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建设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发展探究

2023-01-11高雪岩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0期
关键词:产教技能融合

高雪岩,朱 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投资保险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前言

近年来,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完善职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产教融合一词最早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即发展产业、教育系统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1]。我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于2019年3月启动,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从国家层面确立了“1+X”证书制度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试点内容,并对试点范围、工作进度、保障机制和相关参与主体的职责进行了整体部署。“1+X”证书制度通过1与X的相互融通,将职业等级证书所反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科技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对产教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一、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融合在政策、机制上存在根本差别,对于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与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成为产教融合的主要矛盾,如图1,产教融合的效率提升必然要求从两类机制运行的差异中寻找弥合的可能。

图1 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融合矛盾

(一)产教融合的运行路径协调不足

20世纪末职业院校独立于企业,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重构后开始以学校为主体,部分高职学校由中专学校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型,本身缺乏行业办学背景,专业设置与行业对接不紧密,对行业人才输出、岗位培训缺乏依托递进关系。同时,我国高职院校采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其融合由政府主导,企业、学校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在实际运行中,院校管理被委托至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协同成本过高。

(二)校企双方的发展目标一致性不足

目前,学校与企业在彼此的利益诉求中难以形成对焦。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项目中注重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等,企业注重公司经营管理和人力储备,以技术攻关、产品革新、培训体系完善为目标。因此,多数校企合作项目围绕某单一利益展开,缺少全面深层的合作。此外,我国企业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对技术技能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等需求提升,与起步晚、底子薄,办学硬件与师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高职办学基础形成矛盾,高职教育尚不足以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无法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三)产业参与和学校政策协同性不足

产教融合的核心任务与发展环境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因此其离不开连续性的政策跟踪,并保持其调整的灵活性[2]。以德国为例,相关理念的落实依靠多层级教育委员会、多部门统筹主导成立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联盟形成完整机制,机构按级别与需求依法律出台相应政策,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校企层面均存在完善的沟通协调体系[3]。在国内,产教融合推进缺乏具有话语权的顶层设计,无法系统性展开具体规划,区域层面政策供给不足,其在系统架构上需要进一步细化协同。

(四)产教融合对接项目适配性不足

大学生实践教学开展多为项目化活动,通常以作品制作等类似活动作为项目目标,是基于多种资源探究并实践解决关联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4]。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围绕具体真实任务,确定问题并寻找综合学科知识将其解决,在体验中实现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内化,此类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在项目对接上存在实践主题来源的单一化、实践者的个体化等现实问题。

二、产教融合实践的创新改革路径

(一)确立职业导向实践培养目标,构建产教利益共同体

伴随我国产业领域进一步细分,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成为必然,专业应立足现实保持前瞻设置专业教学环节,创造产教双赢局面[2]。一方面,市场化要求高职教育在专业教学内容中,重视知识理论基础的同时突出应用职业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应将培养学生具体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核心;另一方面,市场化要求高职教育切实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将学生视作教育的投资者与消费者,教学环节应以满足学生的就业目标、全面需求为中心。

(二)深化学生复合创新思维特征,设置职业人才分层实践体系

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应与中职教育的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做好区分,将重点集中于培养能够应用较复杂的技术熟练生产、适应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复合型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5]。

从培养目标方面,建立训练整体观念,从学科特点与行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认知实践、跟岗实践、顶岗实践、毕业设计四阶段递进式实践学习,构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如图2。

图2 实践阶段递进教学

(三)充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热点,开发动态调整式教学环节

人才需求端中,职业发展呈多元化、快速化发展态势。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满足当下行业要求的人才,还要能培养出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动态对接职业标准,设置遵循技能形成、认知规律的实践环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加深职业标准融入。其次,动态对接生产过程,贯彻职业导向的实践目标,调研行业人才发展趋势后将未来需求的重要技能先行嵌入,据此切割能力培育的分类模块。最后,动态对接行业创新。教育专业理论滞后于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基于行业创新求动态化开发教学环节的目标进行补足修正,保持学生与行业技能创新的接轨。

三、产教融合实践案例

(一)职业通用能力为1,专业能力菜单选择为X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专业为例,专业在对代表性的保险市场、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典型职业岗位中的知识、技术、素质要求,以人才培养的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意见为参考,从多个代表性岗位工作任务中归纳整理出核心能力,按照分层分类的实施模式将其定位为真实生产环境岗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工作任务,由易至难合理排序,实现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实践体系。

对于该实践体系,从技能的递进学习角度,如表1所示,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又可以被分为三个模块: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目标。总体上,基本技能训练时期注重训练通用技能,对生产、管理、服务的职业环境与责任观形成感性认识,学生按照简单操作步骤可以掌握技能与方法,操作性更强;在专业技能训练时期,校企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穿插,推动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思考原理、优化技术,突出应用性;在综合技能训练时期,学生在真实岗位锻炼,提升运用理论知识与多种技术技能解决全流程更复杂的任务的能力。

表1 构建基于岗位特性的分层分类能力实践目标

(二)以产学合作贯通为1,证训服务协调为X

产学合作方面,专业以岗位、资格证书、服务项目等作为联结点引入多家保险企业进行共建。

1.贯通产学合作。专业与中国人寿保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合作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开发校外中国人寿钱塘新区产学合作基地、中华联合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城产学合作基地等多个,保障产学合作在实践环节中政策、内容、形式、师资、评价全面对接。近几年来,组建新华人寿订单班、保险菁英内勤学徒班,对点输送大量人才。

2.引进资格证书、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资格培训证书和社会服务履历成为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条件。保险实务专业一直以来要求专业毕业生获取一本资格证书,在“1+X”证书制度框架下,截至2021年7月底,保险实务专业证书包括核心专业技能(3个)、外扩综合业务类技能(3个)、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与管理职业技能等成为学生附加能力提升方向,扩大了学生的证书选择范围。

在培训方面,合作企业对入学新生进行“始业教育”、组织企业参观,促进学生的行业感知;系统学习阶段,行业辅助开发课堂实践教学主题项目、引导学生完成分批、分类、多项目、多形式的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室技能的工作能力转化;毕业阶段,学生按照现代学徒制班级、订单班、自由择业形式,以1~1.5年、0.5~1年、0.5年的时间分别完成行业岗位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在社会服务方面,专业对接企业资源,依托保险协会团队,开展寒暑期实践、金融知识进社区公益活动,设计保险产品,调研市场,履行服务社会义务,帮助企业树立其支持教育的形象,提升企业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价值认同与认知,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的基本动力。

猜你喜欢

产教技能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