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01-11陈标
陈 标
(南京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急性胸痛具有起病急、临床表现凶险、病因错综复杂、临床症状急缓不一的特点,其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缺乏临床特异性,常见病因为胸膜病变或胸壁病变、心血管病变、纵隔或呼吸系统疾病等[1]。急性胸痛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一个凶险疾病,也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的合成,临床上为了明确对急性胸痛的诊断效果,多采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血气分析、D-二聚体、胸部CT、胸片、肺功能等方法进行诊断,而因以上方法存在患者痛苦大、检查时间长、检查费用高等问题,部分患者在繁琐检查过程中加重了疾病病情,延误了急性胸痛的诊断、治疗[2-3]。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上多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痛特征选择相应重点检查部位确定检查方案[4],例如怀疑主动脉夹层者需要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若怀疑肺栓塞,则需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而实际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准确、无误地检查胸痛三联征,给临床提供诊断依据,降低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及死亡率是临床的研究重点[5-6]。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对急性胸痛的诊断价值,以为临床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来南京市中医院因急性胸痛症状入院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高度怀疑为胸痛三联征,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47.52±5.12)岁;心率范围在58~108次/分钟,平均(78.15±5.12)次/分钟。35例患者均根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经过综合分析难易准确区分肺动脉栓塞、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或偏向于一种、两种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
另选取同期在南京市中医院单纯行128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行冠状动脉检查者15例,包括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0~76岁,平均(62.45±5.12)岁;行主动脉检查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5~65岁,平均(46.78±4.21)岁;行肺动脉检查者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8~76岁,平均(50.78±4.75)岁。所有患者均根据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给予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
1.2 方法
检查前详细给家属及受检者讲解检查过程及目的,签署对比剂增强同意书。扫描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e iCT的128层螺旋CT,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之后将双侧的上肢伸直,置于头上,在扫描前将心电门控电极片等装置连接好。胸痛组患者根据心电门控方法对患者行胸痛三联检查。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370 mg/mL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从患者外周静脉注入,注射流率设置为4.5~5.0 mL/s,注入剂量设置为80~100 mL。之后用团注方法监测患者的主动脉根部时间-密度曲线变化,计算扫描延迟时间。确定常规冠状动脉(从气管分叉处直至患者的心脏隔面)的CT血管成像检查时间,将其定为T1,之后确定胸部三联(从主动脉弓直至心脏隔面)的CT血管成像检查时间,将其定位T2。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为时间-密度曲线达峰时间+3 s,胸部三联检查扫描延迟时间为时间-密度曲线达峰时间+3 s-(T2-T1)。之后使用飞利浦图像处理工作站对全程扫描血管行VRT重建,旋转不同方为对病变进行观察,之后对重点病变部位行曲线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等靶重建,以更加准确的诊断疾病。对于可疑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实用预览软件选择R-R间期,之后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用多种后处理软件重建冠状动脉,由两个有经验诊断师诊断疾病。
对照组冠状动脉扫描同胸痛组,扫描范围覆盖心脏;主动脉检查、肺动脉检查扫描成像标记以各自的靶血管干中心作为监测点启动扫描。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性。
(2)分析两组基本参数。
(3)分析两组图像质量,使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方法评价冠状树13个节段,包括右侧冠脉近端、右侧冠脉远、右侧冠脉中段、左主干、后降支及后侧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段、第1对角支、第2对角支、左旋支远段、左旋支近段及边缘支。使用DeBakey分型对主动脉进行分段:降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肺动脉分为中央大肺动脉1段及外周小肺动脉20段。图像质量评价:优、良、差三级。优:血管的轮廓清晰且无伪影,血管内壁清晰;良为血管的轮廓较清晰且伪影较少,需用多种方法综合推测血管内壁及血管狭窄程度;差为对比剂充盈不佳或严重伪影,诊断困难。
(4)分析两组的射线剂量结果,包括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0.014×剂量长度容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性
35例患者出院后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者31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2例;观察组诊断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者33例,肺栓塞1例,主动脉夹层1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33/35),对照组冠状动脉检查的准确率为96.77%(30/31),肺动脉检查准确率为100.00%(2/2),主动脉检查准确率为100.00%(2/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5,P=0.458)。
2.2 分析两组基本参数
对照组冠状动脉、肺动脉的平均扫描时间短于主动脉扫描及观察组,主动脉平均扫描时间短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与肺动脉扫描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4,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参数比较(x- ± s,s)
2.3 对比两组图像质量
两组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对比两组冠状动脉、肺动脉图像质量[n(%)]
表3 对比两组主动脉图像质量[n(%)]
2.4 对比两组的射线剂量结果
观察组、肺动脉、主动脉的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高于冠状动脉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动脉、主动脉组间的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的射线剂量结果(x- ± s)
3 讨论
急性胸痛原因较多,发病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栓塞、肺动脉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称为急性胸痛三联征,其心电图表现不典型,且血清标志物不高同时症状非特异性心源性胸痛者,需明确其血管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诊断及治疗[7-8]。既往DSA是急性胸痛的常用诊断方法,而其是有创检查,每次只能检查一支,且有一定并发症,不能兼顾胸主动脉、肺动脉,对处于紧急状态下急性胸痛者时效性较差,且价格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9]。近年来,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128排螺旋CT可在十几秒内完成整体胸部扫描,使用一次强化,可获得清晰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扫描图像,给临床急性胸痛患者手术方案制定及诊疗方法选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的检查准确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且均超过90%,报名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同时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与单独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的平均扫描时间明显较主动脉、观察组低,主动脉明显较观察组低,冠状动脉与肺动脉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一次扫描,可以获取整个胸部动脉中对比剂在充盈高峰期的图像,通过后续处理软件重建,可以获得整个胸部的动脉血管图像,从而对胸部组织图像进行重建,同时显示肺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三种血管,可以避免多次检查[10],控制扫描时间在7 s内,同时对比剂用量也明显降低,在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对比剂对患者肾脏的损伤。虽然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时间较单独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检查高,但是其远低于三者检查时间之和。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与单独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检查对比时,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成像效果较好,其在对冠状动脉检查的同时,还可以显示肺动脉、主动脉,可以鉴别急性肺栓塞、冠心病、急性主动脉夹层,扫描范围较单纯的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大,且图像质量仍较好,此外应用心电门控可以减少呼吸伪影、主动脉搏及心脏伪影,将主动脉的破口位置、内膜片、亚段肺动脉管腔中栓子显示清楚,同时通过扩大调节窗宽、窗位对肺部变化进行观察,可以满足临床对急性胸痛的诊断要求。
观察组、肺动脉、主动脉的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明显较冠状动脉高;观察组、肺动脉、主动脉组间的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射线剂量远低于三者单独之和,降低了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应用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是一种快速、准确的非优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病变范围、部位,对急性胸痛患者检查时可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图像,成像质量与单纯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检查结果相近,但其射线剂量远低于分开检查的射线剂总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