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现状与对策
2023-01-11刘阳
刘阳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
一、成本核算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普遍低下,组织架构不合理,财务工作缺乏清晰合理的运行机制。由于国家财经体制的变革,事业单位首当其冲,成本核算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可以合理设置人员,减轻事业单位的财政负担,减少事业单位发展的瓶颈,使工作人员工作有保障,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为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事业单位的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一些国家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强调社会公益效果而忽略经济效益,国家财政也并不要求事业单位超额的资金收益。不过,在新会计制度实行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所面对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将加大,管理资金获得途径也更为广泛,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只有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才能促进事业单位转型的顺利进行。
(三)有利于事业单位成本支出的控制
成本费用开支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有必要完善核算方法与管理制度,以加大对成本费用开支的监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核算与管理能够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提供详实可信的开支依据。同时,通过核算还能够检验单位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的费用构成,以便于合理减少单位不必要的开支。
(四)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的命运掌握在财政手里,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在市场经济时期,通过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分类制度,使财政补助资金重心聚焦在公用事业领域,而其他事业单位财政补助项目数量大幅减少,事业单位财务的命运掌控在成本手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更长久的发展,需要运用市场价值规律不断调配市场资源,完善管理制度,以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现状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意识不强
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忽视成本核算。其主要原因,是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和发展传统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始终坚持“政绩第一”的管理思想,将领导班子和职工的工作绩效视为了考评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成本核算问题。公共部门对单纯的政治成绩最敏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想要获得不错的效益,会增加成本投資,一些单位无视自身情况盲目开工,做“面子工程”,从而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
核算管理模式单一,企业成本会计人员意识淡漠,企业成本费用的分摊随意性强,企业成本的会计归因方法不规范,人为因素过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化,导致不少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不真实、亏损虚报、不正确、提前分摊或超额分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的长远发展。一些事业单位的核算方式并不能对经营效果科学评估,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
(三)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在当前的资源配置体系下,一些事业单位从管理人员到会计人员都没有成本价值概念,缺乏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员工不仅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效益管理,反倒偏向于效益最大化。与一般公司机构不同,由于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机构,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要求经营回报,即政府部门和机构不需要事业单位财务提供盈利报告,没有产生对成本的外部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财务管理在通常情况下,都采用权责发生制,实行独立核算。非经营性业务一般采取收付实现制度,而不实行核算。但因为没有计算成本,因此很难对非经营性业务的资本运用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估与评价。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分清两类业务性质,使成本与费用无法合理分担,从而致使成本与费用无法正确核算。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和时代发展形势脱节
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形势变化快,一些事业单位在工作中仍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理念,与现阶段的发展出现很大偏离,在运行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不重视企业的经济核算,没有对运营企业进行的研究与分析。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紧密结合发展的要求,把核算与控制的观念加以创新与发展,有效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依据。
(二)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
粗放式和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基本框架的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财政投入支出相对分散,资金使用效果较差,对财政运行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尽管实行了政府集中会计,极大改变了单位分散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并实现了对社会资金统筹监管和集中支出的现状,但同时也由于我国目前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国家财政对各单位的财政投入费用并没有全部纳入国家财政的管理系统,从而不得不在国家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加大了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
(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许多部门和单位的标准会计核算数据不全面、不真实和不规范,也无法对标准会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加以监督。或者由于要表述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在政府机关的相关标准财务报表中充分揭示,如政府收入不能作为一项整体计算,或者某些重要的会计核算事项也无法在政府标准会计核算中体现。另外,由于各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资产核算工作不认真,造成了财务报表中的各种资产、余额和资金数量均不真实。有个别单位把资产全部用作对外经营,瞒报收入,虚报经营费用,导致了资产余额虚假的现象。而且,一些会计结算单位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和机制设置会计项目,收支结算项目不规范,造成资产损失。
(四)监督机制不得力
不少部门和机构发展迟缓,依赖性严重,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有的企业未能形成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少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合理和不规范,财务核算只是走过场,为企业财务核算管理造成了不少障碍。再者,监督力量太弱。监督机关在履行职责中,监察与监管不严格,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
四、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及其会计核算业务的管理势在必行。解决好机关会计核算业务所出现的困难,做好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很关键的。无论对会计人员和会计核算业务的规定都应该严格执行,不得流于形式。
(二)规范成本核算方式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改变思维模式,革新和规范成本会计模式。全面发现本单位经营的潜能与优点,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收,从而减少事业单位经营中的成本投资。
(三)建立健全事業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形成独立于政府事业单位的外部审核机制,使内部审核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能以公正中立的身份,进行客观公允的审计。其次,将审计信息融入机构的财务报表系统,以保证机构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资本支出报告和现金流量表。最后,增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了更加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四)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核算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和部门计划实施效果。所以,要想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为财政“节流”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更加重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会计核算基础,提高财务内部管理系统的监控功能。
(五)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的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分类别、分款和分项目在预算中分别编制,并详细规定预算数额和支出标准。专项资金应当依据单位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财力情况,按轻重缓急适时拨款。在计划的实施上,要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实施,防止随意性。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六)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财会报账员除了要搞好报账管理工作,要搞好资金计划管理工作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设立财产物资的实物账户并由财务主管负责人记录,并组织工作人员定时对财产物品进行核对,严格依照有关法规程序办理财产物品的增减和使用等事宜。定期与政府会计核算中心总账核实。另外,还要建立“大额贷款、大额支出、超指标超支”的审查机制,并建立管理预算单位财产物资制度,确定具体负责人。
(七)创新成本管理手段,强化人员培训
通过培训考核,引导事业单位人员在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经营特色加以革新,促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和务实化。通过对财会成本管理人才的定期培养,提高他们对本领域相关法规标准的掌握,提升其责任心与专业知识素养,为成本会计管理的有效开展打下扎实的根基。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事业单位不仅要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而且要明确认识到成本会计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成本会计管理问题,并提出纠正措施。这将为加快推进政府机构财政成本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改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