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与实践分析
2023-01-12黎泓
黎泓
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10
1 医院人性化设计及公共空间的概念
1.1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
近年来,“人性化”的概念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都成为颇引人注目的亮点。总的来说,人性化设计是指建筑师旨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人”的精神及实际需求出发,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在一切细节当中,把人性的最细微的愿望和需求利用建筑介质表现出来的一种设计方式。
1.2 医院公共空间的概念
医疗建筑的公共空间按室内、室外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公共空间和内部公共空间。
外部公共空间又分为区域空间部分和院区空间部分。区域空间部分是指医疗建筑周围的边界空间,医疗建筑与周边环境产生关系的纽带。院区空间由院区出入口、集散广场、院内道路、医院建筑、庭院绿化及标识导向系统等构成,可为患者提供快捷、准确、周到的医疗服务。
内部公共空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医院建筑内部各诊疗部分之间的联系空间,属于开放性空间;另外一类是指各诊疗部分内部所需的公共空间,可称之为半开放性空间。本论文所讨论的公共空间主要指医院门诊大厅,候诊空间(含门诊二次候诊及医技部候诊空间),医院街、走廊、连廊等交通空间,室内外广场、庭院,住院部公共区域及各种商业配套、休息活动空间[1]。
2 综合医院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分析
下面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方面分别分析综合医院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2.1 医院建筑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2.1.1 合理的整体功能布局。医院建筑外部空间为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舒适、安静、易休闲的空间,合理的整体功能布局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保证医院的合理选址,医院在建筑上具有特殊性,尤其市中心和医院都面临着交通拥堵、停车困难、人群疏散困难等问题,在医院建设选址上要对场地进行有效分析,合理的安排出入口,避免都集中在交通主干道上,同时相对提升楼层的高度,为医院预留有发展空间,加大对地下空间利用,保证停车量。其次,创造良好的医院建筑外部空间微气候条件,如外部建筑空间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湿度和温度合宜,安静舒适等。
2.1.2 合理的交通组织流线。当前大多数的综合性医院由于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时,对患者行为心理的把握不足,使得交通流线仍然不明确,人流及车流甚至和物流混杂,所以保证合理的交通组织流线很有必要。首先,门诊部的外部空间是患者比较集中,人流量较大,集散量较大的空间区域,在设计时应注意布置大面积的缓冲场地是城市街道和医院的结合部,需要有较大面积的缓冲场地,并在场地的四周适当的布置一些绿化景观,以缓解空间的单一性。其次,住院部的外部空间主要是为患者提供休闲、娱乐和活动的场所,在道路流线设计上应保证简单、有趣和易识别,防止患者由于对陌生空间流线的不熟悉导致的重复往返等情况,在设计汽车交通流线时,应采取环绕的形式,尽量避免对这一区域造成的干扰。
2.1.3 提升绿地使用率。首先,医院建筑外部空间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和交通便捷的绿色小路,使得患者在外空间活动时充分感受绿地的存在。其次,在进行改造、扩建或新建时尽量采用地下停车场,把在地面上的停车场或过大广场的空间改为绿地和景观,增加地面上的绿化环境。最后,可以根据不同人群对建筑外部空间的不同需求,设计一些富有想象力、吸引力和安静、舒适的人性化设计,并结合园林景观要素(植物、地形、水等),让患者的心理感觉更清晰,使得患者产生在此停留的意愿。
2.1.4 宜人的空间尺度。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医院不再是完全封闭,特立独行。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两个人处于1~2m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医院外部空间设计可以利用抬高和下沉的加减法寻求空间变化,通过水平方向的穿插交错和垂直方向的交错覆盖,利用绿化和构筑物等元素的布置形成各种适宜的活动空间,通过尺度的控制,划分出公共、半公共、私密、半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与人交流、互动、共享的多样化的活动,进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2.2 医院建筑内部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2.2.1 优化门诊及候诊大厅。把人性化门诊、候诊空间落实到具体设计中有以下几点:
优化门诊空间秩序。在门诊空间的设计中,应该使空间具有明确性。通过门诊空间的优化设计,让就医患者知道,应当在哪一块空间内排队挂号,从哪儿到楼上去,在哪儿取药等等。不同空间秩序的产生,需要不同的空间形态作为依托和物质载体,比如,在门诊大厅的挂号、缴费、取药处会产生排队行为,那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就应该使空间符合排队行为的空间秩序。
塑造共享空间。综合医院门诊空间每日来院就诊的人数十分之高,如果简单的采用单层空间,就会给就诊患者带来比较压抑和阴郁的感受,并且无法在一进入大厅后就对整个门诊空间产生一个大致的总体概念,这种不确定感会产生不信任感,最终可能会导致战胜疾病信心的不足。但是把门诊空间塑造成共享空间,情况会大为不同。首先使得门诊空间得到竖向延伸,这种空间竖向延伸会使患者的精神也得到拔伸,使人们原本受到层与层之间压抑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现在的门诊共享空间多采用每层都共享的方式,使所有门诊层面都能够享受到门诊大厅的统领,形成了无形的统治中心;其次是空间的透明,当每层空间层面在都打开时,同时也就意味着为就诊患者剥离了视觉上的阻碍,他们可以在门诊空间内清楚地看到每个层面上的布局和安排,看到上上下下的来院就医的患者,这有助于患者尽快把握空间、解读空间,从而树立他们的主人意识,可以极大地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细部人性化处理。性化的设计不仅体现在以上比较大的空间设计方面,同时,在细节层面的门诊空间人性化设计也十分重要,并且细节设计因为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患者,也更加容易被患者所感知和接受。比如门诊大厅座椅的合理设置,公共轮椅的设置,绿化的引入,背景音乐、饮水机的设置,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设置,包括收费、挂号、取药柜台台面的高低处理等等,处处都可以体现为患者服务的设计要求。
2.2.2 提高患者住院空间质量。当代由于社会的大发展,为满足人们需求,医院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应该逐渐趋向家居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少床病房的出现,使患者的私密性程度更高,同时也允许家人及亲属的住院陪护。这样患者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能够享受独有的休息和休闲,可以看报纸、杂志、电视,甚至有的病房内还设有简单的厨房,供患者自主的烹饪食物,与家人和亲属共同进餐,这种以家庭的生活方式来住院治疗,会使得患者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因此,这种家庭化的居住病房会大大提高患者的居住质量,更加体现了人性化医院建筑空间。
2.2.3 组织良好的通风。良好的通风在医院建筑内部空间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去除医院建筑内部空间中的异味,也可以减少细菌在内部空间内的传播,使得空气保持持久的清新,是除菌效果最好、最天然的方法。医院内部空间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做到人工和自然通风两者结合,以此创造医院建筑内部空间的良好通风效果,使患者呼吸通常,缓解患者在医院空间环境下的压抑心理。
2.2.4 营造舒适的采光环境。在我们进行医院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内部空间的自然采光率,首先,我们要满足建筑物的合理间距,这是首要条件。其次,可以在满足病房的基本面积后,适当加大窗口的尺寸和病房内的周边空间,满足患者对太阳光的需求。在人工照明方面,参照《医疗设计规范》,室内照明不应过亮或过暗,应避免由于灯具产生的炫光,光色最好选用略偏暖色,这样既降低了患者烦躁、焦虑的心理情绪,还能有效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将室外的绿色景观引入室内,创造了有良好内部空间采光环境,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医疗康复[2]。
3 工程实践分析
3.1 总体规划的通盘考虑
以广东某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为例。该保健中心是一座集预防、医疗、保健、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医疗服务中心。项目总体规划适应现有的城市肌理,考虑医院的通风、采光及朝向要求,考虑可持续发展,改善医疗环境,将来医院发展后对西侧相邻地块的利用,“梳形”的空间形态可以自然地向地块西面水平发展,以适应城市网格,创造一个“物质”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系统,并适应较为紧张的用地。同时项目结合使用要求充分利用用地的面积,合理增加地上面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项目总平面形态寓意为“彩虹”,结合立面构架色彩的处理,恰好吻合了医院服务人群的心理需求。另外,项目把复杂的屋顶设备系统及屋顶绿化统一起来,形成立体绿化,建设花园式医院。既强化了建筑的整体造型,也加强了建筑通风和防热效果,同时也为今后的门诊扩建预留了使用空间。
3.2 高效顺畅的交通组织
以广东某医院医疗综合楼改扩建项目为例。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交通流量的增加,目前院区的交通流线存在很大问题。院区内各医疗楼分散布局,导向性差,医疗流线长;院区内交通流量大,流线混杂,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从整体考虑,对院区现有廊道系统加以延伸和发展,适应步行交通及满足人车分流要求,加强了与院区建筑群的联系。廊道系统也是遮风雨全天候无障碍医疗流线系统。另外,对于车行流线的问题,方案采用立体交通的平面布局,实现完全人车分流,设计将东西向主干道在医疗综合楼前下穿经隧道前往医院生活区,以实现地面南北连续的绿化广场;医疗综合楼西南角,以立体循环方式,形成独立的车流环线,分别联结公交站、医疗综合楼、酒店、医技楼,构筑高效的交通组织;医疗综合楼首层局部架空,形成全天候的、可遮风挡雨的停车候车空间。前往住院楼的车辆,可直接进入架空广场,实现人车分流。
3.3 人性化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以广东某医院住院部公共空间设计为例。住院部首层设独立探视入口,并结合中庭配套超市、鲜花店、水果店、银行等商业设施。在首层同时设置中西药房、营养餐厅等。住院部共18个护理单元。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内廊联系南北病房,走廊中间布置了医护人员空间和护士站,以便最快捷的服务各个病室。医务工作区与病室区分开设置,独立成区,设置在北面,将朝向景观好的南面让出布置病房,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精神。医务人员与病患通过分设的医务梯和病床梯到达各病房层,实现医患分流,互不干扰。住院部通过医院街连廊与医技、门诊可直接联系。病房区主要为单廊式布局,病房全部南北向布置,拥有充足的阳光及良好的通风。电梯厅也考虑自然通风。病区内设有病人活动室,公共区内设有家属等候区,医务区内设有医务休息区,病房卫生间之间设有晾晒衣物的空间。最后,平面设计充分体现病区规模的弹性化,实现高适宜性[3]。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多数医院为了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通过改建和扩建的方式来扩大其医院规模,并且根据相关文件对床位指标的预测,未来仍有大批住院楼的建设工作。那么,在如此大的资源需求下,如何保证医院以高效运作为前提,同时提升空间环境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结合对广东省综合医院实例与使用者的调研,探讨适宜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