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023-01-11祁梅芳李振华

关键词:安全员安全检查研究生

祁梅芳,刘 霞,赵 刚,李振华

(1.武汉理工大学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3.武汉理工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1]。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高校实验室逐渐向开放式发展,人员复杂,流动性大,专业跨度大,化学品种类繁多,仪器设备不断增加,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2]。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专职人员配备不足,有效监管未落实,培训教育不系统等问题[3]。基于当前严峻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如何对实验室进行高效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科学的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国内高校正积极探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其中,人防是物防和技防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其提供保障。所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4]。常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为“自上而下”,即由学校或院系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管理对象通常是教师,通过年终绩效、评优评先、通报整改等方式进行约束,严重忽略研究生在实验室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现有的制度对研究生没有约束力、奖惩措施缺乏执行力、检查监管流于形式的局面。事实上,研究生才是实验室活动的主要行为人,且具有体量大,频繁流动,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和薄弱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到管理研究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吸纳他们加入安全管理队伍,发挥其机动性、能动性等优点,充实到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探索研究生自我监管新思路,构建以老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实现自检自省、自管自律的安全管理新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人力困难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威胁着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各地政府和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涉及管控类化学品、特种设备、辐射安全、生物安全等。这些政策的落实和监管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当前国内高效普遍面临着院系领导不重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缺乏、被管理者存在抵触心理等问题[5-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院系领导的失职致使实验室难以形成职责明确、风险可控的管理格局,无法做到安全责任全员化、全覆盖;②科研实验室学科跨度大,且多为创新性实验,专业知识要求高,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相关政策和措施无法落地执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阻力,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良性循环[7]。

2 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探索

2.1 成立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

化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或工作阶段都需熟知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当研究生参与到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时,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角色切换,不仅能加深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增强对管理要求的理解和接纳,减少政策执行时的矛盾和阻力,也有助于今后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岗位,迅速融于社会环境中,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参考学生会或研究生会的组织机构模式,在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设置委员会会长、楼栋管理员、楼层管理员、各实验室推选一名研究生安全员,如图1所示,可知委员会分工明确,权责到人,赏罚分明。研究生配合学院和导师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信息传达、材料汇总,培训演练、安全检查、档案整理等事务。同时,委员会成员接受学院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考核,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或评优评先体系中设立相关的奖励加分政策和荣誉称号,有助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图1 以老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2.2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院、系、实验室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如图2所示。分级分层解决研究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缺乏、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具体实施方法如下所示:①研究生新生入学时,由学院统一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签订安全承诺书,完成安全准入考试,才能进入实验室活动,院、系安全员利用每月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例会,对国家、学校等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并进行专题知识培训;②系或教研室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举办实验室安全培训、宣传讲座和应急演练,包括危化品的管理和使用、废弃物的收集处置、化学品泄漏应急演练与个人防护知识等;③实验室负责人需根据实际需求,对全体实验室成员(包括团队老师、研究生、本科生、合作人员等)进行个性化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室内化学品的危险性、实验过程的风险点、气瓶或通风橱使用注意事项等,并将培训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评优评先的依据。研究生安全员利用课题组会或组织短会将学校、学院指导精神在实验室进行宣贯,使安全知识和管理要求传达到每位研究生。在开展各级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互补态势。同时,学校或学院积极选送院系安全员、实验员、研究生安全员参加各地组织的实验室安全专题培训班,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图2 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

2.3 改进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可知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8]。所以,加强安全检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关键。因人员不足,精力有限,常规的安全检查不够深入系统,隐患排查难以做到全面细致。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研究生安全员培训成专业的安全督查员,壮大安全检查队伍,增加安全检查的频次和人员,有效提升隐患排查力度。根据W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实践经验,一位系安全员老师负责20名左右研究生安全员的培训,能达到安全管理效能最大化。一个存在X个系的学院安全检查队伍人员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室安全检查队伍

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安全检查人员职责、检查形式以及检查结果反馈机制等,并结合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特种设备、气瓶、化学品、冷热设备等危险因素,将实验室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不同风险等级的实验室,明确检查重点和频次差异,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实验室危险因素和危险值如表2所示,实验室的风险等级与检查次数y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2 实验室的危险因素

表3 实验室的风险等级与检查次数的关系

实验室安全检查由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组成,具体如图3所示。检查前,由安全员老师对研究生安全员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通过各级安全检查练兵,加深研究生对检查项目条款的熟悉、理解和接纳,反思和改进自身行为,提高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3 实验室安全检查模式

实验室安全隐患数N由安全检查人数、检查次数以及每人检查出隐患数的积决定:

N=(4+22x)×y×n

(1)

式中:x为系安全员人数;y为安全检查次数;n为人均检查出的安全隐患数。

对比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下安全隐患检出数,检查次数(y)越多,二者差距越大。由此可知,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隐患排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排查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2.4 制定《研究生实验室行为评定细则》

轨迹交叉理论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轨迹交叉点就会构成事故。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比例高达八成以上,主要包括思想认识和安全意识不到位、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要求等[9]。物的不稳定状态会导致实验室内存在安全隐患,一旦行为人出现了不安全行为,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施害物将立即引发安全事故。所以,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杜绝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必要条件。在做好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实验室行为进行强制要求,制定的《研究生实验室行为评定细则》如表4所示。该细则分为行为规范管理和奖励性加分,前者带有强制性,若有违反行为,根据细则扣分;同时,研究生可以通过评选安全卫生优秀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安全巡查,通过组织或参加安全培训讲座等方式获得奖励性加分。由学院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评分,每次安全检查时,对隐患问题做好记录,拍照留存,责任到人,并将评定结果纳入学业奖评选过程。

表4 《研究生实验室行为评定细则》

2.5 创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安全文化

从世界范围看,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遵循“经验型→制度型→系统型→文化型”的发展变化趋势[10]。因此,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高级目标,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氛围,包括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安全知识的传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文化的创建,能够达到自我约束和主动改变的目的。

目前,大多高校安全文化内容空洞,覆盖面窄,形式单一,参与度和效果均不理想[11]。以老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研究生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断完善载体、拓展内容、丰富形式,积极探索实践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新模式,如图4所示。通过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研究生会、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各种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主题宣教、应急演练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系列活动,并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全方位推行安全文化建设,使组织者、实践者对安全知识根植于心、见诸于行。

图4 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安全文化模式

2.6 鼓励研究生实验向安全、环保方向探索

研究生的实验项目,大多是探索、创新的过程。对于一些研究课题,鼓励研究生用低毒的药品或简化工艺的方式进行改进和研发,探索过程采用最低剂量,能够控制化学品的需求和仪器设备的使用频次,同时减少危险废弃物如废气、废液和废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难度。开发实验操作系统,通过模拟仿真方式进行预实验,可有效避免未知风险。建立研究生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化学品、气瓶、仪器设备、家具易耗品等版块,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避免浪费。

3 结论

(1)以老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安全管理的活力和潜能,有效解决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人员不足,管理规定难落实,管理对象不配合等困境。

(2)以老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在发现安全隐患、督促问题整改、规范研究生实验室行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以老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能充分利用研究生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构建多位一体的安全文化,探索低毒环保的研究项目,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安全员安全检查研究生
丹阳市开展汛前安全检查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淮安淮阴区开展企业安全员跟班学习专项活动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安全检查员
矿山企业安全员量化考核体系建设
浅谈航空安全员应变能力在客舱擒敌术教学中的培养
“不转弯”的安全员(小小说)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从机场的安全检查谈起……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