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新型体育教师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3-01-11毕道慧
陈 晨,王 放,毕道慧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自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建设“健康中国”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深入探析体育教师的发展路径,大力提高体育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水平,对有效提升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状态与身体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一、“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青少年人群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的基础,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与身体素质水平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现今,全日制学校教育已经基本覆盖所有青少年,学校体育承担全社会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任愈发明显。如何向全体青少年提供均等化、层次性和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成为“十四五”时期深化体育改革的艰巨任务和现实挑战。
从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逐渐下降的趋势看,学校体育教育并未有效展现出自身功能。一些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走出校园后丧失主动锻炼的自觉性,导致近年来亚健康人群增多。学校体育的功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青少年自主锻炼意识,使其采取科学有效的健康投资,可以减轻国家、家庭的长远经济负担。《纲要》中强调,要强化身心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师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影响,强化体育和医学的结合,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作用。这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点明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难点。
二、传统体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多元化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向现代化转变,体育教育应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探索其新特征、新规律,加快破解以下现实难题。
(一)培养目的不明确
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涵盖了群体适应水平、教学研究水平、运动水平、业余训练水平、教育水平、体育管理水平等[2],都是目前传统学校体育教师所需要具备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以科学运动、健康健身为目的进行设计,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主体课程体系模式竞争激烈,许多院校不可避免地运用竞技体育的理念来开展教学,这就导致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偏移,造成其专项运动技能很全面,但科学运动、健康健身的意识不足。
此外,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体育教学目的是不同的。小学主要以引导为主,用体育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初中以基础身体素质为主,培养学生们跑、跳、投的能力;高中以兴趣爱好为主,发展学生们的运动专项;大学则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保持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来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理论和实践的东西如果不能合理分配,就会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培养模式不明确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就很难达到“教学—反馈—修正—再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重学科轻能力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学科人才培养存在“高分低耗”现象。换句话说,体育教育专业注重灌输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而缺乏体验互动,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在进入现实工作中却很少去实践。因此,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不够浓厚。由于大多数学校对于体育类专业录取分数线相较其他专业低一些,且高校对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往往忽视体育专业教育,导致体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三)注重常规能力培养,忽视健康促进能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惯性看法一直偏向看重运动技能的教学及竞技比赛的结果。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和培训期间通常只在小学范围内进行。日常练习训练侧重于教学、训练,基本上不涉及健康促进。体育教育的本质,既不是为了造就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员,又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而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培养目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的逐渐铺开,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体育教育专业亟须落实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类健康工程师”,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预防疾病发生”和“促进人类健康成长”为前提,培养专业的体育人士。因此,体育专业需要整合现代医学,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广的中医药学科,关注训练促进的自身健康的能力,更好地落实“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
(四)师资队伍较难适应当今社会需求
目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些教师虽然接受了系统学科理论培训,但是在上岗之初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过度注重遵循教学理论,甚至于死板地从书本中获取教学知识。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上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层次,更缺少创新和特色。另外,由于大多数教职人员都接受了传统模式的培训,因此他们自身的健康促进意识和能力仍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对策建议
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以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为首,高校要做到革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科学的专业培养体系,进一步助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型体育教师。
(一)新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埃米尔·杜尔凯姆认为:“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症候。”[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想达到《纲要》的要求,必须在培养造就新一代教师的过程中,自觉践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已不仅仅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根据现实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顺势而为、积极思变,奋力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
参考发达国家制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规格制定及描述等经验[4-6],结合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新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可针对下列方面:一是目标描述时必须精准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二是目标要精细翔实,行之有效;三是目标设计应密切联系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健康促进、体育文化等方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议参照如下方式呈现新型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训目标及规格:①正确思考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领导者;②健康知识促进的执行者;③体育技术的教学与培训和保护者;④健身技术指导员;⑤体育文化传播者;⑥合作和交流传播者。需要强调的是,训练目标的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会影响训练模式的变化,需要有效调查和广泛研究。
(二)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支撑,构建新型课程与教材体系
“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体育教育被赋予了更崇高的使命,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传统高校体育专业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新型体育教师不但要承担基础性教育工作任务,而且要在健康推动类的基础学科上创造新的突破,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助一臂之力。“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适应新时期人才多样化人才需求,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教育首先应推陈出新,将健康推动类课程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以构建体育教育发展新格局,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建设的新型体育教师。其次,课程体系、内容建设上应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加入相关的人文与自然跨学科课程,助力体育教育专业学子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上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帮助新型体育教师掌握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应催化体育教育教材更新换代,探讨建构新型教材框架结构。教材是学生学习时接触到的第一手材料,学习主体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教材做进一步信息加工;教材是实施以德育人、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精髓、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方法或途径[7]。因此,应形成以能力为本的教材结构,使教材既能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在每门课程中的内在联系,又能指明学习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
(三)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深化健康促进能力的提升
人们利用某些行为加强和维持健康称之为“促进健康”[8],当前乃至未来,体育都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健康中国”顺利实施,学校应当在新的体育实践教学体系中下功夫。通过加大大学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群众健身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体育卫生服务行业的实践训练力度,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实用型教育学习阵地,倾力打造能够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新型体育教师,助力新一代体育教师提升“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能力,深入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新一代的成长保驾护航。
(四)实施开放式教学,改革考核评估体系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应用型高等体育教育应顺势向开放式教学转变。调节优化教学活动时间及空间顺序,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企业和其他各方协同参与制定考核和评估方案。学校或企业根据行业用人标准检验学生,制定考核内容,督导考核过程,致力于转化社会优质教育资源[9]。
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评价体系以知识型学科教育体系为基础,注重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积累知识,缺乏对综合职业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内在评价。教学评价应当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而不是考察死记硬背的能力。应当在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深化评估力度,尤其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应是重点评估内容。可以让行业人员参与命题,以便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即从基础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能力。此外,深化考试方法的改革。在考试中,范例分析、教学设计、运用设计等应予以深化和开放。可以通过口试、现场操作、演示以及多种测试形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
(五)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能力的激发得益于优秀教师,在培养当代新型体育教师的过程中少不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角色。不管是学校、社会还是个体教师都需要追上时代潮流的步伐,根据新要求调整陈旧或停滞不前的知识体系。学校需增加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指导专业教师到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专题调研、实践,帮助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体育教师生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