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陶瓷彩绘的审美特征及其融入学校美育的实施路径
2023-01-12李雪松
李雪松,张 慧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突出了学校美育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提炼其美育元素,是学校美育视角下的教学资源开发应该探索的方向。本文以博山陶瓷彩绘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博山陶瓷彩绘艺术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路径。
一、博山陶瓷彩绘的演变脉络
宋金时期,博山陶瓷生产进入全盛,博山北岭和大街南首一带遍布窑场,盛极一时。当时的大街南首窑场已开始烧制“雨点釉”“茶叶末釉”等陶瓷器物,包含碗、盘、杯、罐、枕、盏等,造型朴实厚重、富有变化,充分展现了宋代博山陶瓷的艺术水平。金元时期,博山已经成为鲁中地区的陶瓷生产中心,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陶瓷制品为宋三彩。《中国工艺美术史》中记载:“山东淄博所产的黑釉白线器,是金代最有代表性的产品。这里还生产三彩器,被人们称之为‘宋三彩’。”[1]宋三彩是一种低温铅质釉料,一般由黄、绿、白、酱红等色彩混用,色彩艳丽夺目,艺术欣赏价值较高。在艺术风格上,宋三彩主要以含蓄静美、平淡天真为主要特点,与唐三彩的瑰丽奇特、雍容大度有很大不同。
明初,因战乱原因,博山的陶瓷生产进入低谷,明中期之后,又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成为地区主导产业。《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记录:“磁器,出颜神镇(今博山区),用赭黄二土作泥,窑碳烧成缸、罐、盆、瓮、碟、瓶、注,为郡境利用之资。”[2]冯琦在《郡别驾魏公祠堂碑记》也曾对该地区陶瓷产业进行描述:“颜神之山,厥土坟而殖,宜陶,陶者以千数。青以西,淄、莱、新、益之间,斯一都会也。”[3]103这些资料表明,最晚到明朝中叶,博山已经有数以千计的陶工,其生产规模颇为壮观,博山的陶瓷彩绘艺术也在这种盛况中得以充分发展。 清朝以后,博山周围数十里乡村窑场四起,镇内窑货设市,产品除供省内,在河北、河南、江苏、东北三省皆盛销。但这一时期的陶瓷生产技术仍以承袭为主,其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手工业分散生产为主,产品多系黑釉,装饰简练。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记载:“孝乡之瓷,出于山头、务店(五龙)者,碗钵为多;出于邀光(窑广)者,罐为多;出于八陡者,瓶壘为多;出于西河者,鱼缸、醯瓮为多。”[3]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山陶瓷生产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瓷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都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生产种类既有日用陶瓷又有艺术陶瓷。艺术陶瓷以陶艺(陶瓷雕塑)、彩绘、刻瓷、名贵釉种、高温窑变釉为代表。博山陶瓷彩绘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内涵和地方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之一,表现出陶瓷艺术丰富多样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富有创造力的精神,美育价值蕴含其中。
二、博山红绿彩瓷器的审美特征
博山陶瓷的艺术创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雕塑、手绘、刻瓷、花釉四种,每种方法均有比较充分的应用,且在各时期都有其代表性作品。四种艺术创作方法中,雕塑、刻瓷、花釉侧重于艺术性,手绘则完美地做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社会层面有更高的认知度,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博山红绿彩系列产品。
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器作品因历史久远多已不可考证,今所言红绿彩瓷器主要是指清末、民国时期博山窑生产的红绿彩装饰瓷,因其销路广、影响力大,故又称“民国红绿彩”或“博山红绿彩”。博山红绿彩瓷器与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的设立密切相关。1905年,时任山东工艺局局长的黄华在博山下河创立工艺传习所,提出设立该所的目的主要是“欲改良本地瓷器”,“所有出品,只求精细而不求多”[4]。工艺传习所在陶瓷工艺、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就包含红绿彩瓷器的成功研制。工艺传习所从德国、日本等引进磁红、磁蓝等彩绘原料,与本地自产的“大火红”“大火绿”原料混合使用,将博山陶瓷从过去的那种“灰暗”“无彩”“粗陋”的状态,带入了一个“花红柳绿”的时代[5]。从民国到20世纪90年代是博山红绿彩瓷器的鼎盛时期,其产品有几十种类型,有些产品如红绿彩瓷盘、套五盆等甚至成为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一)博山红绿彩瓷器的造型式样
博山红绿彩瓷器主要以日用器具为主,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盘、盆、枕、儿童玩具等几乎无所不包。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饮食器皿,包括碗、盘、套五盆等。该类器皿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其种类和数量居红绿彩瓷器产品首位。其代表性产品博山红绿彩宽沿碗(图1)、大鱼盘和套五盆知名度最高。该类日用器皿与艺术陶瓷相比,要相对粗糙、简陋,但其经过岁月的洗礼,伴随着审美语境的变化,如今却有着古朴、厚重的审美趣味。二是陈设器具,主要有帽筒、花瓶(图2)、花盆等。该类产品基本以观赏为主,更注重艺术性表现,因此工艺手法比较细腻。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参与了此类作品的绘制,如清末的文泉,民国的小峰、荆山道人等,他们的参与,大幅度提升了该类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这些人只留下艺名,真实姓名无法考证,但他们均擅长诗、书、画创作,其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品。此外,博山红绿彩瓷器还有茶具、寝具、儿童玩具等,兹不赘述。
图1 博山红绿彩宽沿碗
图2 博山红绿彩花瓶
(二)博山红绿彩瓷器的内容题材
红绿彩瓷器作为民间陶瓷,大多选用刘海戏金蟾、八仙过海、桃园结义等中国传统故事和传说或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表现内容,主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同时,借助花草(图3)、虫鱼、鸟兽、人物形象等,将人们祈求平安、健康的观念赋形于画面。另外,还将上述形象组合呈现为一幅寓意吉祥的画面,如在烂漫花丛中有猫追蝴蝶的情景,以猫和蝶谐音“耄”“耋”,寓意生命长久,此类情况在博山红绿彩瓷器中屡见不鲜。
图3 博山红绿彩花鸟摆盘
(三)博山红绿彩瓷器的形式美感
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热烈、最喜庆的色彩,具有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艺术的方方面面。以铁作为呈色剂的红色釉彩,具有色彩艳丽、色泽稳定、着色力强、易于釉上描绘等特点。而绿色则象征着勃勃生机,代表着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期盼。红、绿这组对比强烈、寓意美好的补色彩,经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巧妙搭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组装饰色彩。博山在宋金时期已有红绿彩瓷器作品,这些瓷器大多以红、绿两色为主,辅以黄色、黑色等,为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瓷器。与景德镇等地的红绿彩瓷器作品相比,博山红绿彩瓷器的艺术手法相对质朴。其画工多系本地人,学识及绘画水平有限,他们在创作中往往借鉴传统中国画中的小写意和大写意笔法,充分展示了博山窑艺人在陶瓷载体上的绘画风格,寥寥数笔即完成勾画。但无论何种题材的作品,都充满着热烈喜庆的浓厚色彩,其风格鲜明、强烈,艳而不俗、淳朴率直、化拙为雅,可称陶瓷绘画中的“红花墨叶派”。在具体的色彩处理中,画工们多遵循“万绿丛中一点红”“绿肥红瘦”“红绿相间”等原则,通过色彩的面积对比、纯灰对比、重点色彩的使用来获得红色和绿色在画面上的和谐。同时,在常年重复性操作中,画工的技艺日渐娴熟,他们在创作中适时加入自己的手感和情感,让作品在保留粗犷豪放、简约明快的总体风格基础上,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影响力比较大的画工,会出现众多追随者,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审美倾向和趣味的流派。
三、博山陶瓷彩绘融入学校美育的实施路径
(一)博山陶瓷彩绘融入学校美育的学理含义
纵览博山陶瓷彩绘的发展脉络,其在技法、审美等方面基本与整个中国陶瓷彩绘发展史相一致。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博山陶瓷彩绘又形成了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在博山陶瓷古拙、质朴的总体风格下,历代博山窑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吸取民间文化元素,借鉴其他地方技法,使其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创作出了大量的精品。博山陶瓷彩绘艺术也因之成为古代陶瓷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填补了中国陶瓷史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空白。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陶瓷艺术和彩绘艺术同属于中国传统工艺,其美育价值有待开发和传承。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工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博山陶瓷彩绘引入高校课堂,同时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不仅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技艺,保护其良性发展,而且对于学校开展美育,探索课程改革途径,激发学生热爱本地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等也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利用淄博本地陶瓷文化优势,在高校开展博山陶瓷彩绘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与环境优势。陶瓷彩绘进入课堂,一是可以打破师徒制为传统师承方式的局限性,使学习内容不再局限在具体技艺、技巧的学习上;二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陶瓷理论研究和陶瓷审美素养的培养,这是社会零散化的师徒传授不可比拟的;三是高校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博山陶瓷彩绘提高其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进而发展个性、修炼品德、启迪智慧、美化人性,提升人生价值水准。”[6]因此,在高校开设博山陶瓷彩绘课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博山陶瓷彩绘融入学校美育的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进行博山陶瓷彩绘的技能训练,实现从技到艺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挖掘博山陶瓷彩绘的文化内涵,强调关注人文精神对美育的助力作用,丰富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对博山陶瓷彩绘的学习不仅要得其法,更要得其魂。课堂上,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体验陶瓷彩绘与纸上绘画的异同点,进而掌握博山陶瓷彩绘的构图方法及彩绘技法等;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例如,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调查、与制瓷工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参观博山陶瓷博物馆等,充分感受博山地域文化特色,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学生能够对陶瓷文化及创作理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其日后创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高校与当地陶瓷企业建立校地美育合作,以现场体验式学习获得文化理解能力。博山陶瓷彩绘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这些从业者均从事陶瓷彩绘多年,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部分陶瓷大师在业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邀请大师到校,通过讲座、座谈、授课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快速成长。如今,信息时代的资源共享打破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时空限制。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加强与景德镇、德化、宜兴等地的大师交流,让学生在博采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3.组织学生参与陶瓷艺术比赛,提升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审美认同感。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可以效益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美育与博山陶瓷彩绘的结合应与时俱进,高校要根据大众审美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保学生的创作理念时刻与时代接轨。同时,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积极推介学生作品,弥补以往教学过于僵化的缺陷,真正做到美育涵盖生活。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创作作品参加陶瓷艺术大展、陶瓷博览会、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提高学习兴趣。
4.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在高校中营造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勇于创新的美育氛围。陶瓷彩绘艺术融入高校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高校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与体验比较多元、开放,他们不喜欢被动接受,而是更喜欢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将博山陶瓷彩绘融入教学时,形式要多元。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的思考与疑问为切入点,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开展学术性交流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发举办相关活动,如陶瓷节、大学生艺术节、博山文化节等,营造高校美育氛围,提升学生对博山陶瓷彩绘的认识与理解。
四、结语
博山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陶瓷文化厚重独特,以博山陶瓷彩绘为代表的工艺既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将博山陶瓷彩绘融入高校美育,是开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