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关键词 妙抒多元情
——谈《将进酒》的多元情感抒发
2023-01-11何林
何 林
诗歌《将进酒》是诗仙李白的一首古体乐府诗,创作于诗人赐金放还以后,当时朝政被奸佞把持,充满黑暗,朝廷权贵排挤他人,社会矛盾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李白被排挤出朝廷以后,通过游山玩水发泄心中的不满,后和友人岑勋到好友元丹丘家中做客,面对滔滔黄河,推杯换盏,百感交集,于是创作了这首旷世名作。全诗以黄河起兴,开篇就奠定了豪迈的基调,全诗虽然写“酒”,但并不是为了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内核是为了批判时政,反抗现实。诗歌表达了诗人多元的情感,利用诗歌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窥探出李白隐秘的内心想法,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和乐观通达的情怀。
一、“白发”——抒发人生易老的感慨
诗歌以“黄河”起兴,一开始就引出了“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表达出诗人“人生易老”的感叹。作为诗歌的起兴情绪,诗人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前半部分悲凉的基调,指出了即使是“钟鼓馔玉”的贵族也阻挡不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散,意味着功名利禄在时间面前都没有终极意义,每个个体的生命在时间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需要珍惜当下,赋予时光以光彩和意义。
“白发”的意象与“人生易老”的情感相互对应,并与开篇“黄河水”形成照应,以“黄河之水”比喻时间的流逝,形象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理解和认同。之后引出“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诗人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力地刻画出时间的短暂,顷刻间人生从青春走向了暮年。接着诗人承接上文,道出了“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感叹,继续探讨时间短暂与生命的易逝,即使是贵族依然免不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散,在时间面前,即便拥有特权的贵族也是平等的,这是自然的规律。因此,从诗歌的本质内涵来看,李白这种对时间消逝的情感抒发表面上看是悲伤消极的,但是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人从中感受到时间和历史的公平与公正,为后文及时行乐情感的发泄奠定了基调。
二、“寂寞”——展现世事污浊的无奈
“寂寞”也是本诗的一个关键词,也是古代文人经常展示的情感类型之一。引发寂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分离或无法得见而引发的情感寂寞,这里李白的寂寞是一种精神的寂寞,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是对世事污浊而自清的无奈情感的抒发。当时的贵族生活糜烂,追求享乐,实际上污浊不堪,庸俗至极。除了贵族生活腐烂之外,朝廷政治黑暗,小人当道,排挤忠良,用虚假粉饰歌舞升平。李白心系社稷人民,对这种黑暗的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由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人诬陷,被朝廷赐金放还,于是他整日饮酒作乐,想要用这种行为回击当时的社会黑暗,足见其对世事污浊的厌弃之深。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玄宗皇帝沉迷酒色,朝政被杨国忠、李林甫等奸人把持,朝廷外安禄山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当时上到帝王,下到一般贵族都陶醉在一种虚假的繁盛之中,整日莺歌燕舞,不顾百姓生民之艰,国家乌烟瘴气,底层人民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绝望与悲愤,于是奋笔疾书,结果触犯了权贵,被人诬告,排挤出朝廷。李白年轻时“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一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成为幻影,于是抒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无奈感叹。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李白只好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用酒来麻痹自己,对现实进行无声的反抗。
三、“尽欢”——突出快乐至上的生命观
面对现实的无力改变,李白只好以酒来麻痹自己,消极抵抗现实,用及时行乐让自己忘却暂时的痛苦与无奈。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及时行乐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他浪漫人格的重要构成内容,是他积极乐观思想的内涵之一。“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在李白心中,功名利禄都是浮云,开心才是最终重要的,因此他才发出了“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感慨,才会“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因为李白是一位快乐至上主义者,他将自己的人生快乐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对象,在纵情山水和饮酒中完成精神的超脱,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此时的李白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人生的波折和宦海的浮沉,感受到人生的真谛,领悟了时间公平法则,知道“钟鼓馔玉”和“高官厚禄”无非都是过眼云烟,李白现在感触更深的是快乐和自由。这种知天命和享受当下的思想早在之前的创作中就已经有所展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号,在李白心中需要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快意人生,及时行乐,不辜负眼前的良辰美景。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在对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李白是一个典型的乐观主义者,把追求人生的快乐和精神的超脱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四、“有用”——塑造高度自信的人生态度
作为诗仙,李白一直抱着高度自信的人生态度,蔑视一切权贵。也许“钟鼓馔玉”在平常人眼中是奢侈的物品,但是李白年轻之时就喜欢结交各路豪杰和达官贵人,乐于助人,散金交友,因此这种奢靡的贵族生活在李白眼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他追求更多的是精神的超脱和满足,是及时行乐的达观。
李白的高度自信是来自骨子里的,年轻时的李白就自比管仲等人,有“济世之才”,认为自己可以一鸣惊人,“寰区大定,海县一清”,完成布衣封相。虽然当下诗人的现实十分悲催,怀才不遇,甚至被朝廷放逐,成为一个闲人,但是在李白的心里对自我极其肯定,始终相信自己是治世能臣,相信未来自己可以被重用和赏识,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因此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叹。“有用”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是对自我的认同,眼前的尴尬只是暂时的,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充满了曲折和辛酸,但是只要自己不放弃,李白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自信展现在外在上,显得李白狂傲不羁,但是李白的“狂”是有底气的,是他人格与魅力的集中体现,是他浪漫才华的最好证明,因此,在李白这里,“狂”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他抵抗一切黑暗与不公的有力武器,是他自我肯定与高度自信的完美诠释。
五、“留名”——追求流传不朽的终极目标
流芳青史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终极人生目标,也是每一位生命个体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实现这样宏大的人生理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平凡一生。但是李白不同,他是诗仙,他凭借诗歌完成了名垂千古的终极目标。流芳百世的途径有很多,最开始李白希望通过仕途完成这个理想,发挥自己的治世才能,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能,但是进入到朝廷权力核心以后,李白始终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朝政,被委以虚职,没有实权。在此期间,他也看到了朝廷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对当时的政治失望至极,加之受到谗言和诬陷,最终被排挤出朝廷,使他想通过从政实现流芳千古的愿望落空。但是这样的人生遭遇反而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欲望,他用文字记录当时的现状,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并最终成就了“诗仙”的地位。
在李白心中,他知道生命时间的短暂,众生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无限延长个体的生命,李白选择了以精神的不灭对抗肉体的消逝,他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抱负理想融入到诗歌之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等手法,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扩宽了自己生命的宽度,实现了精神的超脱,完成自己名垂青史的终极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