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汇聚智慧 推动发展

2023-01-12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脑科学科学家领域

文/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 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

为加强中日双边合作与交流、搭建两国科学家交流平台,为两国乃至世界前沿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科技部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于2019年签署《关于合作实施“中日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由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与JST樱花科技计划推进本部共同开展“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以下简称活动)。作为中日科技创新合作重要内容之一,活动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在9个领域开展,邀请了两院院士、教授、工程师、企业家等众多领域内杰出科学家,有效推动了中日科技人员在尖端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两国科技界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获得两国科学家的欢迎和好评。

聚焦尖端技术领域开展交流研讨与实地走访

2019—2020年活动围绕防灾减灾、智能制造和医药健康等领域开展。2019年10月15—18日,防灾减灾领域活动在四川、北京等地举办。参加本次活动的日方专家有京都大学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林春男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田村幸雄教授等8人,中方专家有青海师范大学史培军校长、四川大学晏世经副校长等6人。活动期间,两国专家在四川大学召开专家研讨会,围绕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技术与防治进行研讨交流,并参观了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汶川地震遗址、应急管理部中国国家减灾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等,与相关科研人员开展了深入交流。

2019年11月9—13日,智能制造领域活动在江苏举办,日本东北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学校的15位日方专家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的10位中方专家学者受邀参加,围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加工等主题,共同探讨了智能制造技术与可持续化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交流了中日双方实施可持续制造与智能制造的经验,对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达成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活动期间,专家们还考察参观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四达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博耳(无锡)电力成套有限公司、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单位。

2019年12月20—24日,医药健康领域活动在广东举办。暨南大学药学院姚新生院士与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作为中方学术召集人邀请了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学校的11位日方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所的12位中方科学家参与活动。两国专家围绕人口老龄化和脑重大疾病给人类生存质量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医药产业研发、应用转化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主题演讲和研讨交流,旨在促进中日医药科技合作。会后,专家们分别前往广州国际生物岛、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广东省中医院以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地进行了走访参观,让日本专家更多了解中国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及变化,也给中日专家进一步面对面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

中日专家相聚“云端”共话前沿科技发展新机遇

2021年1月29日,脑科学领域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中日专家在线研讨

2020—2021年活动围绕脑科学、海洋环境和公共卫生领域开展。鉴于中日两国科学家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跨境互访的情况,为保证活动“线不断、人不散”,继续务实、高效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为期1天。活动设置开幕式、主题演讲、圆桌讨论、闭幕式等环节,共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百余名相关领域科学专家,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月29日,脑科学领域活动在线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与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冈部繁男作为中、日学术召集人,召集来自中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40余名基础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科学家参加活动,逾5000人次在线参与。专家们围绕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脑科学前沿工具与技术开发、脑疾病研究等议题,探讨了认知、情感、意识的神经机制,并进一步延伸至文化、社会、环境、遗传和认知之间相互作用对健康人群和脑疾病人群的影响。他们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诊治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中日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面临共同的挑战与机遇,应面向实际发展需要,布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发展,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2021年7月2日,海洋环境领域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青岛举办,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30名科学家参加活动,逾1.07万人次在线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微型生物与地球圈层研究所所长焦念志,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科研总监石井雅男等科学家围绕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护、海洋微塑料等主题,结合海洋微生物、气候变化、海洋遥感和生态系统的多学科研究,探讨了海洋固碳理论、海洋酸化问题、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变动的机理,以及海洋环境治理、气候和环境变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内容。参会专家指出,温室效应、海洋酸化、海洋微塑料、珊瑚礁退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日两国应共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合作相关制度,加强在渔业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上的合作,共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导致的海洋环境变化、渔业资源衰退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并对相关领域国际合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2021年8月27日,公共卫生—生命系统科学领域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30余名科学家参加活动,6300余人次在线参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赖良学、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河冈义裕等生命系统科学领域内科学家,围绕疾病动物模型创制与研究、实验动物资源维护与共享及质量保障等主题,分享了COVID-19、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艾滋病等困扰人类疾病的新型基因治疗方法;对动物模型的重要性、如何选择能够恰当模拟人类疾病机理和症状的动物模型、创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交流讨论。参会专家建议,应建立国际化的合作研究框架,探索更合理的动物模型使用方法,充分发挥不同国家的各自优势,共建平台、资源共享,在动物模型创制和应用领域创造更多成果;推动临床转化,携手开发棘手疾病的治疗方法,保卫人类生命健康。

关注中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积极献策“碳中和”

2021—2022年度活动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聚焦中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有关部署,紧扣“双碳”这一全球共同关注话题,围绕低碳人居、能源转型和零碳增长领域开展。活动旨在加强两国科技界“碳中和”相关技术的高层次合作与交流,为中日乃至世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活动的交流效果和实践指导价值,本年度活动邀请了中日两国工程师、企业高管等众多产业界代表,并新增“云调研”环节,在线调研中日两国的先进低碳技术案例或产业应用案例,搭建起学术界与产业界沟通的桥梁,构建双方分享、交流、互鉴新平台。

2022年3月25日低碳人居领域活动以线上方式举办,吸引逾1.5万人次在线参与。科技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李萌通过视频形式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当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两国共识,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代表增进相互了解,携手开展合作,为两国低碳建筑产业增添新的合作内容,为亚洲乃至世界低碳建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将为中日两国科学家搭建更多对接交流平台。”此次活动共设立“碳中和进程中的亚洲人居环境设计创新”“绿色智慧建筑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应用”“东亚传统建筑可持续性营造智慧与当代传承”等三个分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日本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小椋大辅等28位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科学、土木工程等低碳人居环境营造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界代表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背景下可持续低碳人居环境的发展路径等问题分享成果,调研了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总部大楼绿色健康的办公空间和可持续运营平台,以及日本瑞浪北中学降低建筑能耗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法,并给予高度评价。

2022年6月30日,能源转型领域活动以线上方式举办,近7500人次在线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能源研究科教授石原庆一等30余名科学家与企业代表就“能源低碳转型”“氢能与储能技术”“零碳能源”等议题开展探讨。研讨内容涵盖氢能、生物质能、核能、海洋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储氢、二氧化碳转化、锂电池开发等碳零排关键技术,并涉及碳中和关键矿物资源、先进设备研发、碳中和发展路径、碳排放与评估、国家政策建议、投入成本评价等有关领域,视野宽广、内涵丰富。专家们提出加大能源转型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投资力度和社会参与度,依靠低碳技术创新支撑能源转型,加强低碳能源各学科跨专业青年人才培养,促进能源转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共享等意见建议。最后,专家们在线调研了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的SPERA Hydrogen TM系统和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日产液氢2吨的氢液化系统等产业化项目。

2022年9月21日,零碳增长领域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北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洲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明日香寿川等领军人才及知名企业代表参加活动,近1万人次在线参与。专家们从“零碳交通”“零碳城乡人居”“城乡发展和零碳交通路径”维度展开充分交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建筑零碳电力系统,零碳热源,建筑环境质量,城乡可再生电力,以及相关国家政策和机制等丰富内容,表达了“通过科技合作解决两国共同问题,探索企业零碳增长的亚洲路径”的意愿,对未来开展实质性合作表示期待。本次“云调研”安排了更多调研案例,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了建筑企业谋求转型发展、探索未来城市新型建设道路的科研与工程成果;日方介绍了服务于汽车生产、染色工业、运动俱乐部、电机制造等4家不同行业领域的日本中小企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进行低碳化社会实践、改进企业运行方式的行动和效果,呈现了不同企业类型、不同行业领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优秀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

高层次活动成果丰硕两国合作交流未来可期

中日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持续深化。经活动搭桥,筑波大学国际综合睡眠医学研究所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再次围绕脑科学开展了联合研讨会,持续深化交流;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通过活动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与京都大学间学术联系更加紧密,已有计划在“双碳”战略方面举办更多研讨会。

专家建言及“云调研”对学科发展布局作出贡献。参会专家都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较高学术成就,深知行业发展现状,对发展路径有深刻见解,其意见建议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领域的重要参考借鉴。“云调研”明晰且生动地呈现了中日大中小企业在各自行业“赛场”上致力于技术研发,探索成果转化、产业化道路的行动和效果,背后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对全方位推动产研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活动参与面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三年活动主题均紧密结合世界科技前沿热点技术与国内研究实践,得到中日两国以及其他国家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线上参与形式进一步拓宽了社会各界的参与渠道,近两年在线参与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反响积极,收获各方好评,活动“朋友圈”不断扩大。

与会专家更加期待未来两国科技合作交流。第一,中日两国应搭建更多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尤其是新技术交流平台,在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拓展非竞争空间。

第二,应加强全球协作联动,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等要面向全球重大技术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分享模式,帮助较为落后的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市场投资模式,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新专业,加强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技术集成的能力;高校和企业应铺设渠道,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与技术人才;同时应给予青年科学家更多国际交流机会。

第四,企业应积极展示其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可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等进行跨界合作,通过项目示范引领区域发展;积极举办、参与各类高峰论坛,从产业角度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大力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安全和经济的新技术。

“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经过四年精心打造,已成为中日顶尖科学家学习交流的舞台,促成了中日研究机构的后续合作,今后将继续围绕国际前沿科技领域,为两国科学家搭建互学互鉴平台,推进中日科技合作交流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脑科学科学家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假如我是科学家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脑科学改变教育
董奇:脑科学研究与未来教育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