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教学三部曲

2023-01-12彭伟明刘金红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诗心丁香家国

彭伟明 刘金红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坛群星灿烂,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如何让学生保有一颗诗心?引导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受到“情”的感染,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奋进力量,进而激发欣赏美、创造美的冲动,让学生的“诗心”得以培养,点亮他们的生命,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使命。

一、诵读:探寻文化气脉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风格,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节奏和美感,读出诗句中包含的情感,在读中想象画面的美,获得审美体验,探寻文化气脉。

如曹操的《短歌行》,可提醒学生在诵读诗歌时,注意抓住“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三句来把握短歌的特点:比较短促,低音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苦闷。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作品的《短歌行》,悲凉忧愁中有慷慨豪迈之气,这种诗风特点其实就是建安诗人精神风骨的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的“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建安诗人的精神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一脉相承。

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用类读的方式,让学生课堂诵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使学生对曹操的诗有更多的了解,并由感知曹操的诗歌特点进而把握建安诗歌风骨。通过诵读,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声音传达出曹操内心那种心忧天下百姓、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迫切想要实现这种壮志却遇到种种困难时的大悲痛,努力把悲天悯人、心忧天下的文化精神渗入学生的血脉。

又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可介绍安史之乱(755—763)对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杜甫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并联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起学习。通过诵读可以探寻出:杜甫在人生最后十年(760—770)创作的诗歌流淌着一种相似的意脉,即心系家国、思念故土,回顾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抒发深沉复杂的心绪情意。此时的杜甫,在思想情操方面,“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他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他的诗歌中以满含血泪的吟唱,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出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二、领悟:品味文意诗心

古诗词的作者通过精心营构,把当时丰富的社会现象和自己的人生阅历蕴含在一起,成就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正确的或深层次的解读和领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诗歌,也能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创作者当时的心境,把握作者的诗心。

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段作者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如同样是花,在李清照笔下意蕴不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可引导学生从作者酒醒后询问海棠花事的描写体悟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作者少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写照。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通过对凋残荷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武陵春·春晚》作者面对凋落殆尽的花儿化为尘土,想到丈夫死后漂泊无依的生活,不仅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这三首词的意象都是花,以花衬人,以花喻人,用花意象展现了李清照人生的波澜,其中有着她少女时代的纯真与欢快,和婚后时期的幸福与离愁,还有嫠妇时期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与家国之难。李清照用女性的细腻与敏感来感受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课上对李清照与“花”有关的三首词所相关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之变进行梳理,还原人物生平全貌和心路历程,感受作者的诗心:少女时期的海棠花,少妇时期的红藕,人生暮年的落花。花是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精神寄托,随着境遇的改变,花中所寄托的情感亦是不同:少女时期的花是明艳的,中年思妇的花有着淡淡的哀愁,飘零的落花则寄托了词人靖康之变后暮年之时“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家国之殇。

又如因丁香花开时枝条上一柄柄的花蕾圆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古诗词把丁香花描述成丁香结,赋予它像人一样的愁绪。如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同芭蕉不展丁香结,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冯延巳《醉花间》:“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联系诗意及诗人写这些诗的背景,使学生领悟到古人的诗心:诗人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苦的象征。

三、创作:激发生命情怀

诗词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学生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诗兴年华,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行创作,通过诗文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和生活体会,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可以化诗为文,古诗新咏。诗歌内涵丰富,诗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无限情思,鉴赏吟咏古诗歌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立足古诗原有的内容,并对诗中的留白展开扩展想象。在虚实有效整合下,形成自身的理解,化诗为文,创造出理解后的白话文。学生需要对诗人的作诗背景做到详细了解,在充分尊重诗

歌的原意基础上改写古诗,把自己从诗中得到的感受体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文体语言来表达,重塑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古典诗词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进行改写、描摹,让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跃然纸上。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学生在课堂竞说中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而舞,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茵茵的春草长得可没马蹄。学生当堂想象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且入情入理的画面,把课堂带入鸟语花香春天。

也可以用联想想象来淬炼文字,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联想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方法。古诗词中浪漫主义诗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李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诗歌行文天马行空,想象离奇瑰丽,气势恢宏。如可要求学生模仿李白的“瀑布”,创作出另一首“瀑布”,课前我先播放一段风景录像,录像的内容是壮观的瀑布情景,再让学生自行创作。有学生写道:“万里碧空白云飘,草儿吐芽花儿笑。遥看瀑布似白绸,信手裁来扮人间。”

又如引导学生用古诗词来表达“美”的观点,有学生写: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把古诗词内化成自己茁壮成长的养分。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既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又增强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作诗的热情,让学生喜欢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做到热爱诗歌,热爱生活。

古诗词寄托着古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浓缩了不变的民生忧虑、故乡情结和自然眷恋,还揭示着古人对生命、人生、宇宙和大自然的朴素感悟与哲理思考,能给人无穷的中国式启迪。古诗词教学对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创造能力十分重要。我们在古诗歌教学中,可紧抓诵读,引导学生探寻作品的文化气脉;重视领悟,启发学生品味作品的文意诗心;激发创作,点燃学生的生命情怀。

猜你喜欢

诗心丁香家国
永远的丁香
丁香
偶感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夜路吟
马莲花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