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之标”
——对语文考评标准的思考
2023-01-11■朱琴
■ 朱 琴
伴随着核心素养在中学教育界的提出和推广,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也需要随之改革。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命题的质量,在命题中切实减少那些单纯记忆的教学内容,加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考试中加大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在政策上给我们一个引领。在进行命题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试题都是命题者给出了标准答案的。这样一来,命题者给出的标准答案和语文要求的评价开放性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命题者如果给出评价标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试题的开放度,没有标准就会让开放失去了评价的意义。这就需要语文试题的命制既要展现开放性,又要设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标准”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要明白,考评需要的不是“标准的答案”,而是“答案的标准”,再进一步说,就是不需要唯一的答案,而是答案可以不同,但是科学的标准却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非标之标”,它可能会成为考试命题之外寻求语文考试命题方式的另一扇窗户。
一、“非标之标”的属性
1.同一性。非标之标主要指的是“和而不同”,体现为确定性和不确定之间的统一和谐。表现为答案的表达逻辑是固定的不一样的答案之间的学生认知的深度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在答案之间既存在其矛盾性,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不同,但是在思路上和思想上一致,体现一定的“和而不同”。
2.兼容性。这就是合理答案和不合理答案的分界线问题,即“非标指标”。这条分界线就是多种合理答案的特征。只有这样,这个“非标之标”才能够兼容多种合理的答案。
3.科学性。“非标之标”是存在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层面上的文字表达,它的评价基点和归宿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标之标”。
4.情境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构成了语文在评价的时候标准就有不确定性。“非标之标”这一要求需要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行一事一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这一层面来看,语文的答案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
5.可操作性。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有很多的出题老师不去追求确定性的考评标准,这就会给那些不读原文就能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更会带来评价的不可操作性。当我们的阅卷老师在批阅试卷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的套话、废话,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阅卷的模糊度和难度。它的立意主要在于为了鉴别开放性答案的可操作性,这也是我们设立标准不能够忽视的,需要实现具体答案的多彩多样还是答案的统一是非常清晰的。
二、“非标之标”的应用和案例
“非标之标”分为答题内容的“非标之标”和答题形式的“非标之标”。答题内容的“非标之标”主要发生在阅读理解题上,侧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答题形式的“非标之标”主要发生在习作上,侧重于表达的不同。
语文开放性试题一般会把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综合参与,学习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考核学生高阶段能力和和心酸应的重要的之标。所以,阅读理解类试题的命题和评价思路往往围绕着“综合”和“迁移”来发力。
案例一:《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阅读理解命题:
(1)“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文章类似这种表现手法非常普遍,请再举一例说说作者的表达意图。
(2)“奴才”在中外文学形象中不少见。请结合所读课内外作品,举一例并分析其“奴性”。
参考答案:(1)围绕对比和夸张作答,答案点较多而此处简略处理。(2)人物如孔乙己、范进、祥子、奥楚蔑洛夫、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等。
第(1)题的解答思路是认知——迁移——鉴赏——归纳,这样就有效避免了那种常用的“请你欣赏某一个句子的内涵和特点”这种比较明显的带有确定性的命题格式。第(2)题的加大思路和第1 题的思路基本上是一样的,可以迁移的内容无限开放,但是因为受到答案的内在标准的约束,就实现了可操作性的“非标之标”的大致评价框架。
为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诸暨市大力推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2010年,成立了诸暨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指导会员会,并设立了市一级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2004年至2017年,该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案件1034起,成功904起。[5]该市还在各乡镇(街道)及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2.知识性输出和答案的多元化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受到一些标准性答案的影响,导致有的学校的语文教学对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核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的考核,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名著的内容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增大,出现一些异化的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减少,这样的考查是层次较低的,作为高层次的学业水平考试,要重点考查学生的“输出”能力,例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
案例二:对名著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1)学生们阅读《骆驼祥子》这本书,分析造成主人公命运悲惨的原因,用简短的文字阐述个人的观点。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小说中找一个人物,给这个人物立传。
上面的两个题目重在考查的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对内容的输出,我们来看第2 题,考生能够类推出很多的小传而且具有很多的命题空间,我们就这道试题的评价标准来说,这道试题没有提供出具体的答案,只要明晰“小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标准就行,并且这道试题最后指向了学生作为读者的“元认知”,有效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这是语文考查的积极意义,引导考生从“名著知识”过渡到“名著见识”,实现了对文本意义的积极建构。这类试题更是对语文教材中“专题研究”的回应。名著的考查如果侧重“事实性知识”,就会导致用名著刷题代替名著阅读现象的出现,加大了学生的阅读负担而且致使学生对名著的理解面目全非。这样的做法将是今后名著阅读考查的新常态,这也为了今后用这种考查方式督促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
3.通用与专用:写作及评价
笔者对最近几年的浙江省中考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作文命题中只有一道试题是命题作文,其他的都是半命题作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浙江中考作文命题的的方向和价值意义。而其他省份的“命题作文”仍然是传统的“标准化”面孔,还有很多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想象力,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题目包含所有的作文教学的局面,因此,我们就需要考虑走“非标之标”的路线。在对作文的评价上,要有一定的通用标准,在立意上、结构上和言语的组合上,作文有通用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也不能成为作文评价的全部。有的地区已经在探索心得评价路子。
案例三:对“非标”命题的写作训练。
(1)把《穿井得一人》这篇文章进行扩写。
(2)在读书节来临之际,请你为班级写一份倡议书,提倡大家读好书、好读书。
想象、倡议书都是语文教材中写作单元的教学主题。我们如果承认这也是有价值的作文训练,就会明确“通用标准”有失效的场合。我们可以拟定出对应的“专用标准”:
(1)尊重《穿井得一人》这个原文的大体意思,但是要挣脱故事的框架,具有丰富的想象,场景生动、清洁跌宕起伏,细节饱满,寓意深刻。
(2)符合倡议书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征,倡议书必须主题鲜明、方案和措施得当,语言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
三、“非标之标”的评价意义和实现路径
语文命题评价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通道和纽带,命题的范围大小决定着教学资源流量的大小。当今学习评价的主要落实在于语文考试的标准,命题者怎么去命题,怎么去考试,任课教师就会研究命题规律然后指导自己的教学。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命题答案制定的时候,如果不设置“非标之标”的答案,学生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甚至把很多学生的最好水平给掩盖了。“非标之标”落实的意义在于改变当今考试的形式和评价方式以及性质,让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没有生存空间。长远的意义在于这种评价方式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革,逐渐进入我们理想的课程要求。
总之,对“非标之标”的更深一层次的思考主要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语文教学任务。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地区开始研究并落实中考的评价制度问题,主要是中考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如何展现时代的使命担当。不可忽视的是,当今还有很多地区的中考命题以及答案制定的标准还没有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局面,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和评价不是很清晰,在当前“个性化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语文的考试评价很难太笼统,如果过于主观的评价会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非标之标”的评价实践可能给我们语文教学和评价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子。
转变理念、更新教材,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再到激发资源和数据要素、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最终适应、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四个基本方面:战略层面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机构的价值观优化、创新和重构;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实质,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核心路径是数字能力建设,提升学生、教师、管理者及家长等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易用可用好用的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管用的工具是以数据支撑决策、服务、创新的基本保证。
二是加强数字教材建设,撬动教学过程数字化转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数字化应用和服务的根本。当前,多模态数据分析应用类技术和产品还不成熟,基于传统要素的教学数字化还存在瓶颈和障碍。借助传统纸质课本和练习本、数字化教材、智能化教学工具和装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培养学生新型能力,是一条有望解决当下难题的可行性路径。
数字化教材,即以数字形态存在、可装载于数字终端阅读、可动态更新内容、可及时记录交互轨迹的新型学习材料。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有赖于从编辑加工、内容审核、出版发行到教学使用、平台支持等环节的全流程数字化。数字化教材建设是撬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重点在于探索新型教材建设标准和知识体系编写规范,研发新型教材互动设计与编辑工具,建设知识图谱、支撑平台和示例教材等,探索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数字化教学新模式。
创新评价、构建环境,优化数字化教学质量
三是创新智能测评技术,支撑教育评价数字化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影响教与学的方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
新时代中高考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都需要创新大规模教育测评方法与技术,优化评价体系和数据采集标准,应用大数据感知、互联、存储、计算和分析技术,构建跨区域、跨场景的智能化测评系统平台和工具,形成基于证据和大数据(全样本)的教育评价体系。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教育评价数字化改革的趋势是:优化组合基于数据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评价,支撑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
——黄荣怀,《光明日报》2022 年04 月05 日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