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流域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1-12杨丽萍桑林浩
杨丽萍,田 军,桑林浩,程 强
(1.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222;2.林芝市水利局,西藏 林芝 860000;3.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061)
尼洋河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工布江达县西部的错木果拉冰川湖,流经林芝市的工布江达县和巴宜区,于巴宜区的格则村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东部以色季拉山为界与帕隆藏布支流拉月曲为邻,南部以郭喀拉日居与雅鲁藏布江干流相邻,西部以米拉山与拉萨河流域相望,北部为易贡藏布水系。干流全长为286 km,总落差为2 080 m,流域面积为1.78万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550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2.4亿m3。
尼洋河流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属于林芝市综合经济发展核心区,经济、科技、文化相对发达,是林芝市乃至整个西藏自治区小气候条件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尼洋河流域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不仅对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收入、加快致富步伐、实现林芝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促进林芝市乃至西藏全区的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工农业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等级公路、铁路、水电基地等国家重大项目在流域内建设并投入运营,对流域生态环境、防洪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统筹解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资源问题,建设更加系统、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高质量的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1-2]。
1 尼洋河流域水安全现状
1.1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流域内水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生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链,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约为 5 644.38 km2,占流域总面积为31.71%。森林分布海拔为2 910~4 200 m,广泛分布于流域内,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3]。流域内湿地保护情况总体较好,湿地面积共计7 554.29 hm2,包括河流湿地5 134.2 hm2,湖泊湿地2 078.47 hm2,沼泽湿地341.62 hm2。经对尼洋河2016—2020年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尼洋河近5 a水质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限值要求。尼洋河干流仅建有多布水电站,通过控制水电站调度运行方式以及生态放水闸向下游下泄天然来水量,下游河段水生生境参数指标满足尼洋河的生态需水要求[4]。
1.2 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建设,流域内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以防洪堤、护岸等联合运用抵御洪水灾害的工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有效提升了流域内洪涝灾害的综合防护能力。尼洋河干流林芝主城区八一镇和工布江达县城段两岸堤防已按30—50年一遇标准治理完成,非城区段部分河段已治理,治理标准为10—20年一遇,现状近74%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已经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干流已建堤防及护岸防洪工程共110.86 km。部分主要支流如娘曲、巴河、朱拉曲等也相继实施了一些主要为保护农田和村庄的防洪工程,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逐步推进
尼洋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7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8.36亿m3,扣除重复量38.36亿m3,水资源总量为172.4亿m3。2017年尼洋河流域供水量为7 106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6 027万m3,占总供水量的85%;地下水这1 080万m3,占15%。流域内地表水水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以及农村生活,地下水的开采集中在八一镇,主要为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流域内耕地面积较少,但可开发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灌区包括甲拉灌区、布久灌区、帮定灌区、更百灌区、开朗灌区以及分散灌溉面积共0.757万hm2,是林芝市主要粮食基地。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开展,流域内农业灌溉和灌区逐步发展,耕地灌溉率逐步提高。
1.4 流域综合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尼洋河流域整体位于林芝市境内,管理体制方面,采取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经过多年建设投入,尼洋河流域综合管理制度、综合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流域内完善并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包括洪水影响评价制度、防洪减灾应急管理制度、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等。此外,得益于水利援藏制度大力推行及本地人才培养、引进,干部人才队伍素质逐年提升,进一步提升了流域的综合管理能力[5]。
2 尼洋河流域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面临问题
2.1 水生态保护建设薄弱
尼洋河流域是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山洪、旱、雪、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流域严格的水生态空间管控格局尚未建立,对于承担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区域的生态安全缺乏有力保障,水生态空间管控亟待加强。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天然湿地功能有所退化,城镇周边地区的湿地被侵占严重,湿地面积日益萎缩。尼洋河干流部分河段非法采砂现象极为严重,采砂致使河床变形破坏、水流改道,对河流水生生态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尼洋河支流巴河已建4个梯级水电站,梯级电站的建成导致河流纵向连通性遭到破坏,对珍稀鱼类和本地土著鱼类的生境造成了威胁。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6 392.2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88%,过度放牧,城镇化建设、大规模开发建设等人为因素加剧水土流失。水生态空间管控机制、河长制湖长制、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待健全完善,水生态风险防控能力亟待加强。改善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水生态文明体系,保护和修复现状水环境生态系统的任务依然艰巨。
2.2 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健全
尼洋河流域洪灾主要表现为淹没、冲蚀和泥石流3个方面,防洪保护的重点为尼洋河干流,防洪工程布局以河道堤防、护岸为主。河源至工布江达县郎麦村段河长为124.0 km,平均坡降为12.74‰,除沿岸重点乡镇金达镇、太昭村段已建防洪堤之外,其余河段基本无其他防洪设施,个别河段存在崩岸、滩面覆盖层冲蚀现象,两岸村庄、农田缺乏安全保障。工布江达镇朗麦村—八一镇段河长为130 km,平均坡降为3.23‰,河谷进一步展宽,干流河段多为复式河槽,并散布有江心洲。农田主要位于滩面上,河岸冲刷、坍塌,农田淹没较严重。由于地广人稀,历年来对非城镇段防洪工程投入较少,防洪体系不完善,防洪标准不达标,导致部分河段中小洪水上滩、淘刷塌岸时有发生。八一镇—河口段河长为32 km,平均坡降为2.5‰。河谷宽阔,河床摆动大,水流紊乱,主流摆动不定,对河道滩地及堤防冲刷威胁较大。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及工布江达县城范围进一步扩大,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流域内中小河流数量众多,且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治理工作,很多中小河流尚处于自然不设防的状态,部分支流现状局部河段崩岸严重,影响河势稳定及两岸农田、草场及村庄防洪安全。部分已建工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防洪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短历时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泥石流等防治工程建设缓慢,防治工程措施欠缺。非工程措施建设薄弱,防洪减灾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总体来看,尼洋河流域现状防洪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保安的需求。
2.3 供水保障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提高,目前流域内只有八一镇和工布江达县城区域内有城镇供水水厂。市域各乡镇目前供水主要采用雪山融水,处理设施多为沉淀和简单消毒。部分地区雪山融水量冬季时水量不足,形成季节性缺水。农村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是雪水和泉水。根据需水预测计算分析,至2035年八一镇城镇人口将发展至12.09万人左右,城镇大生活及工业需水量为3 372万m3,现状两个水厂供水规模约为5.1万m3/d,总供水量无法满足。从目前的主要供水水源来看,八一镇当前供水水源为单一地下水,一旦发生地下水水源污染或极端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供水水量不足时,供水安全风险较高。林芝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重要中心城市,其供水安全保障也应多元化发展,积极寻求“地表水、地下水双水源”的水源结构,以有效保障城市经济社会正常发展需要。此外,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尼洋河流域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牧业灌溉保证率普遍较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3。这种状况与“适时适量”的供水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节水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制约因素。
2.4 水文化景观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尼洋河流域河流众多、水量丰沛、水文化底蕴深厚、水利景观资源丰富。流域内有民族文化、自然河湖文化、生态湿地文化等多种文化景观资源,但流域地域广,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同时受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影响,流域文化景观资源未能形成有效开发优势,多类型的水文化资源挖掘和宣传力度不足,市场吸引力相对较弱。在水文化景观规划和开发方面,缺乏因地制宜的构建思路,不能有效结合景观类型、空间结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以及特色产业等禀赋条件挖掘水文化景观的特色;在建设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和完善的理论来指导,缺乏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规范制度,资金投入也有待提高。
2.5 水利管理水平与能力较低
流域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水行政执法能力尚需加强。管理人员少、任务重,管理能力不足,工程管护经费严重短缺,水利工程维修不到位。城区段采砂活动频繁。水利信息化水平与水利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利工程建设能力有待加强,管理能力不足,水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应。
3 尼洋河流域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立足流域基本水情和需求,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资源等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防洪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推进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推动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促保护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和安全屏障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1)河源—工布江达
该河段内主要支流包括白曲、下不梭浪曲和娘曲。该段为水生态空间禁止开发区,需明确限制人类活动、严格功能用途保护。该段河道重点是以水源保护为主,维护河道自然形态,实施源头保护措施,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实行全面封育,涵养水土资源,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恢复原生植被,加强草场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以生态保护及修复为主,仅对现有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不再新增灌区。通过护岸等措施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保护沿岸村庄、农田防洪安全。
2)工布江达—八一镇
该河段内主要支流包括巴朗曲、巴河、克拉曲、则弄曲和尼西曲等,行政区划为工布江达县的部分乡镇和巴宜区的部分乡镇,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丰富,为尼洋河流域工业、农业发展重点区域。该段的巴河汇合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水生态空间禁止开发区,工布江达县至巴河汇合口等河段为水生态空间限制开发区。该段重点是加强点、面污染物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防控水污染风险,确保水质安全。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保护和修复生境,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求。改善水生态及环境状况,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建设,对尼洋河干流河道不达标段进行治理,实施重要支流河道堤防、护岸工程,实施山洪灾害治理,保护沿河农田、村庄。对位于保护区内现有灌区只进行节水改造,不再新增灌溉面积;对于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灌区,适当发展农牧业,对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平及抗御干旱的能力。
3)八一镇—入雅江河口
该河段是尼洋河流域人口密集、敏感点聚集的核心地带。应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防控水污染风险确保水质安全。该段自孜热村至雅尼汇合口为水生态空间禁止开发区,其余段除中心城区段为保留区外均为限制开发区。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湿地保护,以自然保育和恢复为主,保障尼洋河城区段河道和雅尼湿地生态用水需求。对中心城区段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对中心城区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河段稳定河势,改善河道水生态及环境状况,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对农田分布段、崩岸严重河段新建护岸,保护农田和村庄;实施供水工程,实现城区供水安全和水资源保护;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实现供水安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4 尼洋河流域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4.1 加强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整治入河排污口、增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和配套管网建设、建立地下水监控系统等措施,使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维持较好水平[6]。划定巴河入尼洋河汇口为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加大对当地土著鱼类的保护。对拦河建筑物进行生态改造,为鱼类等生物的洄游留有足够的通道。优化冲久电站、老虎嘴电站等水电站的运行方式,制定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电站运行调度方案,将水电站下泄生态水量纳入水电站日常运行管理,保障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以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朱拉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巴松措等为重点,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境为目标,兼顾湿地的科普教育、景观休闲、生态观光旅游等活动,通过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污染治理、人工辅助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水生态监测与制度建设,在流域内巴松湖国家森林公园、工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巴松措及尼洋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巴河汇口鱼类栖息地保护区、雅尼及朱拉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敏感区设立水生生物监测点,定期对监测点的水生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进行取样调查。在尼洋河工布江达、更张、巴河桥、娘曲汇口、巴朗曲汇口等5个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分别安装流量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河道流量的在线实时监控,确保河流生态水量得到保障。针对工布江达县城段、林芝中心城区段开展水生态综合治理和修复工程,建设“廊道畅通、功能完备、生态健康”尼洋河生态廊道,确保流域内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升,保护尼洋河流域生态功能完整、生态系统健康[7]。
4.2 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完善以保障城区、乡镇、村庄和耕地河段防洪安全为重点,以河道堤防、护岸为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对尼洋河干流沿岸人口集中的有洪水威胁的村镇和需要保护的农田河段,通过堤防、护岸等工程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和抗冲刷能力[8];完善林芝中心城区和工布江达县城防洪体系,确保尼洋河城区段防洪安全;对流域内有需要保护的村庄以及有较大范围农田等保护对象的重要支流、中小河流进行治理[9];对主要山洪沟和冰湖进行防治,最大限度提高防御山洪灾害和冰湖溃决能力,减少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3 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以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合理规划建设蓄、引、提、调水工程,使城乡供水能力显著提高,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0]。统筹考虑水资源供需,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寻求“地表水、地下水双水源”的水源结构,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撑、优化配置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以有效保障流域内经济社会正常发展需要[11]。继续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现有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对位于保护区内现有灌区只进行节水改造,不再新增灌溉面积;对于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灌区,适当发展农牧业。增加生态用水,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发展林草灌溉面积。
4.4 推进水文化景观建设
在保障流域水安全的同时,依托尼洋河流域深厚的西藏佛教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山水自然资源、多样的旅游城市滨水空间,开展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规划建设一批水文化景观节点,传承历史脉络,彰显水生态保护文化,将具有“西藏江南”的水文化发扬光大[12];实施河湖绿廊建设和特色湿地景观建设,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文化景观亮点工程。以水生态文化挖掘、水生态景观建设为抓手,提升尼洋河流域生态保护、自然观光、休闲游憩与科普教育价值,在发展中促进尼洋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将尼洋河流域打造成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集中展示区、地域特色生态保护示范区、重要的藏南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4.5 提高流域管理水平
理顺流域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尼洋河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洪水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工程管理等相关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强化水生态空间保护和管控格局及管控措施;加强流域监测站网、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等系统建设,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5 结语
1)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开展流域顶层设计工作,对流域水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超前谋篇布局。针对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资源等问题,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河湖生态良好、洪涝总体可控、饮水保证安全、用水高效可靠为流域水安全的总体目标,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标准、布局、任务和时序安排,指导下一步尼洋河流域水利科学有序的建设。
2)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尼洋河流域属于藏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流域内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强流域水资源的保护、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的修复等工作,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有效保护生物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和河流健康。
3)积极探索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有效和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为重要手段,从中央层面、流域及民间社会层面入手,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调控措施,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探索尼洋河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模式,以生态红线为约束,科学规划发展流域生态林业、草业及旅游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