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加减除湿胃苓汤治疗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效果分析
2023-01-11常嘉会
常嘉会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达州 635002)
特应性皮炎一般在皮肤科比较常见,发病时具有瘙痒、进展缓慢,还带有遗传性的一类皮肤病。在中医理论上,称其为“奶癣”“四弯风”等。它可以从婴幼儿期湿疹逐渐演变为成年时期的皮炎。疾病主要表现为瘙痒、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困扰[1]。临床大多选择糖皮质激素来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比较差强人意,但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对患者刺激比较大,容易引起并发症如皮肤萎缩、一定的色素沉积,并且复发率也较高[2]。中医上则认为特应性皮炎与“脾虚”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且脾胃湿热型较为常见[3]。目前有研究报道,胎儿因为遗传到母体内热或成长过程中饮食不调,导致脾胃湿热,加上外感风湿,热邪散不出去而导致疾病的发生[4]。因此,本文就中医加减除湿胃苓汤对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1月皮肤科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6~58岁,平均年龄(31.42±7.56)岁;平均病程(2.78±1.56)年;对照组男性24例,女13例;年龄7~59岁,平均年龄(34.61±7.32)岁;平均病程(3.15±1.45)年。根据统计学检验结果,组间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5~59岁;(2)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符合特应性皮炎诊断者按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有皮肤瘙痒连续一年的以及任意以下至少三条者,四肢屈侧的腘窝、肘窝、踝前、颈部周围(十岁以下儿童包括面颊部)受累;身体屈侧有湿疹;一级亲属中有花粉过敏、哮喘或有4岁以下儿童有AD史;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史(4)符合中医脾虚湿蕴型诊断者,按照《中医皮肤可病症疗效诊断标准》;主症:包括疾病进展缓慢,皮肤有损且增厚缺水,或轻微有渗出,并伴有瘙痒抓挠血痕,次症:腹部胀,摄入少,有便溏现象,疲倦乏力,神情呆滞,面色泛黄,小便微黄或清长,舌苔偏白腻,脉象细滑或迟缓。患有以上主症以及2项以上次症者联系舌苔脉象可诊断为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型。(5)入组前一周未使用激素类或抑制剂类药物包括内服、外用药物。
排除标准:(1)心肺功能障碍者;(2)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者;(3)有精神障碍者;(4)血液系统疾病;(5)对本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6)孕哺期妇女等。
1.3研究方法
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每日口服及内服所定药物外,加以维生素E乳膏外用,每天涂抹于患处,2次/天。
1.3.1对照组 对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134)口服,10mg/次,每天一次。临睡前,予以温水送服。整体疗程持续2个月。
1.3.2实验组 对患者给予中医加减除湿胃苓汤内服药。具体成分如下:厚补6g,苍术6g,陈皮9g,滑石12g,炒黄柏12g,炒白术12g,泽泻9陈皮9g,炒枳壳9g,赤苓9g,猪苓12g,灸甘草9g。煎服方法:加500ml水熬至200ml,每天服用一剂分早晚各一次,儿童根据病情适当减少用量。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整体疗程持续2个月。
1.4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4.1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状态,采用特应性皮炎评估表(SCORAD)进行评分,主要包括皮肤严重程度、瘙痒情况、病变面积范围和睡眠状况四个方面。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瘙痒程度采用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1.4.2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采用以下评估标准:(1)显效:干预后SCORAD得分比干预前减少80%以上;(2)有效:干预后SCORAD得分较干预前减少60%~79%之间;(3)无效:干预后SCORAD得分较干预前减少60%以下。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的例数*100%
1.4.3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复发情况进行记录:如不适应、过敏、嗜睡、肝肾功能有异常、便溏等。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SCORAD、VAS评分比较
综合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两项评分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实验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2.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情况比较
综合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总体有效例数29例(78.33%)实验组治疗总体有效例数34例(34(91.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总有效率比较(n,%)
2.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为4例,分别为2例嗜睡,2例肝功能异常(10.8%),复发率为13.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为2例,均为便溏(5.4%),复发率为5.4%。两组实验数据相比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嗜睡症状出现后,仍不影响日常工作,服药后出现便溏,并未给予相应处理,2日后现象消失。未发现其他病例有异常情况发生。
表3 对照组与实验组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西医上治疗此疾病的常用药物是糖皮质激素类,但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有很多不良反应,如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等情况发生[5]。一旦停止用药,则病情又会反复发作。氯雷他定片属于三环类抗组胺药物,效果持久、有效,对外周组胺H1受体进行竞争性抑制进而控制过敏症状[6]。目前中医认为,治疗此脾胃湿蕴型类特应性皮炎患者应注重健脾,补气,清热解毒、祛湿止痒[7-8]。由于患者的瘙痒症状最为严重,普通的西药难以治其根本。陈皮、厚补、苍术利于燥湿,猪苓、泽泻、白术利于水湿;滑石、黄柏、赤苓利于清热;枳壳利于运气化湿[9]。对于健脾燥湿起到共同调理的作用。有研究结果称此方对于消炎、止痒,预防变态反应等治疗效果,进而控制皮脂腺,使得皮脂分泌减少,炎症得到抑制。消化道疾病患者在检查时采取高质量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良好效果[10-12]。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采取中医加减除湿胃苓汤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皮肤状态明显好转,SCORAD、VAS评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也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加减除湿胃苓汤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不良反应率以及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大大降低,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对于此类疾病有较好的优势所在,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且复发率极低,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发生。说明本实验以此药方对症治疗,相比于口服氯雷他定片进行治疗,更可靠、更安全。中医专家认为皮肤瘙痒是内湿的另一种外在表现,包括皮肤干燥、皮肤角质层增厚、皮损状态均在湿气聚集之证[13]。主要是脾胃失调,引发水液代谢不正常,有水是其主证[15],本实验采用的药方多具有调理作用[14]。相比以往的除湿胃苓汤多了炒黄柏、滑石和炒枳壳,这几味药物在里面主要起去偏于表补益,增偏于里的证阳明,炒枳壳不仅可以止痒,还可以调理气滞导致的胸闷腹胀,总之,此方多注重于里。
综上所述,对脾虚湿热型特应性皮炎患者采取中医加减除湿胃苓汤服用进行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状态,缓解相应症状,使得总有效率升高,复发率降低,治疗效果为患者满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在皮肤科中进行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