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探析

2023-01-12沈雁昕李正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沈雁昕 李正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在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并且围绕这一命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新时代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及提出的现实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论断,具有坚实的实践根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民族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探索民族的产生,“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1]P557。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他们在《神圣家族》一文指出:“直到现在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2]P354。恩格斯在《工人阶级同波兰有什么关系?》一文中提出:“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是自己命运的主宰。”[3]P224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族压迫,指出:“如果一个民族奴役其他民族,那对它自己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幸”[4]P359。他们主张通过消灭阶级压迫实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并且强调无产阶级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5]P666。《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各民族才能实现平等的交往与共处。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6]P228列宁强调民族平等,认为:“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是同完全平等的原则密切联系着的”[7]P244。列宁在《关于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草案》中,从俄国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变更、民族平等规定、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需要的经费比例等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在俄国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党的二大政治纲领,提出要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历史上党的文件曾使用过“中华民族”“中国全民族”等概念。抗日战争中我们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8]P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9]P34他还要求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逐步地改变其落后状态,逐步地达到事实上的平等”[10]P533。

邓小平强调坚持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政策。邓小平在1987年6月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11]P397邓小平认为:“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12]P148邓小平提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倡导通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真正解决民族问题。

江泽民阐述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13]P238。他提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14]P1051

胡锦涛强调要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5]P94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在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15]P72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逐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在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6]P148。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首次提出。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7]至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民族工作实践的新时代总结。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愈是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7年来,我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亲眼看到了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7年来,我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18]P2-3这段讲话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齐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取得成就的生动描述。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极大增加了我国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和发展利益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19]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现实观照。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互相依存、休戚与共,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走向统一团结的发展史。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前人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国家的重要优势。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多民族、多文化恰恰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16]P147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56个民族共同奠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根基

1.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你来我往、频繁互动。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特别是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8]P4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可以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16]P149

2.中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3.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集多“区”于一身,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16]P149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我国各族人民不仅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0]

4.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16]P153-154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1]P110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由此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1.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至关重要。发展和稳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必须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全国两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东部城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老百姓形象地说,四川麻辣烫‘烫’到了边疆,新疆羊肉串‘串’遍了全国”[16]P159。因此,要着眼于长治久安的发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是民族团结的强大推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源泉。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事关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反复强调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谈到如何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时,他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22]P99。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也多次作出指示,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稳定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14年5月,他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大力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23]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针对民族工作在新时代解决稳定与发展问题上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24]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原则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因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22]P94

1.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体多元关系。“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6]P150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4]

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关于统一和自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16]P151。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强调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以西藏为例,强调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他说:“要加强反分裂斗争。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25]

2.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他说:“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16]P151。

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统一,实质是要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各民族要有思想上的融合。“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3]因此,要引导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做好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挖掘、整理、宣传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要推进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要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因为民族地区的许多事情由民族干部去办,少数民族群众更容易接受,解决问题的效果会更好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虽有提高,但结构不尽合理。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还可以交流到内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16]P160

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大汉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产生民族歧视,狭隘民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滋生离心倾向,最终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严重的还会被敌对势力利用。”他说,“人民内部、同志之间真正能上升到主义层面的分歧并不多,要防止无限上纲上线,把‘两种主义’变成内耗工具。要各去所偏、归于一是,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16]P154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就是要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6]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20]民族地区的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才能领导民族地区朝着富裕、团结、安定的方向发展。

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身边的党员、干部,来自常打交道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16]P161要夯实基层基础,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民族工作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其中,民委委员制度在民族工作上起到联席会议的作用。要强化地区和部门间的民族工作协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民委委员制度的重要性,他说:“现在,许多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不是因为没有政策,而是因为有政策不落实。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位”[16]P161。

(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搞好民族团结,凝聚人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27]为此,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军政团结、军民团结、警民团结、兵地团结,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各族群众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及时妥善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要将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

要把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因此,要加强宗教的阐释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针对藏族地区宗教工作提出要求:“要大力做好藏传佛教工作,发扬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传统,推进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支持藏传佛教按照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进行教规教义阐释。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2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的宗教工作,要避免不加区别地把特定少数民族群众同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划等号,把信教群众同我们在信仰上的不同看成政治上的对立。不能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打入另册。他说:“敌对势力越是想借民族、宗教问题做文章,我们就越是要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21]P559-560

(三)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用推动发展夯实长治久安基础。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9]P37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但是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民生。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促进社会公平。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6]P157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战略任务,要使各民族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30]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