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育人模式探索

2023-01-11吕晓龙

当代体育 2022年4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体育教师育人

吕晓龙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要发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强化身体素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通过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供给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包括爱国主义、心理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文化以及健康教育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重点在于将育人元素融入其中,从制定目标开始、经过大纲修订、教材选择、活动策划再到教案设计,在理论学习、互动交流、课后练习等环节贯穿育人内容,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 “立德树人”在高校的开展意义

“三全育人”理念下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紧密关联于我国伟大民族复兴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该理念下高校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各个国家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变得愈加频繁,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不断冒出新科技、新事物,一点一滴的社会改变间接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体表现为一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现阶段正进入生活自主化初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不过缺乏社会经验与是非辨别能力他们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如若不能在这个时期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必然会从根源上影响高校教育效果,就长远来看也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2 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元素

2.1 共进退的团结协作精神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视角出发看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容的关系,整体中有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是一种具体而微的整体。这种关系时常体现于体育团体活动中,每一项团体运动项目的统一要求就是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以凝聚强大团队合力为目的各展所长,一同冲刺最终目标。在评价问题上,其他学科均注重于学生个体的能力,但体育项目包含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放眼于整个团队,从团队凝聚力、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价的。

2.2 坚韧不拔的拼搏意志

对体育运动本质最完美的概括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鼓励人们不断探索自我极限。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同时包含了愉悦愉悦艰苦、失败与成功、防守与进攻,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能得到体力与身体素质的锻炼,也能收获自身意志力的磨炼。

2.3 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意识

在现代法制社会背景下,规则意识就是形成法制思维的一个关键因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言行的约束管理与社会规范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于体育项目中的制度就是竞技规则,这是确保每一场运动竞猜公平、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競技规则覆盖了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众言行的约束。

3 体育课程育人建设的难点

3.1 高校体育育人教育资源配套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体育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有待完善,课程育人要求有待进一步明确,无纲可循的体育教师无法顺利开展更高层次的体育教学设计;其二,体育育人教育内容老旧,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的课程并未及时更新相关教学内容;其三,教育考核方式有待优化,现有的体育课程育人教育评价缺乏可行性,没有具体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只会让整个评价工作浮于纸面上,不能切实贯彻到教学实际中,导致体育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2 体育课程教师育人意识不到位

以往被视为整体教育目标的“教书育人”在学科专业细化过程中慢慢被分化,“教书”属于众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任务,“育人”是专属于思想课程的任务。体育学科本就一门突出技能性的学科,体育教师们往往会表现出轻德育、重技能知识的教学态度,特别是从事体育专项训练多年的教师,在他们眼中,专项技能是其提升专业业务能力的核心,所以往往更加看重技术技能教学。据有关调查显示:第一,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思想教育与自身无关,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二,认为毕业后就业顺利与否的关键在于自身专项技能有没有符合行业或岗位的人才需求,思想道德考核不受重视;第三,仅有少数教师能正确认识体育课程育人教育改革,大部分都认为这种改革就是对体育课程的分化。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体育课程育人改革实践中出现“两张皮”现象,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效果。

3.3 体育教师缺乏开展课程育人动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制度规范不明确与缺乏对应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对体育课程育人教育表现出了缺乏主观动力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主观意愿很低,开展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即意味着要重新设立教学目标、内容与考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打破以往课程教学模式对体育专业教师而言并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课程教育改革外力不足的情况下;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完成课程育人教育改革能力不够,普遍存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观构建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了青年体育教师身上。另外,当前缺乏成熟的针对体育专业教师的课程育人教学培训,始终处于自我摸索状态的课程育人工作在育人元素设计与融合上缺乏合理性,呈现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没有足够育人教学自信的体育教师难以引领学生感受体育课程育人的魅力。

4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实现高校体育课程育人教育的有效策略

高校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有两大条件目标,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如表1),在确保这两项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让所实施的教学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4.1 紧紧结合协同育人原则开展体育课程育人教育

立德树人是开展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的本质,正所谓育人先育德,在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进行良好德行的培养,这也是各个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首要前提。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凸显了“协同育人”的原则和目的,充分利用蕴藏在体育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梳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强化育人教育效果。以武术教学为例,其中的抱拳礼就蕴含着尊重、谦虚和礼让的育人教育元素,围绕这些元素引入体育教学设计(如表2)中,同时也让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行为表达形式有所接触和了解。再比如龙舟、舞狮、舞龙这类传统体育项目,当中更是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类体育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进一步认同民族文化,这样意义深远的育人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效果。在各大高校中以体育教学为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针对体育专业中的育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拼搏精神、正确三观的教育和引导,让其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4.2 致力于构建并完善课程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首先,根据课程育人教育工作开展需求制定考评机制。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主导下,针对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工作目标一一对应的制定细化考核指标并构建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考评标准、内容和方法,这样便能有据可循的开展体育课程育人教育。与此同时,要概括性总结课程考核评价流程以及最终结果,结合科学反馈操作来完善考评机制,帮助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在“以评促改”的作用下提升教育效果。

其次,对体育课程育人教育激励机制进行优化。更为科学合理的融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就是激发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育人教育热情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要将“价值引领”建设指标纳入专业特色课程、课改课题与经典课程项目中,并将其视为关键项目的结题标准;另一方面,以量化的形式在教师评优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将“课程育人教育”作为考核内容,还要一并提供对体育课程育人教育成果的保护力度,具体则是将其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中。

最后,以促进育人合力构建体育课程与育人教育的协同机制。对高校育人课程而言,专业课程育人教育就好比拓展补充,通常情况下,专业学科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上,并未过多关注思想政治内容,因此要基于协同机制与育人教师合作。学校有必要针对专业学科教师与育人教师组织教育合作,比如研讨会、备课活动等。发挥育人教师力量完善专业课程育人教育方案,同时也让育人教师更好的围绕专业特征来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教育针对性。与此同时,体育课程育人教育计划的实施环节要注意多主体力量的整合,具体涉及体育教师、育人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以及校团委等,将这些主体联合在一起形成相互支撑的教育合力,大力推行协同育人的高校体育育人教育工作。

4.3 强化体育教师育人认知水平与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认知水平及是有效开展育人教学的前提条件和根本所在。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参与育人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就是推进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工作计划的关键。第一,转变并更新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树立课程育人意识。要想顺利开展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就要先从教师观念转变入手,尽量改变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践为重心的课程现状,提高对培养人文精神与正向价值观育人内容的重视。第二,强化体育课程教师深挖与运用育人元素的能力。体育教师要立足于课程特点和教育目标准确的提炼育人教育元素,并从理论层面深入探索教学科研和课程育人的融合点,高校之间可进行体育教师交流学习、观摩和调研活动。第三,提升体育教师课程育德水平。有效结合体育课程育人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完整且规范的育人理论学习制度,全面开展集体学习、个人自学、专家师培等活动来深化育人教育的精神、理念和育人政策,尤其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提升体育教师的育人素养与理论水平的同时强化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和育德能力。

4.4 不断挖掘并丰富体育课程育人教育资源

首先,围绕中华体育精神深挖体育课程育人教育资源。体育事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实现长足发展,国际舞台上的运动健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国家形象的树立建立了有效渠道。诸多体育工作者在此过程中不单单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在融合奥林匹克精神的过程中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其次,将体育道德内容用于体育课程育人教育的价值依托。体育教师要将团结互助、勤学苦练、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绝不气馁的体育道德规范从始至终的贯穿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只为引导高校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方向,让体育专业道德规范拥有最为直观的遵循原则。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切入口就是体育道德内容,所以在实行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提高对体育道德的重视,在体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識与技能实践中进行体育道德思想与实例的根植,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从而强化辨别是非、善恶与美丑的能力,将相关的道德规范与原则内化于心、表露于行,逐步形成完整的道德价值评估体系。

最后,在体育课程德育教育中将体育名人事迹作为支点。有效利用熟知度较高的榜样示范作用,比如郎平、邓亚萍、姚明等体育名人事迹,将其引入专业课程中并用于规范体育道德行为的载体,用最为直观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养成优秀的体育品质,让当代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高校体育课程育人教育作为关键育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将思想政治建设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实践参与,切实在体育课程育人教育工作中发挥高校体育学科及教师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于课程设置中,结合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体育与育人教育融合。

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社科项目:校三全育人(SKY-ZX-20210319)。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体军部)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