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2023-01-12孙生阳郝启晨
孙生阳 郝启晨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2.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P5。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P30-3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传承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凝聚可持续发展国际共识、结合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探索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3]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五大体系[4]P450-454,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5],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突出地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对农业绿色发展从认识到实践都产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农业政策目标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坚持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操作实践方面,我国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强化水土资源保护利用,先后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和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自然资源环境约束的条件下,不仅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历史性地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6]。为此,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下一阶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就
(一)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家。尽管化肥农药使用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防灾和减灾能力,但其过量施用导致的负外部性已经逐渐从农业面源污染扩展至农民与消费者健康及食品安全等领域。[7]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长期以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供给,很多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这虽然保证了农业发展,但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2]P673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部署下,201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明确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2]P708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8]P277同年,原农业部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的行动目标。自此,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在2015年达到6022.6万吨和178.3万吨的峰值后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降至5250.7万吨和131.3万吨。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进一步表明,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0.2%,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40.6%,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9]基于在化肥农药减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持续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预期性指标,计划到202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达到43%。
(二)耕地数量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耕地占用呈现刚性增加,[10]虽说国家对耕地有占补平衡的法律规定,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情况普遍存在[11]P7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2]P662。在谈到耕地保护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2]P663。为此,不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而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从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来看,我国违规占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的行为得到遏制,耕地面积减少趋势得到有效缓解。《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内净减少量达到8.02万公顷(减少的耕地面积减去增加的耕地面积),到2013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内净减少量迅速下降到-0.49万公顷,截止2016年末,我国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
值得关注的是,除耕地数量以外,近年来由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和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导致的耕地污染问题也得到政府和生产者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2]P674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部署下,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确立了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和土壤肥力保护提升等重点建设项目,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耕地质量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策略。《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目前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较 2014 年提升了0.35个等级。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首部以治理土壤污染为主题的法律,不但填补了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法律的空白,而且有利于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为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了法律支撑。
(三)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占用量和单位耕地占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0%和66%左右。[12]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田受旱面积达到0.27亿公顷,因缺水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达到200多亿公斤,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既要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2]P663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的发展目标。此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从不同角度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作出具体的制度性安排。2017年,水利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不仅根据东北、西北、华北、南方4大区域不同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因素确定了分区发展重点和技术模式,而且提出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牛鼻子”,统筹推进建管模式、管护机制、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要敢于碰一些禁区,拓宽思路,通过精准补贴等办法,即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农业节水。”[11]P1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持续减少,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9年全国农业用水量3682.3亿立方米,与“十三五”初期相比下降了4.58%,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20提高到0.559,粮食耗水从844立方米/吨下降到813立方米/吨。[14]
(四)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建立了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在实现连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高度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P4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出台的专项政策,明确提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和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指导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意见为构建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建立了基本的政策框架。[15]P154
第二,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之前的农业补贴主要集中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四个方面,缺乏关于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农业补贴制度。2016年,财政部和原农业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业补贴制度中提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该方案强调,要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这不仅为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激励约束机制,而且也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资金支撑。
第三,建立了以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不仅提出要研制绿色投入品和研发绿色生产技术,而且强调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据统计,2018年,我国共建立国家级全程绿色防控集成应用示范区855个,示范面积461万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4073万亩。[16]P5
二、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经验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治和制度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第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不仅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之一,而且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4]P459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具体包括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强化考核问责和严格责任追究。[4]P507-508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政治和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定方面始终发挥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11]P109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11]P111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膜回收率,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11]P110。针对我国水土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11]P106。
二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以“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17]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表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武装下,农业绿色发展不仅贯穿于生产、加工、贮藏、运输、消费各个环节,而且改变了社会长期以来对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认识,同时在引导农业政策目标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11]P111。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人民立场、根据人民意愿提出发展目标,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8]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的农业发展也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与需求。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我国农业发展解决了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着”和“吃得起”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吃得好”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11]P9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的必然举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承诺,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近年来,由化肥农药滥用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如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重要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2]P672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更大力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11]P92-93特别是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推动质量兴农。[11]P94因此,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且也是我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也是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需要承认的是,过去受单方面追求粮食产量增加的影响,我国曾采取鼓励使用化肥农药的政策;而且乡镇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也多是引进从城市转移出来的高污染企业,这对农业农村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19]。但从大历史观的视角看,这也是在过去历史条件下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唯一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作出深刻判断,指出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资源环境“红灯”约束,很可能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11]P91为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11]P97而且指出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11]P95-96。得益于农产品供给质量的提高,2020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经营净收入达到6077元,比2019年增长了5.5%。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始终牢记农民根本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农民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中不仅表现出了充分的积极性,也彰显了丰富的创造精神。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情农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尽管中间有过波折,但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观点和论断,在政策实践上也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下决心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大的调整,尽快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11]P97-98总体来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我国有2.2亿个农户,户均土地规模不到0.6公顷,这种小规模土地家庭经营特征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0]P6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21]土地流转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普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民家庭越来越多,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11]P51然而,尽管扩大经营规模有助于发挥规模效应从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11]P56实践表明,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不仅探索了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而且培育出了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相关研究也证明,农民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后,其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业化学品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化学品施用量显著降低。[22]
另一方面,政府为农民提供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农业绿色发展不仅取决于政策的顶层设计,而且也与农民对绿色生产技术的掌握应用存在紧密联系。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仅有8.3%的农户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在此背景下,农户能否获取绿色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促进绿色生产技术信息的广泛传播,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每年投入26亿元,用于打造科技示范服务平台和推广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此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还通过购买服务、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后、产中全程农业技术服务,大量市场主体也承担了可量化和易监管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据大样本调查发现,目前接受过政府农技部门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比例为25.2%,而接受过企业或农资销售店、农民合作组织、村委会、媒体及其他非政府部门组织培训的农户比例则达15.7%,其中接受过企业或农资销售店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比例为9%,超过接受政府部门培训的三分之一。[23]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既重视促进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的发展,也重视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融合,从而有效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面向2035年的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24]P471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发展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清晰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面向2035年的农业绿色发展,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4]P3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了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24]P111在《纲要》中,坚持新发展理念被进一步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然而,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部分地区和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依然不足,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继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尽管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连续五年的负增长,但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较多研究指出,我国农户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24]P179面向2035年的农业绿色发展,各级部门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一是推行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业化学品使用;二是要积极发展绿色技术集成驱动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化学品使用效率;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示范,使农户有效了解过量使用农业化学品并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总量,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为契机,拓展新的农业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24]P41过去受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数量的需求和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要跟着市场走,而不是跟着政府走。”[11]P98在谈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11]P94。因此,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应聚焦于构建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产品生产相融合、生态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体系,通过实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共同提高的方式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24]P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强调保全部、保所有品种,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而我们基本也做到了。现在,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保全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2]P662因此,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把利用好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人多地少水更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中的稀缺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2]P666事实上,进口粮食就相当于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据统计,2017年我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净进口量达到6784万公顷,按照大豆生产每公顷用水4000吨计算,近几年大豆进口相当于每年为我国节省约1800亿吨水资源,约占全国农业年用水量的50%。[25]总之,我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树立正确的粮食贸易安全观,既要根据国内农产品生产结构与水土资源禀赋确定进口哪些农产品、进口多少以及从哪里进口,以缓解国内水土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同时也要积极拓宽农产品进口渠道,分散进口来源地,降低粮食进口集中度,以避免丧失粮食安全主动权。
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 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24]P14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和农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这必然要求依靠绿色技术集成创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一要重点研发高效优质多抗品种,通过研发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和多性状复合育种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农药使用;二要加快研发环保高效肥料和生物农药,最大程度地降低化学投入品使用对生态环境、农民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的负外部性。总之,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研发为主要技术路径,实现“增产不增污”。
(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生态全面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上述目标的实现都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乡村生态全面振兴,这不仅要求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培育乡村的自然资本意识,而且还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全面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11]P112因此,要培育乡村的自然资本意识,既要深刻认识乡村自然资本不具有可替代性,如果乡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或部分功能丧失,将难以用其他资本替代;同时也要引导乡村用好用足自然资本,将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转变为生态产品,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了高度评价,并强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11]P115-116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要求,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总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仅能够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有助于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同时也能够调动城市人才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使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突出成就。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之所以取得了如此成就,根本在于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不仅证明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而且证明了推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可以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乡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武装。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水土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然而,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利用好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