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全球青年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以南京大学为例

2023-01-12贾静梁潇胡文尔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人才评价

文/贾静 梁潇 胡文尔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019年,习近平主席向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再次强调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回信,勉励归国青年“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引进海外高水平青年人才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则是实现党和国家期望的一项重要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用好“第一资源”

党管人才既是爱才的体现,又是我国兴才、聚才的制度保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积极主动抓人才工作,为人才营造事业发展和政策创新条件,让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撑,让国家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先导,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在“双一流”建设工作周围;坚持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激励和监督相结合、竞争与创新相促进的管理机制。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引进青年人才

加大海外招聘宣传力度,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南京大学2019年即开始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人才招聘网,通过信息化建设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搭建跨时空的桥梁。一方面,强化人才招聘系统内核,上线全新的人才招聘系统并推出英文版,为海外人才应聘清除语言障碍。招聘系统使应聘简历填写便捷化、招聘进度过程透明化、统计分析数据科学化。另一方面,拓展人才招聘“一站一号”平台,设立和运营人才招聘微信公众号,改版人才招聘网站。“一站一号”汇集全部的人才招聘公告,并在公众号上推出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访谈系列文章,在网站上发布与人才入职相关的工作与生活指南。除了做强自主运营的信息平台之外,还积极开拓宣传渠道,在海外华人社区网站等媒体平台投放招聘信息。顺应新媒体传播特性,策划并发布学校人才招聘宣传片、主题曲,以更加生动、鲜活、高品质的内容吸引目标受众。

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前沿论坛”云论坛直播现场

此外,发挥立体化信息平台的优势,通过网站、公众号推出海外人才触手可及的新鲜引才资讯。将青年学者论坛塑造成有影响力的引才品牌,连续成功举办9届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青年人才参加。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论坛从线下改为线上后,参会人数显著增加。

打造特色青年人才体系,激发青年人才创造活力。南京大学以成果培育为牵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以“登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登峰计划”)为主体的人才引培体系。通过住房、薪酬、经费、绩效等综合支持,鼓励人才潜心科研。优秀青年学者纳入“登峰计划”B层次管理。此外,“毓秀青年学者计划”面向全球招聘从事交叉学科或前沿领域原创研究的博士毕业生,着力打造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品牌,形成强大的人才蓄水池。

明确匹配,动态追加,助推青年人才起步蓄势。对于入选南京大学“登峰计划”B层次的青年人才,学校根据学科特点提供30万—2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此外,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个人实际需求,还可向学校申请追加科研经费。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引导青年人才攻坚克难。通过调整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政策,引导青年人才探索科学前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优化项目设置,加强自主科研布局,重点支持40岁以下青年人才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绩效考核,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增加经费使用灵活性,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科研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每年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额度作为绩效经费,用于奖励开展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团队和个人。

发展性评价挖掘人才潜力,促进青年人才长效发展。关注科研状态及“小同行”评价、发展性评价挖掘青年人才潜力。南京大学始终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对于纳入“登峰计划”B层次的青年人才,由学校进行统一考核和管理,坚持将发展性评价思想贯穿于考核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以考核促发展,使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

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合理发挥奖惩性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对于纳入“登峰计划”B层次的青年人才,其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考核结果为优秀,下一聘期薪酬可按比例上调;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院系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为不合格,则退出计划支持,切实做到奖优惩后,激励青年人才正向发展。

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青年人才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足。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持续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健康的学术环境是基础。但近年来各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让学校青年人才培养面临较大压力,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青年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积累和资源投入,尤其是在初期需要学校和团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关注,但是青年人才面临职称、生活、子女教育等多重实际问题,面对高薪高职称,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足。以某高校博士后为例,其在《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后立即被其他高校以高薪、教授待遇直接引进。

南京大学诚耀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现有评价体系引发青年人才心理焦虑。近年来,科研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一把尺”“重帽子”“高门槛”的问题。晋升门槛高、晋升通道单一导致内部竞争激烈,薪酬待遇与职称、人才称号挂钩,使青年人才普遍处于焦虑的状态,缺乏潜心科研、坐“冷板凳”、进行原始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科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仍需相关学科及管理部门长期配合、共同努力,探索符合学科实际的评价体系。

针对青年人才的科研经费投入还需增加。集聚顶尖科学家、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科研经费的支持一直是青年人才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对青年人才的支持主要通过国家拨付的基础科研经费,对于引导青年人才攻克重大项目、“卡脖子”方向的经费支持力度还需加大。

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强化诚信要求,加大惩戒力度,在科技活动中违反伦理道德或有科研不端行为的个人和组织应承担相应后果。切实落实青年人才的生活保障,在购房、子女入学等属地管理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落地,完善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相关配套政策。

精简各类奖励评选,关注质量,减轻参评负担,避免同一成果重复申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将预算编制申报、项目阶段性评审进行整合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上报、材料提交。优化整合各类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同一层次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科研项目注重实效,简化烦琐的申报程序。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人才上升通道。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采用“小同行”评价和“背靠背”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在基础研究领域中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对不同层次人才给予支持,在重点项目中鼓励良性竞争和“揭榜挂帅”,鼓励有才干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重点支持原创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大学的经费投入,重点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前沿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集中攻关,让青年人才坐得住、做得好。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发挥高校在青年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重点支持高校承担重大项目,给予战略科学家充分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人才评价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人才云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7卷 2020年 总目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