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涝灾害频发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3-01-11林庆辉

山东水利 2022年6期
关键词:旱涝防灾降雨

林庆辉,窦 冰

(济南市水文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早涝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导致的持续性和延续性的灾害,气象灾害主要指因为大气圈中的物质改变或者异常的活动而造成引起的天气自然灾害,在这种天气灾害中其种类最多,危害的范围也最广。其中,影响最为深刻广泛的洪涝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进行比较发现,其出现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大,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旱涝灾害不但极大地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

1 旱涝灾害的成因

纵观中国历史,旱涝灾害时有出现,对经济、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大,特别是有极大影响的连枯连旱年份及其伴生灾害时有发生,且在近一段时期展现了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些灾害发生的主要成因大致在于以下几点:

1.1 大气环境异常

发生旱涝灾害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异常引起,导致了降雨量的剧烈波动。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较长,城市、水库、河道的地表水以及农田等土壤中的雨水不及时排出,就可能会发生涝灾。而长期没有有效降雨,或者是由于降雨强度太低,各类供水资源补给都很差,就可能会直接形成严重的旱灾。

1.2 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

在一些高原丘陵区和山地森林带盲目摧毁天然林地,森林资源被大量破坏,这些被认为是可能导致人类旱涝森林灾害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森林资源的巨大损失与严重破坏将会直接导致土壤流失严重,水土的严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在土壤层薄的局部山区也就形成了土壤石漠化,这将甚至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能否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繁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严重加剧了我国土壤干旱;同时由于土壤水土层的流失还会直接增大土壤径流,造成土壤水体及地下河道的严重淤积,从而进一步增大加重土壤洪涝灾害。

1.3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大片土地转换成了服务业、工业、商业用地,大范围的硬化使得植被遭到大量的破坏。不透水地面和路基总体面积范围持续增加,使得其不透水性程度可能增加20%~80%。同时,由于城市给排水和防汛措施落实不够,致使区域的水灾情况日益恶化。

2 导致旱涝频繁发生的原因

2.1 国家投入不足

当前频发的旱涝灾害给人民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巨大损失,此类损失的主要成因之一就是目前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造成水利设施薄弱的现状原因也较为分散,总的来说形成原因与资金投放、管理保障和维护、体制机制和部分执政观念是分不开的。目前大部分的水利设施工程都是继续沿用20 世纪60~70 年代的水利工程,从数量上严重不符合当前经济、生态等多方面需求的发展。

2.2 基础设施薄弱

1)防洪重点环节薄弱。我国的大型河流经过历年不断的治理和保护,其防洪能力和行洪能力都有较大改善,但是作为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河流大多未经过综合治理,其河堤防洪标准较低,部分河道甚至出现河堤缺损等情况,河道纵比降大且横断面狭窄,中下游普遍存在淤积现象,排水行洪不通畅,现有设施规模小、设备老旧、相互之间不匹配,维修养护不及时,直接导致了防洪和除旱能力低下,洪涝灾害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比较严重。

2)农业用水建设环节薄弱。目前,普遍存在着大型灌区建成后续建配套不完善,小型农田节水技术应用和改进不充分,大多数灌区始建于20世纪60~70 年代,机电设备已经超期服务,建筑物年久失修或者损毁严重,跑漏滴渗等问题,亟待解决,配水份额不足,加之农业用水利用率低,间接的造成大量雨洪资源的浪费。农业水利设施的落后使得灌溉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灌溉面积随之萎缩,工程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3)抗旱能力薄弱。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时空分配不均,特别是受气候控制的降水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由东南地区的1 000 mm 以上到西北地区的100 mm 以下,呈现多级分布,由汛期降雨导致的来水多以洪水形式出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而北方地区枯水期水资源可供给量明显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地下水限采等政策的落地,地下水地区分布不均,普遍存在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制约了抗旱能力的提升。

4)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薄弱。水土保持措施不规范的各类工程建设、交通建设和过多的开发,使我国每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的事件频发,水生态安全也不容乐观。

目前普遍存在水保经费投入不足,治理效果慢,科研经费短缺,旧观念束缚严重。因而需要深化和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整治,加快开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生态和自然恢复。

3 旱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3.1 建立整测防灾网络

建立水文监测降雨防灾四大网络,我国已经通过规划设计建设了3.5 万个观测水文站、水位站、降雨观测站和地下多个观测防灾井点,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遍布主要观测水域的水文监测降雨防灾的监测网络。有了全面的暴雨自动化防灾监测和暴雨防灾监控网络,能够有效地及时避免由于自动化监测暴雨能力的不足所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对于发生暴雨后的灾害预测、预警、预报,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小自然灾害。运用自然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和风险控制管理技术、灌溉和给排水等管理方法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3.2 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各项水利建设重点工程设置财政专项经费,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着手建设一批实施规模合理、社会效益显著、建设标准适度的各类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立起有效承担应对洪旱灾害及其他各类突发水安全事件所需的安全保障体系,科学地合理开发保护综合利用各类水资源。

2)坚持统筹兼顾。对水利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养护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备的运行管理机制。对防汛抗旱工作推行统一指挥,各负其责,相关部门高效协作,建设运转高效、处置及时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体系和“四预”能力体系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类资源,运用新技术全面提升旱涝灾害预报和处置能力。

3)坚持地方政府牵头和主导。加强培训,切实转变观念,真正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党和地方各级财政在促进水利事业发展上的保证性作用,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管理和治理水利工程的新局面。建立一支专业化和社会化有机结合的基层应急抢险工作队伍,健全基层人员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各项应急措施和预案。

4)坚持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对水利工程中的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环节的改革和攻坚,破解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和障碍。要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体制,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方式,做到“建有所管、管有所养”,确保水利工程正常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3 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如何有效控制治理自然资源与山区水土等的流失,开展良好的山区水土综合环境生态保护,这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艰巨的环境系统性整治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进行水土综合环境整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整治目的。在一些深山区,要首先及时采取封山育林以及退耕还林两种措施,严禁进入高山地区陡坡砍树毁林或荒地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充分利用闸内河沟蓄水淤积用地,努力支持打造多种形式涵养陆地蓄水生物资源的新型淡水生物资源蓄水保护工程。在浅滩低山和多丘陵的地区,要充分借鉴汲取过去以古代人类蚕食粮食作为建设总纲的发展经验,坚持农耕、林草、生活相结合,大力发展封山造林。

4 结 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我国境内大气环境异常,森林资源环境受到长期的严重破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剧,导致了各类旱涝共生灾害日益严重。但目前却无法对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预测和及时处置,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各区域在正确处置各类旱涝自然灾害及时预防处理工作的同时,能够始终立足于本区域实际情况,将可能受到的自然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旱涝防灾降雨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传统旱涝急转评估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基于农业旱涝指标的湖北省棉花生育期内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基于LDFAL及SDFAL指数的鞍山地区旱涝急转时空特征分析
贵州省1968~2017年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龙王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