲如《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在生活里,古琴是一种乐器,但是每当人们在弹奏它的时候,可以达到古琴和人的心灵的对话。我们通过乐器弹奏,带来悦耳动听的音律,让人们身心愉悦,让我们有更好的心态、更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生活。琴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也能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也能疏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惑、难题,这样我们就会把琴致用带到我们人类的生活中去。

当我对杨副教授采访即将结束时,我的耳畔传来《平沙落雁》古琴曲,原来是肖娟女士正在抚琴演奏。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亮的泛音开始,描绘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后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生机和欢跃,最后又复归于和谐恬静的旋律之中。

恍惚间,我感觉展厅的墙壁上悬挂的一把把古色古香的古琴,如同有许多双纤纤玉手在上下飞舞,拨动着悦耳动听的音律,一种苍茫辽阔、缥缈澹远的意境,让倾听者如同从混沌中走出来,拨开层层云雾,看到无比辽阔的天空以及群雁展翅翱翔的英姿。

猜你喜欢

高山流水古琴文人
顾致农《高山流水》
文人与酒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文人吃蛙
寻访千年古琴
宋代文人爱睡觉
高山流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