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趋势与冲击

2023-01-11梁媛 冯昊

今日财富 2022年36期
关键词:经济周期公共卫生经济

梁媛 冯昊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如表1所示,自2008年以来,除在国家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干预下,经济增长率在2010年超过两位数,其他年份均未出现如前的快速增长。同时,自2012年起,我国GDP增速保持在6%—8%,并且趋紧的势头在超过8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出现缓解的倾向。

2020年,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为负,我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我国GDP增长达到8.1%。然而,面临下行的经济周期,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的发生,致使我国经济趋紧的趋势并未缓解。

经济周期性收缩是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环节,然而,始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本轮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已经持续超过10年,其原因包括中国产业结构的更迭,这次以服务业全面超过制造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使经济增长放缓。其次,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错配问题也是总需求不能得以完全释放的重要原因。最后,此次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影響中国城市经济,必然降低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公共卫生事件加上国际局势的改变对于全球化进程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想要继续延续全球范围内高度分工的经济红利已经很难。国内国际环境均未见可促成经济周期拐点的因素。

二、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周期进入收缩阶段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产出、收入以及就业在持续2—10年时间内出现的整体经济波动,其特征是经济大范围的收缩与扩张。经济周期分为四种状态,即扩张、波峰、收缩与波谷。如果经济出现持续上涨,按照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必然通过拐点进入下行的区间。而经济周期的原因包括内因论与外因论。内因论即经济运行系统内的因素导致经济周期,包括消费需求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和货币信贷过度理论等。外因论即非经济系统原因导致,包括技术创新理论、心理预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和政治周期理论等。

我们可以判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此轮经济周期从扩张向收缩迈入的拐点。次贷危机的影响巨大,对中国经济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进入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中国经济的收缩不可避免。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即从高速挡换到中高速挡,这是经济发展轨迹上的正常转换。同时,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绝对增量仍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今非昔比。2013年中国年度经济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所以即使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在体量上的增长不可小觑。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201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短期的反弹,但经济内驱力的疲乏让这种反弹很难持续。之所以下一次扩张周期迟迟未来,主要是中国供需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二)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匹配

一国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净出口需求,它们亦是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其主要原因便是这三驾马车疲软,不能如以前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细究原因,可能并非全然如此。

首先,消费需求主要由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这是消费需求得以提高的基础。同时,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消费远远高于农村消费,所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是有保障的。然而,我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正在升级换代。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品质更高、科技含量更多的产品。而国内的供给结构与质量跟不上消费的升级换代,很多国内需求流失到国外,形成进口或者海外采购。近年来,我国供给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也大大地更新了人们的消费模式。但这种改变速度还不足以支撑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所以供给侧抑制了我们本可以旺盛的消费需求。

其次,从投资需求而言,随着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低碳化为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升级改造的必要性和欲望都很高,潜在的投资需求较大。然而,目前我国精密或者高端的设备、机床等大部分需要进口,一些中间产品、重要原料国内也没有形成有效供给,这无疑制约了我国的投资需求。所以我国的投资需求受到了供给方面的硬性约束。因此,不是投资本身没有动力,而是在国内缺乏相匹配的供给。

最后,就净出口而言,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国仍然面临低端产品出口被替代、高端产品出口缺乏竞争力,以及中端产品成为贸易摩擦重灾区的困局。然而,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对我国出口需求并未形成根本上的约束,我们可以提高技术核心竞争力来避免出口贸易的转型风险。

所以无论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进出口需求,都受到了来自供给侧的约束。目前,中国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是否可以吃饱,而是食品是否安全;关注的不再是否穿暖,而是品牌和时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已从单纯的私人物品向公共物品转移,如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医疗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而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不能单靠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实现,而需要供给侧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匹配,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产业结构更迭导致的增速放缓

上一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靠的是中低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而制造业快速崛起依赖的是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种靠制造业推动的经济发展正在中国悄然变化。如图1所示,在2013年以前,第二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而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能够快速推动一国GDP的增长。例如手机行业,每一年,同一品牌的手机都会推出新的更新版本,购买的人也络绎不绝。也就是说,每一年制造业的微小技术调整都可以推动一定程度GDP的增长,而人们愿意为这种迭代的新技术买单。

但自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GDP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50%,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更为发达的一种标志。

人们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之后,需要更优质的教育产品、金融产品、医疗服务,人们的增量需求更多的在于更好的体验,而这些支撑各类体验的服务便以服务业作为支撑。如果我们继续以传统的制造业驱动经济发展,便会出现淘汰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所以无论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还是供需匹配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然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如果需要更新换代,需要的时间长于制造业。例如教育行业,专职教师的培养不是标准化流程,其生产效率不可能像手机更新换代一样,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第三产业的特征与其占比就决定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更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增多,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

三、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公共衛生事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是负的6.8%。这是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第一次GDP同比负增长。在经济学中,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外部冲击(Shock),理论上它并不能改变经济增长的大势,但由于这次事件持续时间很长,波及面很广,加剧了经济下行的趋势。

我国经济在此环境下仍然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可以实现闭环作业,相对于旅游、酒店、电影等服务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仍然能通过内循环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其次,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这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最后,是我国居民传统的消费与储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停摆的压力,这也是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

然而,该公共卫生事件持续的时间已逾两年,并且中国最大的两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都受到严重影响,世界500强驻中国总部90%以上都在这两座城市。上海港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经济的停摆对经济周期向下的趋势雪上加霜。

(二)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难以深化的导火索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化让全球各国按照比较优势高度分工,形成跨越地域基本涵盖所有国家的庞大且统一的合作体系。中国在此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这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让跨国公司开始转变全球战略,之前各国高度互相依赖的经济结构开始悄然改变,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正趋于停摆。在经济学中,比较优势是确立各国分工合作的基础,而各国之间的贸易可以增加参与国的福利。反之,如果因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国际形势的改变致使分工合作的倒退势必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并不例外,经济全球化的停滞甚至倒退,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经济向下波动的经济周期。

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并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一方面它加剧并延长了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并且拐点的到来尚不能预见。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全球化的向下趋势,原有的国际分工已悄然改变,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减弱,更多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会因为国际形势的改变而举步维艰。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经济周期波动趋势不变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周期波动,即收缩、谷底、扩张与波峰,一轮接一轮的经济周期持续发生,只是有的周期长,有的周期短。这一轮经济收缩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加之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什么时候会出现周期性拐点还不确定。然而,在国内经济结构与国外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刻,新格局的形成和新技术的推进,抑或是人们预期的改变都可能成为周期拐点的诱因,所以经济扩张的周期阶段必将到来,但时间还不确定。

(二)产业结构调整在困难中摸索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持续近40年的高速发展靠的大都是廉价的生产要素,而并未顾及资源的耗散与环境的破坏。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大提升,靠低中端制造业推动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历史,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然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挑战。首先,既有的产业结构持续了数十年,产业链条的更迭需要循序渐进。其次,复杂的国际形势致使此时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技术上的壁垒,产业结构的调整时间或被拉长。最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并需承担较大风险,在未来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很难有稳定的资金流入新兴产业。

(三)经济预期成为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变量

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此次公共卫生事件持续的时间之长,影响的范围之广,降低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因为对工作不稳定性的预期致使人们的消费需求降低,投资本来就是加剧经济周期的变量,对投资环境与经济走势的判断致使企业的投资萎缩,投资需求进一步下降。净出口需求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更是举步维艰,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疲软。如果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便不能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国家通过大量的基建来拉动前向、后向产业发展,但大量的政府购买致使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债务风险不可小觑。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改变孕育机遇与挑战

国际局势在地区冲突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各国高度分工的合作模式似乎正趋于弱化,此时,想要依靠海外市场拓展中国经济边界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建立与持续稳定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挑战。然而,在危机之下,或许是催生中国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减少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契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改变之下,中国经济面临极大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机遇。

(作者单位:1.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经济周期公共卫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经济周期调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