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刃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3-01-11吕春燕曾诗睿

海南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腹针曲度根型

吕春燕,曾诗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针灸推拿科,广西 南宁 530021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劳损的、退行性疾病,由于椎间盘变性突出、韧带钙化增生和骨赘长期慢性刺激,而致颈椎段的神经根处于压迫中,导致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颈推病是一种老化性疾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局部的经络痹阻而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主要以“通调气血、舒经活络”为原则[2]。本研究主要观察刃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9 月至2021 年6 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针灸推拿科治疗且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6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参照《颈椎病的分型与诊断》[3]文献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1)颈项部疼痛酸累及上肢麻木,并伴有头痛或其他视觉、神经根相关症状;(2)枕大神经及颈上段有压痛,多普勒超声检查见椎-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异常;(3)颈椎X线片提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CT、MRI示有椎动脉变窄或椎间盘突出。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25~65岁;(3)未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4)积极配合上述治疗(包括普通针刺、腹针、刃针)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颈椎畸形者;(2)有颈项部重大外伤史者;(3)有重大手术史;(4)有严重传染病史;(5)有精神相关疾病病史;(6)治疗部位有皮肤溃烂或皮肤病;(7)有晕针史;(8)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按照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6~59岁,平均(42.36±3.41)岁;病程1~8.5年,平均(2.06±0.78)年;颈椎单节病变12 例,双节病变19 例,三节病变7 例。对照组中男性 18 例,女性 20 例;年龄 32~53 岁,平均(39.56±4.50)岁;病程 1.5~6 年,平均(2.38±0.26)年;颈椎单节病变19例,双节病变14例,三节病变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颈椎局部穴位针刺并结合腹针治疗。患者俯卧位,取C3~7双夹脊穴、双风池、单侧列缺、单侧后溪穴,常规消毒后,选取0.25 mm×40 mm 毫针,视患者体质避开颈动脉直刺1.0~1.5 cm,匀速进行捻转,每个穴位用平补平泻行针手法给予中等量刺激,得气后留针10 min;随后患者仰卧位,进行腹针治疗。腹针穴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腹针理论中称为引气归元)、商曲穴(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双)以及在腹部“全息神龟图”中与颈肩部病变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点。采用腹针专用针具(0.20 mm×40 cm)进行针刺治疗,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穴(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双)中刺,“全息神龟图”对应穴位点浅刺。操作要求进针快,手法轻,位置准,尽量避开腹部重要血管。腹针疗法不要求患者有酸、麻、重、胀、痛及传导的感觉,以患者舒适度为佳。腹针每3 d针刺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采用颈项部刃针结合腹针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压痛明显的颈侧为上,痛侧伸张。取患侧枕骨外隆突压痛点(一般在上项线或下项线中寻取)、C3~7横突压痛点,常规消毒后,选取乐灸牌0.50 mm×50 mm刃针,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按压将进针点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固定,然后将刃针抵住进针点,针口垂直于皮肤,刃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快速进针刺入至横突后结节骨面,紧贴骨面处行纵行疏通和横行摆动操作,之后取针并用棉签按压1~2 min;随后患者仰卧位,进行腹针治疗。腹针操作同对照组。刃针每 6 d 针刺 1 次,5 次为一个疗程;腹针每 3 d 针刺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3.1 颈椎生理曲度 经颈椎侧位X 光片检查后,应用Borden 氏法[4]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生理曲度情况。

1.3.2 颈椎疼痛度 采用颈椎疼痛量表(NPQ)[5]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的颈椎疼痛度,该量表包括颈椎病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睡眠质量、颈椎病发作时颈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有无伴随眩晕、有无伴随呕吐、放射性疼痛部位和放射性疼痛部位感8 个项目,每项评分标准分为5 个等级,颈部疼痛程度越轻则量表得分越低。

1.3.3 中医症候积分 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方法》[6]中颈椎病的中医症候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分别测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双上肢功能、颈椎病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总分20分,症状越轻则测评分数越低。

1.3.4 血液流速 TCD 设备使用美国3F 公司的彩色诊断仪(TDS-9900 型),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值血液流速(Vp)、平均血液流速(Vm)、舒张末期血液流速(Vd)[7]。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 个月后的颈椎生理曲度均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生理曲度(mm,)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生理曲度(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8 38 2.49±0.25 2.38±0.21 0.742 0.461 4.43±1.03a 3.64±0.89a 4.595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 个月后的NPQ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PQ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PQ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8 38治疗前30.25±5.32 28.53±5.08 11.367 0.001治疗后15.33±3.14a 17.38±3.28a 14.888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 个月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生活能力 临床症状 体征 手功能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8 38治疗前3.97±0.32 4.12±0.26 2.243 0.279治疗后1.42±0.25a 2.13±0.27a 11.894 0.001治疗前4.25±0.79 4.18±0.64 0.424 0.672治疗后1.84±0.42 2.81±0.58a 8.350 0.001治疗前4.31±0.71 4.39±0.74 0.481 0.632治疗后1.68±0.34a 2.31±0.42a 7.187 0.001治疗前3.22±0.59 3.15±0.58 0.522 0.604治疗后1.43±0.29 2.21±0.36a 10.401 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速指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右椎动脉Vp、Vd 比治疗前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右椎动脉Vp、Vm以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Vp、Vm、Vd比治疗前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的Vd,基底动脉的Vp、Vm 和Vd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比较(,c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比较(,cm/s)

注:RVA,右椎动脉;LVA,左椎动脉;BA,基底动脉;两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RVA LVA BA观察组38对照组38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Vp 44.58±3.84 57.48±4.68a 7.226 0.001 41.33±5.26 49.63±4.79a 3.076 0.001 Vm 32.35±2.87 37.05±5.75 2.501 0.015 31.32±4.65 34.31±3.54 1.162 0.249 Vd 28.71±2.69 32.31±6.72a 1.761 0.082 24.28±2.76 34.48±3.54a 7.086 0.001 Vp 51.25±7.36 60.86±6.42a 4.295 0.001 49.05±6.96 54.51±6.47a 1.339 0.185 Vm 35.23±6.21 45.08±8.35a 3.060 0.003 32.40±6.46 40.05±5.74a 1.947 0.056 Vd 24.56±7.08 35.11±7.32a 2.906 0.005 24.90±7.08 30.05±7.85a 0.068 0.946 Vp 59.24±8.92 68.08±8.74a 2.377 0.020 58.93±9.08 62.98±9.93a 0.150 0.881 Vm 39.23±7.31 50.36±8.90a 3.495 0.001 38.72±8.11 43.64±7.83a 0.288 0.775 Vd 29.84±8.58 38.95±9.09a 2.718 0.008 29.14±8.73 33.70±7.69a 0.353 0.725

3 讨论

颈椎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劳损性的退行性疾病,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长期的姿势不良、俯案工作、风寒侵袭等,使颈项部肌群、韧带长期处于劳累工作中,久则致伤损,颈椎间盘变性突出、颈椎退行性改变、椎体失稳、颈椎动脉处的交感神经受挤压或刺激,进一步导致颈、肩、臂部,甚至牵扯至头、背胸部疼痛酸胀沉重,手指及皮肤感觉敏感降低、自发性麻木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局部运动障碍、手部相应的小肌肉萎缩。中医学将其归为“痹症”范畴,病机归纳为“肢节、肌肉、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则痛”。

刃针疗法是以中医骨伤学、中医经筋学说、现代解剖学、现代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等学科为基础,使用刃针对局部的穴位及病灶点进行刺激,松解硬化的肌肉,剥离黏连的筋膜,缓解痉挛,解除压迫,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堆积的炎症物质,患处生理环境得以改善,从而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颈椎病刃针治疗通过松解枕骨外隆突、颈椎棘突、横突的压痛点为主,直接到达病灶点,准确有效地对卡压部分神经及其周围肌肉进行松解。腹针疗法认为,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供给系统,在中医学理念中可被称为“先天经络系统”。此系统以神阙为核心,选择腹部穴位进行针刺刺激,从而全身调节人体各脏腑、经络、部位使其恢复平衡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8]。在本次研究中,腹针主穴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个穴位(腹针理论中称为“引气归原”),以补先天之本,调和全身经脉气血达到平衡,恢复人体稳态;副穴选取商曲(双)、滑肉门(双)、外陵(双)等穴,以及在腹部“全息神龟图”中与颈肩部病变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点浅刺,从而改善局部肌肉血供情况及酸痛症状,通利关节,活血通络。以上二者结合既能着重解决病变部位的压迫挛缩失衡,又能以整体观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椎动脉的血流循环[9]。

中医症候积分用于评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评分越低症状改善情况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刃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椎动脉表面及其周围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于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10]。刃针能够对病灶点进行准确定位及松解,操作松解幅度大,创伤小,以使受压的肌肉、血管、神经得以释放,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提高炎症物质代谢,消除损伤性刺激,阻止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颈肩部活动功能的目的。腹针疗法选择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全息系统穴位进行刺激,对人体全身脏腑、阴阳、经络进行整体调节,使全身机能恢复平衡[6],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血流受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肩颈部组织的血液灌注量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p、Vm、Vd 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刃针结合腹针疗法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状态。用刃针松解患者的枕骨外隆突、颈椎棘突、横突的压痛点,可解除黏连,改善血流,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针刺腹部“全息神龟图”中与颈肩部病变部位相对应的穴位,从而通利关节,活血通络,两种疗法结合,能共同改善颈部血液流变学状态。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颈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说明刃针结合腹针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情况。通过刃针松解颈部黏连组织,可放松颈肩部的肌肉,使紊乱的颈椎关节得以恢复,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腹针所选引气归元及副穴可调和人体气血,起到益气活血、强筋壮骨的作用,二者结合治疗,能促进机体气血和畅,纠正颈椎曲度的病理改变,使病椎生理曲度逐渐恢复正常。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痛情况常用NPQ 评分进行评价,得分越低则颈痛症状越轻,颈椎功能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PQ 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刃针结合腹针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疼痛。

综上所述,刃针配合腹针(局部与整体的双向调节)能有效释放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长期受阻的颈部压力,降低周围组织、病理产物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改善椎动脉血流环境,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或治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腹针曲度根型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颈椎不宜太直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