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体见性解诗意 遵规依法巧答题
——以高考真题为例谈诗歌鉴赏的备考

2023-01-11陈士同

中学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答题考查诗歌

陈士同

古代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始终是语文试卷中最能够体现学科特色的部分之一。仔细分析这些年高考语文发展经历的调整与变化,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诗歌鉴赏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而从近几年高考针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古诗词的形式——体式、语言、表达技巧,内容——思想情感、志趣投射等方面进行。

尽管考查的内容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从统计的考生答题信息看,这部分的得分率在整套试卷中基本上处于靠后的位置。这说明该部分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始终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那么如何把短板尽可能补上,应是教学备考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综合分析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选做命题依据的语料来自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而且考查的视角灵活多变。正是选材的不确定性和命题的多样性,学生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想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难。

“万物皆有法,有法皆可依。”不论是教学,还是应考,诗歌鉴赏作为最富情味的部分,也有自身的规律性。在平时的学习备考中,如果能够遵循应有的规律加以落实,“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从现有的教学备考实际看,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落实,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研究真题,明确考查趋势

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版块,尽管在不同的试卷中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有差异,但是核心的内容始终没有改变。就高考语文考查的六种能力而言,这部分的难度系数所处的位次很高。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该部分之所以成为短板,源自多方面的因素:文本本身的独特性,让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的文化储备不足,很难觉解诗歌的精髓;平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养成基本的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素养。

问题的解决有很多途径,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很好的切入点。综合分析高考卷,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自主命题类的,考查的题型一般采取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其中客观题的问题题干多是“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就考查指向看,既有对诗歌形式的考查,也有对内容的理解;既有对局部的对点检测,也有对整体的综合性鉴赏。而分析四个选择支,其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考查点也是多维度的。像2021 年全国乙卷的第14 题:“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轻松亲切的氛围;词末从视觉和听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从四个选项看,它们既有对诗歌宏观性的整体考查,也有对微观性的局部理解。综观近几年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设题的方式基本上如出一辙。只是文本不同,考查的具体指向不同而已。

与客观题命题方式基本保持不变不同,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年年都在调整,像2021 年乙卷“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新高考一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2020 年全国一卷“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全国二卷“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三卷“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通过这些设题点不难看出,诗歌鉴赏主观题的考查,有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有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有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有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有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无论侧重于对文本哪个方面的考查,都是严格遵循《体系》和《新课标》关于高考考查的相关规定。正是基于此,备考时以《体系》和《新课标》为指导,精耕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就不会偏离正轨。

另外,除了考查角度的守成与创新,这几年考查文本体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2019 年的全国三套卷所选文本都是近体诗的律诗(一首七言,两首五言),2020 年全国三套卷也是近体诗的律诗(三首七言律诗),2021 年的全国乙卷考宋词、新高考一卷考七言律诗。不难看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新高考的逐步深入,诗歌鉴赏的文本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原来诗歌一统天下的格局慢慢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选文体式的多样化。按照这种变化趋势推定,像古体诗、宋词和元曲小令等在未来高考中都会成为考查的文本选项。鉴于此,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除了按照《体系》和《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落实相关要求,多样化体式文本的感悟和了解也应成为关注点。

二、读懂诗歌,理解文本意涵

“依文作答”是高考命题和解题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近几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考查的趋势可以看出,除了客观题题干设置保持稳定,主观题的考查始终都在变化。这种特点决定了所有围绕考试总结出来的规律公式已经很难真正满足复习应考的需要。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抛开文本而大行其道,就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反之,如果把规律与方法建立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就有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可能。

诗歌鉴赏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考查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部分,阅读理解的文本是古诗词,由于学生平时对古诗词的关注不够,更多是抱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对,学生真正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的为数不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考生读不懂诗歌。文本短小精悍、言简义丰、结构跳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引发的是能够认识文本的文字,但是缀连在一起时,因为独特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建,让文本表现出独特的意蕴。既然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再高的山,也要攀登;再深广的河,也要横渡”,惟其如此,方可攻坚克难。静言思之,就诗歌鉴赏而言,“万变不离其宗”,不论题型怎么变,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处——准确理解,即读懂诗歌,并遵循规范的答题要求操作,就都迎刃而解了。因为不是进行专业性的研究,所以对诗歌的阅读鉴赏不要求面面俱到、穷尽所有。简而言之,从应考备考的角度看,要读懂诗歌,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宏观关注试题材料的组成元素,这是读懂诗歌的必要条件。从近几年诗歌鉴赏题语料完整构成看,简单的可以分成四类:标题、作者、正文和注释,标题、作者、正文,词/曲牌名、作者、正文和注释,词/曲牌、作者、正文。众所周知,凡是出现在试卷命题材料中的信息都不是多余的,都是为理解文本或解题提供一定的线索与提示,比如就注释而言,它对理解文本所起的作用大致有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解释文本中的词语以帮助理解文本,介绍文本可能运用的表达技巧等。2021 年新高考一卷中的四个注释,主要是对文本中的词语进行解释,以帮助准确理解诗歌内容;2020 年全国二卷的两个注释既有词语的解释,也有技法的提示。

厘清文本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这是理解诗歌的基本保障。诗歌语言的简练和结构的跳跃让它表现出独特的意蕴,这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很多诗歌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运思写作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思维谋篇布局,而是打破现代汉语常规的表情达意的程式。阅读时只有把文本变式的关系理顺,清楚其内在的关联性,才能把握文本的意旨。2021 年新高考一卷是一首以质朴语言表达深挚情谊,处处流露对友人担心、关切、慰藉和劝勉的律诗。首联直抒胸臆,问句起笔,表达对好友的关切;颔联不是沿着思路具体直陈其意,而是转而写景,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表达希望美景能够宽慰友人贬谪的苦闷之意;颈联又由景转向对朋友的牵挂,写无人可带书信,言友人遭贬若孤苦的病鹤,依旧志行高远,不从流俗,字里行间既有对友人遭贬的关切,也有勉励之意;最后一联又直抒胸臆,规劝友人不要沉溺佛法,过于消沉,文辞间流露出豪气与乐观。四联八句,描写的角度不断变化,情感辗转起伏。如果理不清各句各联的内容和关系,就很难准确理解文本。

微观细品文本构成要素,这是准确理解诗意的关键。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把握,以要素为抓手是较好的切入点。作为最富语文味的文学样式,诗歌的构成要素有显性的语言、意象和隐性的意境、情感和技巧。对诗歌的品味赏析,以显性要素为突破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语言的品味,除了清楚它的表层意义,更要明确它的诗中之义,而且后者是重点。具体操作时,对文本中极富主观色彩的形容词、动词,意蕴丰富的名词和极具表现力的副词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些词除了寄寓诗人独特的情感,也对营造诗歌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意象承载着诗人写诗之意、表达之情,也暗含着诗歌的文化意蕴。显性信息的理解与隐性显性相比要直白浅易些,隐性显性的理解由于隐含在语言缀连和意象的移接之中,所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不过,抓住显性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步步向纵深慢溯,也能够抵达“彼岸”。2020 年全国三卷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苦笋”“藜藿”“苦节”“人才”“风雨”等意象,“忽”“极”“耿介”“与 生俱 生”“殊”“妩 媚”“约 束”“自 古”“干霄”等用词,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夹叙夹议等技巧运用等。整首诗紧扣题目,有光明磊落内心的叙述,竭尽忠言的描写,怀才不遇的感慨,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愤懑之中呈现乐观、洒脱的形象,劝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三、文题相合,遵循答题要旨

告别了《考纲》,语文备考似乎失去了方向和可以依凭的模板。但是,通过分析和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诗歌鉴赏的设题与答题始终秉持的原则——“依文解题”没有改变。就是说,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设题,考查什么样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解答时都必须回到文本上,即文本是答题唯一依据。如果抛开文本另起炉灶,即使答案言之有理、言之成序,由于丢开了文本,失去了支撑的凭借,很难得到高分。基于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训练和培养文题相合的意识。只有把文本视为解题的轴心,并按照答题的规范答题,才不至于偏离正轨。

而要做到文题相合,前提是要准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以及表情达意时遣词造句的式样和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考试的角度看,所有以文本为命题材料命制的试题,答案只有回到材料中,才真正符合命题人命题的意图和考查的要求。(封闭性的试题如此,那些半开放性的试题也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度的引申拓展。)就客观题而言,它是从思想内容和解构文本的形式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考查。不管是针对整体,还是聚焦局部,都必须回归到文本中进行推定。像2021 年新高考一卷的第15 题B,选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从文本的内容看,第三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带,写出汉水的曲折灵动,并不是使用典故,也没有“天涯若比邻”的意思,而是希望友人能够饱览自然的优美风光。如果不依照文本理解,选项所表达的意思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回归到文本之中就不“合法”了。

客观题回归文本,从文本中寻找解题的线索。在具体运用时,不管是局部考查,还是整体检测都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片面思考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客观题这样,主观题也不例外。综合分析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几个方面。而具体到每一个部分,又细分出很多小的方面。像“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类,形象本身就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类。针对形象的设题点既有分析形象特点,也有赏析塑造形象的技法,还有评价形象的普适性价值等。正是由于设题的多样性,考查角度的多元性,这就增加了主观题解答的难度。不过,从问题的本源看,每一个考点的考查都有自身的规律性,都有章可循。故此,在复习备考中明晰主观题答题的程式与规律,按照各自的要求加以落实,化整为零,也就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了。像2021年全国乙卷第15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鲜明生动的语言”。仔细品读文本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这首短词中借用与白鹭对话的形式,表现美好的生活情趣。为了表现这一主题,文本采取对话的方式,赋予鹭鸶以人性,并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称呼鹭鸶,而且用语浅近直白而简洁。清楚了这些,然后按照步骤分层次作答即可。2020年全国二卷第15题“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从题干看,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而且是半开放类的。两个问题,答案一个从文本中来,一个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及自身的阅读体验。作为一首咏史诗,诗人多借古抒发自己的抱负与情感。本诗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对历史的感慨,是一首说理议论很强的怀古诗,表达诗人对古代典籍独特的看法,以及对古代圣贤精神流传之难的感慨,而且饱含着对现实生活毁誉不一的真切感受。(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诗歌鉴赏尽管在整套卷中所占的分值不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丰富多元的。以《体系》规定的高考考查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审视,诗歌鉴赏既考查必备学科知识,也考查辩证思维,还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而从整个解题的过程看,诗歌鉴赏综合性地考查了语文的三大基本能力——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因此,在具体备考时,立足文本特质,以《新课标》和《体系》的要求为指导,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该部分也就不至于那么艰涩困难了。

猜你喜欢

答题考查诗歌
诗歌不除外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