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优化设计
2023-01-11朱皓迪陈嘉仪周袁缘余琦光
秦 纹 朱皓迪 陈嘉仪 周袁缘 余琦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解析
1.1 “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内涵
“互联网+教育”真正实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号召,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教学方式日新月异,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多方面的限制。“互联网+教育”将传统教学优势以及数字化教学优势相结合,彼此取长补短,通过网络在线平台串联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并承载了多元化的教学功能,切实贴合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谢幼如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政策反映了该模式的现状并提供了教学规划与实践。[1]具体表现为教师结合在线平台开展“录播+直播”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自主选择课程与学习资源,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从而实现教育“1+1>2”的教学效果。
1.2 “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优势
1.2.1 实现资源共享,助力“教育公平”
“互联网+”时代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大势所趋,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再结合传统教学场景,实现教育“无差别化”的理念。混合式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形式,让求学者统一集中在云端,求学者可以按照自身能力和要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可以作为传授者,匹配对应的教学对象及场景,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信息化技术融合教学资源形态、教学场景、评价方式、教学模式等各个因素,可有望缩小教学中存在的差距,实现因材施教,最终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方针的进一步落实。
1.2.2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多线程模式,通过人机结合,有助于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灵活性较强的动态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对学生而言,基于在线平台无时空限制,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课前”的自主学习不再仅仅是依赖于自身,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寻找相应资源,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课前”预习,结合教师的精心讲解,自行记笔记、划重点,还能利用学习设备查漏补缺。学生在“课后”则可以通过网络完善教师授课内容,加强内容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2)对教师而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可以提供个性化教学和服务。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上传学习资源,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程,利用系统功能跟进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学习监督结果,最后结合大数据,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服务,针对个人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开展个性化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计划。(3)加强师生之间课堂互动、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实时交互。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播提问、课堂讨论、学习留言、E-mail、微信等平台,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和时空限制,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在线授课,利用各类教学课件直观地展示网络实时数据和场景,还能及时解答疑惑、保留课堂学习状况、发布并监督课程作业、考试检测等,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扩大了互动的范围。师生之间打破时空障碍,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也能因材施教,为学生答疑解惑,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2.“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意外的给“互联网+教育”带来新的契机。迫于现实,教学阵地不得不向线上转移,并且需要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平和光认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便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2]“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当前应该集中于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环境,成功开展新型教育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目前的教育改革热点,契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有利于增强课堂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我国人才培养水平,为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然而,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平台仍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教学平台
网络平台作为师生教学媒介,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师生运用平台的层面,依然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平台应用不充分。从2020年线上平台全面应用以来,线上用户数量激增。但它依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平台应用中,平台功能不足及应用不充分。在线上教学前期,师生时常面临教学系统崩溃、网络不佳、功能单一等问题,这都是师生难以通过教学层面得以解决的。又由于线上教学的实行较为突然,师生均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导致师生对平台应用不熟悉、功能不熟练。二是教学应用滞后,各校难以短时间转换教学形式,依旧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并没有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2)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在教学考核中,如何去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针对学生则需要通过线上平台去评估学生的专心程度、互动量、测试成绩等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日常核算是否会与最终期末成绩脱节、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是否单纯依赖网络资料等。以上问题都需要通过线上数据以及线下教学来把控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师教学质量,制定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标准,系统全面地评价和考核师生的教学状况。(3)平台教学质量难以把控,优劣资源不明晰。如今市场上教学平台种类繁多,各类资源参差不齐。平台作为教学资源的承接者,自身却很难控制其资源质量。诸如市场上使用较多的超星学习通平台、钉钉等,其中各类文献资源很难分类,资源杂乱,导致出现资源难以直接使用的情况,甚至有的在线资源仅仅只有部分上传,并不齐全,存在着质量和内容上的偏差,这就导致学生对平台的使用难以维系,造成需求的脱节,从而引起平台使用频率减少或者停用的结果。(4)混合式教学环境要求普遍较高。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不论针对学生还是教师,对教学设备、网络连接、熟练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师生难以掌握混合式教学的各类步骤和技术,复杂的学习步骤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产生学生厌学的不利影响。
2.2 学生层面
张岩认为“互联网+教育”应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的体验为核心。[3]如今学生面临的是更加自主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上数字化的互动氛围,同时远程学习的学生也能获得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1)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网络学习资源是很容易的,但学生开展课外自学的时间仍然较少,并没有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混合式教学是现实版线下教学和虚拟版线上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们对混合式教学的了解程度也普遍较低。(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相对接受的,也表示该模式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学生享受着混合式教学的诸多优势,例如教学更加灵活,可以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受约束、能对重难点反复学习等。(3)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未能达到理想中促进学习的目的,这也需要教师多做教学反思,优化课程配置。(4)目前,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在线测试及观看视频和微课是学生更多选择的在线学习方式,喜欢讨论交流的学生较少,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仍喜欢被动填鸭的学习模式。学生应及时转变学习的习惯,注重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良好的混合式教学体系下应更加关注自我层面的提升,从而更主动、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3 教师层面
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普遍较为了解,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逐渐把重心转向学生身上,为学生打造一种新的学习体验。(1)部分教师仍坚持课堂讲授为主,主要是对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师一直习惯的方式,呈现了一定的高接受度,但还有待完善。有较多的教师只是在实施促进式混合教学,在线教学只是辅助作用,大多是用于补充和促进课堂面对面教学,传统的教学未发生本质的改变,教学改革和创新更需要教师的积极付出和主动实践。(2)有些教师采取的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交流方式的过多和过杂也显得极为不便。教师需要更多利用自身教授课程的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混合式教学课程。(3)片面推行混合式教学或者忽视课程特性是容易达不到预期的。相应地,高校应以实际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应重视学习混合式教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设计,从而为学生带来最佳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特点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并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接受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此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面临着更大的考验,教学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是否完成的层面上。如今,高效的混合式教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课程的领悟,并尝试对网络技术进行相应的探索。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硬件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学校的基础设施、硬件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建设基础性学习平台、专业的录播教室、校园无线网络等。
基于智慧校园建设和对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教师逐渐接受并适应着混合式教学带来的影响,也享受着教学管理系统提供的许多实用的课堂工具,例如投票、抢答、课堂小测验、人员的考勤及小组讨论等,为学生提供一种强交互的教学体验,并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使用较多的平台有超星学习通、雨课堂、钉钉和腾讯会议等,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有利于凸显课程的精心设计。同时,教师能够得到更智能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学习,并且由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分析数据,输出班级的学习情况分析报告及学生的知识图谱,以便于教师更精准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估,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自适应学习模式。
3.“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平台优化设计
“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前者的研究为后者提供了探索途径与发展思路。刘邦奇表示应当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高校课堂。[4]王竹立等纠正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误区,强调互联网融入课堂的重要性。[5]张燕从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设计以及内容资源出发,探索翻转课堂趋势。[6]陈丽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应该是把握未来的教育信息化,推动技术革新。[7]颜正恕建议从教学准备、课前自学、课堂学习、协作学习等进行突破。[8]
3.1 选课系统
针对选课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如何选择课程及授课教师、选课的时间安排和系统故障。通过研究分析学生对选课方面的困惑,不难发现如何选择课程及教师成为选课的重灾区,学生无法预测自己所选的这门课程是否符合预期,也无法准确得知教师的授课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学长、学姐的推荐或者是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选择存在较大的未知性与不可控性。因为,一旦选课尘埃落定,选课系统关闭,那么就无法更改本学期的课程,如果选上了几门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者遇不上自己心仪的教师,那么会严重影响到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进而会导致一个不可逆的后果。
为了有效地解决选课问题,系统会借助大数据分析及多媒体运用,首先收集每个学生对选课的差异化需求,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每一位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并通过小视频的形式对课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例如:课程内容及课程优势等。对如何选择授课教师的问题,平台会提供一个师生在线交流的媒介,学生们可以在线与教师互动问答,从而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选择心仪的教师;此外,教师们需在选课系统开启前录制一个可供学生试听的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平台,为学生展示每一位教师鲜明的授课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选择会更有目的性,课程匹配度也会有效提升。
选课系统对于选课时间的设置分为三个阶段,试选课阶段、正式选课阶段和调整课程阶段。由于选课环节会出现系统故障等其他问题,选课系统会在保障选课期间系统正常运行下,为学生提供一次调整课程的机会,学生遇到任何选课问题可以及时向平台说明情况,若是因系统故障导致的选课问题,学生可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这也为之后正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课堂系统
3.2.1 课前
课前主要涉及线上平台,是整个教学的基础环节。(1)针对教师而言,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知识的微课、PPT、 动画、导学案、任务素材、考核评价表等教学资源,并提前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准备好后,在上课的前两天,通过学习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和预习通知,供学生进行提前预习,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理解;(2)针对学生而言,学生接收到通知后登录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并总结不足之处,若遇到问题可直接弹幕提问或在平台上留言,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课前线上探究主要是利用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零散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借助课前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推送预习资料,学生也能自主预习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再由平台根据大数据整理出各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重难点,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2.2 课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宜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平台的教学模式将呈现为“平台签到→视频引入,话题展示→教师讲解,内容分析→资料查询,小组讨论→重难点、共性问题解析→总结课堂,安排作业”。
在课堂中,由于教师处于一对多的形式,难以兼顾到所有学生,故而会造成课堂效果无法控制的不利影响。此时人力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为了有效解决教师无法实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学校可以尝试建设“Dlib库人脸检测”,主要是借助“Dlib库”进行人脸检测、人脸特征点定位、比对人脸,再进行人脸类聚。该系统的运用,将会让老师在课堂中彻底脱离对学生的监管,课堂上可以设置个性化、差别化监督学习,利用采集的人脸特征定位进而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学习状态,并对他的特点状态进行分类,将个人状态曲线汇聚到数据库中。此外,在课堂前期,可以随时利用平台进行签到,系统能够根据所采集的人脸调整并自动进行人脸比对,进而确定教室到场人员,减少学生的逃课行为,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当教师在开始教学时,一般会采用PPT或者借助视频引入授课内容,借助多媒体能够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及重点,还能实时搜索相关内容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补充。同时,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针对内容的分析,学生可以选择自主讨论。在此过程中,“人脸检测”系统会全面监测教室中学生的状态,通过人脸调整判断学习状态。面对课堂突然性发布的教学测评,学生也能及时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完成。通过使用该系统,课堂中出现的所有教学安排,系统都能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也能通过数据发现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氛围、调动学习气氛,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3.2.3 课后
课后主要包括考试测评、教学评价板块,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目标。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层面:(1)教师层面。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课中搜集数据进行计划的调整和制定,并且能够根据系统所分类的学习吸收状况,进而发布可能会遗漏或者需要巩固的知识点,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能借助平台实时发布在线测评、考试及相关通知等。(2)学生层面。学生除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之外,还可以就薄弱点询问教师或者查阅资料,通过题库做题巩固,同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互评,并赋予其相应的权重,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提升教学互动及学习成果。
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测试及考试时,也应制定相关标准,不能仅仅只关注测试结果,相反,应设定一种相对全面的考核方式。在课后测试中往往会涉及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及讨论题等,针对不同选题,要结合网络微课完成度及质量和线下教学情况进行复合判断。其中可以通过做题时间长短、是否打开视频做题的具体情况,设置包含微课和线下课程内容的“特别题”来核算测试质量,从而维护课程成绩的公平性。
3.3 师生教学反馈系统
根据师生反映,施行线上课程后,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有待优化。除去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前和课后师生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课间的提问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同学的问题,这样下去问题会越积越多,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会不断下降。除了解决相关的课程问题外,师生缺乏对于课堂内容、课堂进度、课堂互动的反馈,每节课都是根据教师的预期想法进行的,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跟不上进度,从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最终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面对如今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交流的问题,完善师生教学反馈系统成为突破口,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解决这一问题。(1)线上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师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视频交流,这一方式会存在师生时间有冲突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在平台上公布自己可以答疑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预约,与授课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沟通交流、反馈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这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之后完成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2)线下评价反馈机制建设。针对大批量答疑的学生,学校可以采用线下答疑教室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因此需提前分专业、分课程、分时间段设计答疑时间表,需要答疑的学生必须提前在平台上提交自己的问题及反馈建议,这样教师能够一次性解决多个学生的困惑,有效地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能够降低答疑教师的工作压力。(3)线上+线下评价反馈机制建设。面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要进行适当的教学考核系统,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数据,对其进行一定赋值,从而相互结合,制定量化核算方法。通过对以上三种方法的运用,师生教学反馈模式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也促进了混合式教学平台的进一步优化。
结语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极具优势,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将极大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并为如今教学模式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混合式教学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优化教学进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资源,从整体上延伸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成“为祖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