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贤: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前世今生
2023-01-11何慧
木偶戏的发展阶段
中国木偶戏大致经历过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周秦时代,傀儡是与巫觋文化紧密结合的祭祀戏具。其主要功能是充当人与神灵世界对话沟通的特殊桥梁。
第二阶段:约在两汉期间,傀儡从为死人服务的“丧家乐”,演变为可供人们欣赏的特殊表演技艺,并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艺人。据记载,到了汉末,这种冲州过府、走街串巷的民间技艺已经登堂入室,成了士大夫官僚“宾婚嘉会”的艺术欣赏节目。
第三阶段:到了唐宋间,经千年发展,傀儡表演已与说唱艺术融合,成长为可以搬演长篇故事的特殊戏剧形态——傀儡戏。它既可以在城市乡镇搭棚演戏、娱乐百姓,又可应官僚士大夫之邀,进入他们的庭院厅堂作场,甚至被眷养为“家班”,从而完成从野台戏剧,向“厅堂戏剧”的提升和转变。这个说法,虽不见于其他专家的著述,但可以从泉州提线木偶戏身上得到印证。泉州提线木偶戏“落笼簿”传统剧目的题材内容与说唱文词以及木偶造型、表演技艺、音乐唱腔及演奏乐器,完全符合“厅堂戏剧”的要求(梨园戏“七子班”也大致如此)。由此可见,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了“厅堂戏剧”时代奠定的演出规制、风格样貌、技艺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提线木偶戏的重要特征。同时,泉州傀儡戏与泉州梨园戏一样,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阶段与宋代在泉州设立的皇族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有密切的关联。
第四阶段:明清时代,傀儡戏由“厅堂”重返“田野”。大约从明中叶以后,傀儡戏即在泉州城乡遍地开花。不仅班社林立,蔚为大观,而且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与道具的专业作坊和许多专门培养偶戏艺徒的“科班”。泉州傀儡戏留存的传统演出本大多在保留传统文本主体时,加入大量可由演员自由发挥的“自意亥”。这些“自意亥”,虽然诙谐幽默机趣,但也夹杂大量恶俗、色情、粗鄙的语言与表演。这也说明随着演出场所与观众主体的改变,泉州傀儡戏在重返田野民间的过程中,由雅变俗了。
第五阶段: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傀儡戏与全国各地的诸多剧种一起,逐步走向现代剧场的阶段。这是一个从演出题材、体裁、演出舞台、综合技术手段、表演技艺等全面产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迄今为止,泉州提线木偶戏依然可以从尚且活态保存的演出剧目中清晰地看到中国傀儡戏发展史上各重要节点的“活态遗存”。如:宗教科仪表演的《大出苏》、木偶大师黄奕缺为主创演的《驯猴》《钟馗醉酒》等技艺精绝的单人表演节目、“落笼簿”中大量文词优美、表演庄重典雅的传统剧目、《目连救母》等亦庄亦谐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宗教民俗剧,以及解放后新创的剧目。这也是傀儡戏史研究者应予重视的研究对象。
木偶戏的价值
木偶戏剧种的价值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一、保留传统剧目的多寡。泉州提线木偶戏至今保留数百出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几乎涵盖了整部中国古代历史(除了元、清两代。这可能是因为泉州提线木偶戏艺人恪守汉文化正统观念,不愿搬演蒙元与满清历史所造成)。还有宗教民俗巨剧《目连救母》(含《三藏取经》《李世民游地府》,共长达50多小时)及《三国》《说岳》《水浒》等许多古代故事剧。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本称为“簿”。其中每个戏班都必须能演的剧本称为“笼内簿”。这些剧本文字之优美典雅,文学水平之高,绝不亚于梨园戏等剧种的传统剧本。它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讯息,也标示着剧种文学与表演艺术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在这一点上,中国其他地方的提线木偶戏无出其右者。
二、木偶表演技艺的成就与完备程度。木偶戏与人戏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是由人直接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人(演员)操弄某个物体作为人、神、动物等的代言体,扮演戏剧角色进行表演。木偶戏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两个字:操弄。提线木偶戏,是由演员通过操弄指掌中的丝线,控制傀儡进行表演的艺术。因此,操线功夫的高下,即成为判断其艺术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尺。泉州提线木偶戏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历代艺术家用尽心血创造了一整套完备、规范的操线技艺,形成了《传统基本线规》。由于有了这套基本线规,泉州提线木偶戏可以据此成批次地训练艺徒,并保证剧种表演特色不致于走形和丧失。这在全国提线木偶戏中也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三、中国传统木偶戏有与中国戏曲相类似的特点。除了操偶技艺,还必须有大量的道白与唱腔,才能创作演出一部完整的戏剧。音乐唱腔也成为剧种辨识的重要条件。泉州提线木偶戏至今完整保留着由300多支传统曲牌和音乐唱腔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保存了独具特色的演奏乐器“压脚鼓”“钲锣”及其演奏技法。这也是中国其他它地方的提线木偶戏所未见的。
四、木偶戏的审美焦点在木偶造型。木偶造型设计与制作工艺的精粗美丑以及可与表演技艺相配合的表演功能之多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台木偶戏的演出质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偶像造型与制作工艺,造型优美,刀法洗炼,葆有唐风宋韵,并且有一套从雕刻到粉彩化妆及内部机关设置的独特工艺,明显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偶像造型,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可供珍藏的工艺精品。
五、泉州提线木偶戏至今保留中国提线木偶戏发展史上各个重要阶段的“实物”遗存,是中国木偶戏活态保存的重要范本。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傀儡艺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周秦时代傀儡只是作为“丧家乐”的祭祀戏具,汉末进入“宾婚嘉会”,成为官僚士大夫燕乐聚会中欣赏的艺术性表演。到南北朝时,已初具戏剧的胚形。到了唐宋,已能搬演较大规模的戏剧故事。中国傀儡艺术作为汉百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涵养孕育了形成于宋代的中国戏曲。它应该是中国戏剧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傀儡戏是个技艺品种繁多、分布广阔、受众也最为广泛的艺术大家族。目前尚存的主要品种有: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铁枝木偶、杖头木偶、川北大木偶、皮影戏等。而中国提线木偶戏公认的当世代表为泉州提线木偶戏。中国提线木偶戏与多数泉州人的祖籍都在古代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逐鹿中原”的频繁战争,将中原士族以及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包括提线木偶戏)赶到了东南沿海,并经由晋、唐,到两宋,在泉州及周边地区生根开花。得益于唐末以后泉州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提线木偶戏在泉州得到了长时间不间断的发展,从而由粗糙走向精致,由单一走向丰富,逐渐成为中国提线木偶艺术的现世代表。
在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方言古语及重要的民间信仰习俗,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对闽南语系地区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泉州传统戏剧生态中占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当然,在与各地方戏曲剧种千年之间的共生共处中,“傀儡戏学人,人学傀儡戏”,必是常态。两者之间的交流互鉴、相互促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木偶剧《小金刚传奇》
中外提线木偶戏之间的差别
一位演员提一尊木偶在城镇街头表演,是欧洲木偶艺人数百年相沿至今的生存常态。虽然他们一生创作演出的节目一般只在个位数,但他们会为之付出大量心血,进行长期雕琢改进,使之成为独特、精巧、表演效果极好的作品,并赖以安身立命。中国木偶艺人唐宋以降便纷纷走上搭班组团,演出内容复杂,人物众多,兼具唱、念、做、舞,与戏曲相类的大型化戏剧演出之路,个体流动表演渐形式微。在表演技艺上,欧洲木偶艺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木偶设计精巧繁复的机械装置上。而中国木偶艺人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操偶基本功与技巧的训练上。中国木偶艺人,用自己的指掌功夫配合说唱,可以扮演百十部戏中的各类角色,并且相互配合演出大型剧目。这种能力,在欧洲偶戏中是不多见的。欧洲木偶艺术家在演出剧目中体现出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哲理意味,特别是在处理真假虚实的灵动性和制造偶趣、偶味的丰富性上,都值得去学习与借鉴。
在泉州市木偶剧团的保护传承工作
泉州提线木偶戏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必须坚持抓住传承、发展、传播这三个环节,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保护是工作的前提,传承是工作的基础。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泉州市木偶剧团便把“保护传承古稀剧种艺术”定为剧团工作的“第一要务”,以此凝聚全团演职员的集体意志。同时,自筹资金搜集整理剧种史料、文物,开辟了“泉州嘉礼馆”“艺术发展陈列室”“对外对台交流陈列室”,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参访者开放,也籍此营造剧团内部氛围,使之成为全体演职员日常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从1994年开始,泉州市木偶剧团相继正式出版了十多部学术专著,并组织大量文章,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很好地向国内外宣传介绍了泉州提线木偶戏,也成为向全体演职员进行剧种知识普及和剧种艺术教育的重要工具。
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就是后继人才的培养。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入选这个名录系列的第一和唯一项目。泉州市木偶剧团是该计划主要实施单位,他们将该计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看待,并将之分为后继专业人才培养、潜在后继人才培养、欣赏者的培养三个部分开展工作。
在传承的同时,必须兼顾发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目的,不是把这个项目弄成一个稀有的“生物标本”送进博物馆,供人参观、凭吊。而是应该把它视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努力保持它活泼而独特的生命形态与内在活力,这才是永续传承的根本所在。在创作演出新的剧、节目时,既强调对剧种本体艺术、艺术风貌和技艺特点、审美特色的坚守,也强调在吸纳国内外其它剧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段、艺术观念时,注意不使剧种的个性受到弱化和变异。几十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剧目从历史故事剧、宗教民俗剧向历史剧、神话剧、童话剧、寓言剧,甚至电视剧发展,不断拓宽自己表现生活的能力。木偶形象从传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飞禽走兽,走向现代的工农、兵、学、商,甚至机器人等想象中的人物,舞台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了。而表演舞台,从传统一字型小屏风,到“阶式平台舞台”“天桥高台”,向大型化、综合化发展,并创造了相应的舞台表演技术手段和艺术表演手法。同时,创作了大量新剧目,在国内外会演、比赛、艺术节上获得诸多奖项。其中《火焰山》《古艺新姿活傀儡》《钦差大臣》《赵氏孤儿》等连获三届文华奖及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成就。
多年来,王景贤身兼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与编剧之职,肩负起泉州木偶戏的传承发展重任,认真打磨每一个剧本、每一台戏,以“责任”自许,以“活到老,学到老,尽心去做好”自勉,在剧团中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奉献事业的观念。相信,欣逢民族文化复兴好时代,泉州提线木偶戏这株千年古树能永葆青春,再发新枝,香飘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