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2023-01-11孙海龙
孙海龙
(朝阳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 朝阳 122000)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增加森林资源。因此,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视,针对实际工作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段,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在森林苗木生长过程中,会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病虫害问题,导致苗木无法健康生长,甚至会出现苗木大面积死亡的情况,若不对病虫害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会对整个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基于此,林业部门应该对森林病虫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明确病虫害的发病症状,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其对森林资源的不良影响。
1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问题
有些地区的森林资源面积正在急剧缩小,水土流失问题也愈发严重,该问题的产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甚至还会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究其原因,受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森林苗木产生病虫害问题,对森林环境造成破坏,造成大量树木死亡,最终引发水土流失。若能够及时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则能够使森林苗木始终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降低森林树木的死亡率,避免森林资源减少,同时也能够改善水土流失问题,进而有效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障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1]。
1.2 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针对森林病虫害,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维护。在森林生态环境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生物,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如果森林树木产生病虫害问题,且该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导致病虫害的范围扩大,不仅会对森林苗木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还可能出现植物死亡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甚至会对动物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开展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及时地防治森林中出现的病虫害,避免病虫害范围扩散,有效减少病虫害,同时也会对病虫害的产生环境进行破坏,以防害虫大量繁殖,保障森林树木的健康生长,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殖环境,实现了对其他生物的保护,进一步维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2]。
1.3 保障森林树种健康生长
林业的有效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体情况来看,林业产品的类型相对较多,若想保障林业产品的质量,则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度,并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病虫害问题的产生会影响森林中树种的健康生长,同时也会降低森林资源质量。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减少病虫害,降低其不良影响,使树木处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进而提高树木的质量,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
2 森林病虫害问题的概述
2.1 季节性发病
根据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来看,其自身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季节性发病。在季节变化过程中,森林树木的生长状态、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等都在发生变化,而病虫害产生的时期通常是在春秋季节。夏季的环境温度相对较高,冬季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不适宜病虫害繁殖扩散。春季和秋季的温度变化相对不太明显,在这两个季节中树木生长状态比较稳定,细菌、真菌也会从中获得充足的养分,这样就会使其大量繁殖,最终引发大规模的病虫害问题[3]。
2.2 地区性发病
不同的森林环境中的树木品种不同,引发的病虫害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南方的森林区域,树木容易感染真菌,在湿热环境下,真菌会不断繁殖,接着会产生比较复杂的真菌结构腐蚀生物,进而对森林环境产生破坏。
3 引发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原因
3.1 自然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环境气温升高,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对森林树木的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引发病虫害问题,甚至会导致病虫害问题不断加重。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若是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也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而增强病虫害的生存能力。近几年,人造林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森林资源得以丰富,这也为病虫害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4]。
3.2 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导致森林病虫害高发的重要原因。在长时间的生存发展中,人类为了保障自身生存,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会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到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工作,有些改造活动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但不少改造活动则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在一段时期,人们对森林植被过度砍伐,将其应用在经济建设中,导致森林面积急剧缩小,进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极端恶劣天气逐渐增多,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增加,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也为多种病虫害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
另外,相关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建设工作时,会进行人工造林,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大规模栽种了单一树种人造林,且采用的育苗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导致林木种苗质量逐渐变差,降低了林木的成活率,林木自身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也比较低,很容易引发病虫害问题。
此外,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大部分林农依旧应用传统的防治模式,采取农药防治措施,农药的毒性比较强,且容易出现残留。采用这种防治方式,病虫害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强,从而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导致病虫害的生命力更加顽强[5]。
4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相关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若想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应该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以此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森林环境质量。基于此,相关林业部门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森林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实现对森林树木生长状态的全面监测,同时还要将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应用于监测系统中,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测预警。工作人员可借助无人机拍摄技术,对森林树木的生长状况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画面直接上传到监测系统中,通过系统科学地分析,明确森林树木是否存在病虫害,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该系统就会提前发出相应的预警,林业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状况,利用该系统进行定位,明确病虫害的范围、状态,也可以到现场仔细查看,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病虫害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而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环境的不良影响[6]。
4.2 采用科学的生态防治技术
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时,应该对以往传统的农药喷洒方式进行改进创新,引进新型的生态防治技术,避免对森林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能够彻底治理病虫害,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生态防治技术主要分为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若是使用生物防治技术,需要借助微生物或者是微生物代谢出的产物科学干扰病虫害繁殖产卵过程,避免病虫害扩散,达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另外,在具体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引进害虫天敌,减少病虫害繁殖数量,从而降低其危害性。也可以在建设林业的过程中,种植混合林,以此增强森林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如果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就需要充分利用激光、紫外线、温度等多种物理媒介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的不良影响,减少其对森林的侵蚀,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7]。此外,应用物理防治技术时,可以采用灯光诱杀方式,对害虫的敏感光谱进行分析,制定专门吸引害虫的灯光,并借助紫外线或激光对害虫进行捕杀。这样既能够对病虫害进行高效防治,还能够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质量。
4.3 加大森林检疫工作力度
根据以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模式发现,很多林业部门都是在病虫害暴发后才开展疫区监控、病虫害防治工作,这样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损失。基于此,相关林业部门应该做好事前监督检查工作,在日常的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对所属森林区域进行定期检疫,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此降低病虫害的产生概率,从而保障森林资源。有关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检疫工作制度,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检疫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范,避免病虫害扩散,维持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建立检疫机制,规定检疫时间、检疫方式等,要求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检疫工作的过程,为后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信息。还可以设立责任岗位,实施轮岗机制,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另外,在具体的检疫工作中,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不同的森林区域安装相应的传感装置与通信设备,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地获取森林区域的各种数据信息,全面掌控林木的生长情况,从而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8]。
4.4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若想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林业技术,对于以往的林业技术体系也要进行完善,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林业技术的利用率,减少病虫害问题。对于林业技术而言,其本身具有分散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在对林业技术进行推广时,应该建立完善的技术网络体系。对于基层林业部门而言,在开展推广工作时,需要根据乡镇地区的实际特点,合理设置相应的推广站点[9]。
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渠道扩大林业技术的推广范围,以此提高技术的利用率,获得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在具体的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平台,并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深入、广泛地推广林业技术,向林业种植户讲授新型的林业技术,以此加强技术人员与林业种植户之间的交流沟通,使林业种植户能够在建设林业过程中合理应用林业技术,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出现,促使林木健康生长。
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整合有关数据信息资源,构建合适的示范基地,引导林农到示范基地进行学习,使林农能够转变传统的林业建设管理观念,积极学习林业技术,将林业技术有效应用到林业建设工作中,促进林业建设发展[10]。
4.5 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规范的制度进行指导,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防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基于此,相关部门应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细化的规范条例,对于森林监测、防疫、检测治理等多项工作进行明确规定,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条例开展各项防治工作。例如,定期到森林中开展检查防疫工作、收集森林树木的生长信息数据、科学应用监测技术、全面监督森林资源状况、针对具体问题做好应对工作等。
另外,有关部门还应该结合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设置合适的工作岗位,例如环境监测岗位、防疫工作岗位、治理工作岗位等,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职责以及权限等,安排专业人才任职,要求其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责任,将职责内的工作落实到位,若是发现其工作出现问题,则应进行相应的惩罚,借此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丰富工作人员的专业病虫害防治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11]。
5 结束语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应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针对具体的病虫害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有效解决,避免因病虫害扩散而影响大面积的森林资源。通过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实现对森林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