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病虫害常用防治技术分析

2023-01-11郭海平

种子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林区

郭海平

(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定西 743000)

我国林业资源丰富,物种资源优势尤为明显。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从其他国家引进多种林业物种,并进行种植与繁育。现阶段,我国林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整体来看,我国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流行范围较大,发生概率较高。

21 世纪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情况尤为严重,使得天然林面积大幅缩小。多数重点保护区域在国家的扶持下实行封山育林保护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部分天然林资源,但恢复程度远远不够。林业病虫害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自然林资源减少的情况,所以深入研究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病虫害防治在林业工作中的意义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个整体工程,管理者需从整体角度出发,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治。具体防治中,可通过应用物理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化学防治法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此,相关单位应以林区实际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措施[1]。

现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分为4 类,即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在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前,应研究与分析林区病虫害的实际情况,调查与统计病虫害的种类,研究引发病虫害的原因,从而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安排专人定期巡查勘察,有效控制病虫害所导致的生态及经济损失,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破坏程度。

林业管理部门应组建信息处理小组,研究林业管理区频繁出现的病虫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通过计算机模拟病虫害的破坏范围、蔓延速度,根据数据结果采取统一的防治措施,为后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经验与数据参考。为避免病虫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必须分析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相关措施。

2 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关林业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正处于初步阶段,管理人员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经验与技术。加之我国林业存在生长周期较长、林区面积较大、生物种类繁多等情况,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大大提升,导致我国林业建设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林业工作中的病虫害防治不科学

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时间较短,前期将大量精力集中于修复乱砍滥伐的林区,没有及时研究与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举例来说,我国多数地区为达到消除病虫害的目的,盲目选择农药种类,并随意确定其使用剂量,这样的使用方法不科学,大范围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在当今病虫害防治中,绝大多数林场选择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长期以往导致病虫的抗药能力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病虫害天敌会被化学药剂杀死,从而导致病虫害大规模繁殖。我国部分林场树木茂密,透光性及透气性较差,导致大量病菌及虫卵存在于阴暗环境。目前,我国在防控技术方面依然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无法满足防治病虫害的需求,即使具有较为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但由于在偏远地区的推广力度不足,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2]。

我国病虫害种类达8 000 种以上,不同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具体表现及防治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病虫害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应改进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系统的防治管理体系。

2.2 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经验

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深入林区一线进行调查,还需根据以往的经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管理者和工作者的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深入林区内部工作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林区的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以准确分辨林业病虫害种类,评估病虫害对林区造成的损害,评定优先处理的等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及病虫害防治的精准度[3]。

在此过程中,因相关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导致经济损失严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占据的影响比例较大,可直接决定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行为,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需纳入林业部门的日常检查流程中。

2.3 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我国林业建设起步较晚,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对相关防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导致部分林区长时间遭受病虫害的侵扰,从而造成残林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林业建设与生产。另外,由于许多工作者不了解林业建设方面的技术措施,使得病虫害防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建设的进程[4]。

3 林业病虫害常用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对林区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不能及时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极容易导致其在林区内快速蔓延,使更多林木受到为害,导致大面积林木枯萎、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管理。就目前而言,主要的防治技术包括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不同防治技术都具有优势和不足,需结合具体的林业病虫害情况科学选择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防治时间短、效果理想等特点,只需投入人工与设备就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此类技术主要采用工具设备或人工方式诱捕病虫害。传统病虫害防治使用的捕虫灯是一种最常见的设备,能根据害虫的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吸引,且不需要人工实时监控,只需定期更换维护即可。人工捕捉的工作效率较低,专业人员能通过人工捕捉实地勘察病虫害发生情况,丰富工作人员病虫害防治的实践经验,所以现阶段很多林区仍然使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5]。

3.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能直接杀死病虫害,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发展与应用的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化学防治应用体系,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选择化学防治措施。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根据林区的病虫害实际情况及树木生长的阶段选择化学药物,使用设备直接对树木进行喷洒作业。具体防治中,相比较化学防治技术而言,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的成本投入更低。在使用农药之前需进行准备工作,调查农药的性状及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

现阶段,我国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会将化学防治技术作为首要选择,农药防治技术不仅会灭杀病虫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杀害益虫,导致益虫及林区的微生物数量大幅下降。如果利用不当将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由于食物链断裂而造成病虫害缺乏天敌,引发更加严重的病虫害[6]。如果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可在小范围内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使用。

3.3 生物防治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较为新颖,必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特性及相互克制的关系进行针对性设计。使用生物代替农药消灭病虫害,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是一种既能消灭病虫害又能保护环境的新型防治技术。

近年来,生物防治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与普及,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通过鸟或虫进行防治。除此之外,利用微生物、真菌及病毒可减少病虫害的数量,避免病虫害大范围暴发。但需注意的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不同区域的林场树木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别,所选择的生物防治技术种类也存在区别。工作人员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合理的生物防治技术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7]。

4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从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难以有效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因此需要基于当前林业管理中的不足,探究科学的防治措施。加大林业病虫害防治宣传与监督力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及对先进防治技术的引进,提升病虫害的防治管理效果。

4.1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力度及监督力度

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世界难题,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在部门内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工作,增强工作人员防治病虫害的意识,通过技术专题讲座帮助工作人员掌握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从而提升整个林区管理团队与工作团队的素质。在监督方面应增加日常林区检测次数、设定明确的检疫范围,分阶段对病虫进行巡检工作,与本地区的其他部门形成良好的配合[8]。例如,与气象部门建立信息传输渠道,通过气象部门了解本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检索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从具体情况出发科学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除此之外,还应加大与农业部门、水利部门之间的合作力度。

4.2 建设专业的林业病虫害工作人员培训体系

建设完整、高质量的培训体系是提升林业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质、获取病虫害防治技能的关键环节。我国林业管理部门应从现有情况出发,为林业员工建设高质量的培训体系,让从业者切实掌握相关知识,不断学习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

应对病虫害防治人员开展专业的培养工作,促使林区病虫害防治人员开展高效的系统性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参加培训之外,林区工作人员应养成记录问题的习惯,及时记录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积攒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积累的数据等,为后续病虫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分析优秀的病虫害防治案例,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与借鉴[9]。

4.3 积极采用无公害技术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温度条件变化较大,难以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形成统一标准。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病虫害发生概率大大提升,导致树木生长发育不完全甚至死亡。病虫害大规模暴发会对林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及经济损失。多数病虫害会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不重视,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没有将病虫害消灭在萌芽阶段。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区管理人员需做好育苗、造林、抚育管理、封山育林等工作,有效降低外部因素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在育苗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苗圃,尽可能选择地势较高、受雨雪天气影响较小、空气干燥的地区开展育苗作业,有效提升林区幼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10]。同时,在育苗过程中要对苗圃进行轮流消毒,避免病虫害在育苗阶段交叉传播,及时检查苗圃的肥量情况。如果发现土质过硬需及时翻动土壤,确保在育苗阶段树苗能够吸取充分的营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从而推动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在抚育管理过程中需做好施肥和除草工作,施肥需结合林区的土壤、树种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适度除草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障树木的营养摄取,过度除草会造成林区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林区可持续发展。此外,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林区,根据林区保护政策及林区规模选择是否进行全封(较长时间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处理。

4.4 构建林业病虫害实时监测物联网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林业病虫害管理可采用实时监控物联网的方式监测病虫害情况。该技术能针对林业病虫害灾情进行预警,同时该平台可以连接气象监测、专家咨询系统等,在接收到病虫害预警后,将病虫害情况直接传达到专家端,有利于专家及时分析病虫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林业的范围较大,仅凭借人力对病虫害情况监测费时费力,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及时开展。采用实时远程监控的方式可以及时获取林业病虫害情况,并形成智能化解决方案。引入光、电、数控等技术可以实现诱虫、杀虫的自动化处理,工作人员仅需定期观察和采集信息即可。

5 结束语

我国陆地面积十分广阔,森林覆盖率较高,病虫害种类较多。不同林区病虫害的特点具有差异性,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仍是现阶段林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得以迅速提升。文章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林业保护提出若干优化建议,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经济效益及林业发展效益的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林区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活性物质在欧洲农药法规(EC)No.1107/2009框架下的发展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昌宁林区有了首条水泥防火通道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
首部林业行业标准化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