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

2023-01-11龙江红张国民刘向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大学

龙江红 张国民 刘向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临床技能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都证明了中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医学教育模式因医学人才的紧缺由“以师带徒”的形式逐渐演化为院校教育,但现代中医仍保留着“师徒制”教学模式也就是中医师承教育。

传统的师承教育中,师徒关系并不是像如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样,而是如父子般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学生跟师临证、抄方侍诊,师父通过亲身示范、耳提面命、相机点拨,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要点及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等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了解、感悟师傅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甚至从中悟出新意直至最后出师能独立诊治。调查显示,76%的名中医有过师承经历[1]。但这种教育模式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 中医师承教育现状

当前国内中医教育界普遍承认师承对中医师培养的巨大价值,都认为只有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整合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2]。国内很多高校包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都对此种模式进行了探索,已设立相应的“传统班”“临床班”尝试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3]。目前,中医师承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2 种形式:(1)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2)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致力于推广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该工作是基于古代师承教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4]。

1.1 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 院校教育是当今培养各方面人才的主要方式,中医也不例外。经过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培养的中医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思维,但不足的是缺乏临床实践和经验。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更加侧重于经验科学,自实行规模化的中医院校教育以来新进著名中医人数反而非常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师承教育一个优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学得独家专长,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某某中医世家有一个特别好的独家中成药秘方。由于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家族师门思想的束缚,很多“中医瑰宝”可能至今还埋没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假使师承教育消失,这些宝藏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从家族走向大众视野。当然,还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和精力,充分挖掘这些“珍宝”;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师随诊,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口传心授中领会到知识和经验。比之院校教育模式来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古代中医收徒时非常考究,不仅对于弟子的悟性和韧性有很严格的要求,而且要求徒弟心性善良,具备为医者的奉献精神。因此,我国古代历代不乏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名医,这些大家不仅在世时名震一时、悬壶济世,还留下很多著作典籍,给后人带去了无尽财富,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经典作品至今在中医学生的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1.2 中医师承教育的不足 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既不同于单纯院校教育,也不同于传统师承教育。很多院校意识到师承教育具有规模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要;考核标准较难制定(因徒弟基础文化水平不一)等问题,都在尝试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有以下几点:(1)缺乏管理考核标准:当下对师承教育的考核缺乏统一且量化的标准,因此在质量监控方面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众多省级名中医认为如果再不完善相关实施规范,则中医师承教育将走向形式化[5]。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来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相继颁发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等文件,但民众对于此类法规的认同感不高,仍需进一步修改完善。(2)中医至今还存在各种流派之分:现今的师承教育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种学术派别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中医整体的进步。(3)具有坚定信念的导师数量较少:院校教育培养的中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实际上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且部分中医师在执医过程中由于中药见效慢,不易让患者产生认同感等原因逐渐偏好于使用西医治疗手段,当下对中医有坚定信念的导师队伍并不壮大,不利于师承教育的发展。(4)传统的带徒方式和现有的跟诊模式不妥:传统的“一带一”“一带多”教徒模式使徒弟接受的思想单一,若改为“多对一”模式则能让徒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快速成长;现有高校开的各种“师承班”在时间安排上应注意妥善分配理论学习和跟师随诊的时间,才能使现代新型教育模式达到预期效果。

2 湖南中医药大学各级中医师承培训项目特色

湖南中医药大学受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长沙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的委托,承担了湖南省国家级,省级,县区及乡镇级的中医药师承人员理论培训工作。结合师承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且有以下特色:

2.1 分层理论培训 设置不同课程 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了湖南省来自各层次医疗机构的师承人员理论培训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师承人员的学历背景、临床经历以及未来对于师承工作的要求均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和理论课程体系。如对于国家级、省级师承人员课程中增设《中医临床科研方法》旨在介绍现代科研理论与技术,并重点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培养现代名中医的科研素质。而对于县区及乡镇级的师承人员,更多地安排各类讲座,如经典系列讲座邀请多位省内知名专家,以“读经典、做临床”为专题,采用经典条文解析、病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举行了一系列讲座,促进学员“学经典,用经典”的信心及能力。如此,在适合自身的培训课程中,各级师承人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医疗水平。

2.2 重视临床 秉承“读经典、多临床、跟名师、做名医”的宗旨,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强调中医药经典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应用,重视中医药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体现师承“重临床、重传承”的特色。如“《伤寒论》与临床”“《金匮要略》与临床”“《温病条辨》与临床”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如何运用经典条文与方药指导临床实践。师承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就比院校教育的学生临床的机会更多、经验更加丰富,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将来返回一线临床工作进一步加深有关临床诊疗的感悟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2.3 创新双导师制度 在原本的临床跟师学习的“师承导师”基础上为师承人员在大学研究生导师中配备对应专业的导师作为“学术导师”,指导其更好地提炼、总结师承导师的临证经验,发表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论文著作。这其实就是笔者前述的“多对一”师徒带教模式之一。“师承导师”侧重培训师承人员的临床技能,而“学术导师”侧重训练师承人员的科研和逻辑思维,让其在职业生涯中善于总结、创新,为师承人员今后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展望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才是今后中医教育的主流趋势,这已成为业内共识。而这种模式并不成熟,笔者大胆地提出几点展望。

3.1 重构课程体系 现有的中医学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任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且包涵部分西医课程,具有课程繁多、课时长、难度大等特点。设置“师承班”后,留给“师承”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而现实是公共基础课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公共任选课课时少,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势必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可以缩减某些专业课的实践时间和课时,如:普通中医生的中诊实训课时间宜替换为师承学生的跟诊时间,在师父的教诲下实践效果更佳。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办的“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等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了“预实习+拜师临床+模拟实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五位一体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6]。教学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依托和表现,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中首先面临的就是教学体系的重构。

3.2 充分利用互联网 当今青年被称为互联网中的一代人。互联网已经走近了青年生活,也融入青年学习中。实施培养中医人才的新型结合模式,不可避免地有学习内容增多、课时受限制的问题出现。充分利用互联网能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如:构建中医师承教育平台,通过网络视频等在线手段对学员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考察,提高跟师学徒的门槛。在学习过程中,以在线问答的形式对学员的疑问进行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员的问题。通过视频资料、图文等将老师临证的细节如实反映出来,帮助师承人员揣摩老师的中医思维,更好帮助师承人员建立中医辨证思维。学员可利用这一平台,通过提高自学能力,在课后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弥补[7]课时紧张的缺陷。

3.3 制定严格的导师和学生选拔标准 新型结合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出比现有2 种模式下成长的学生更优秀的人才,且前已述,现有师承模式存在导师队伍信念不坚定,学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缺点。在大力发展中医中药的当下,迫切需要一批中医界的高端人才来继承并创新我国传统医学,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以最佳姿态走向世界。因此,必须严格选拔导师和学生,在充分尊重双方选择的情况下,开展新型结合模式。具体措施有:“师承班”学生是从普通班学生中按照自愿原则通过一定考试选拔而来;导师原则上聘请本校有一定名气的中医等。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医既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中医师承教育模式融入院校教育有望为中医界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著名中医。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师承与独创之美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师承关系与演唱技法等相关问题:访藏族男高音歌唱家顿珠次仁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