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类型与有效提问策略

2023-01-11余晓玮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虾学情课文

余晓玮,傅登顺

(1.建德市洋安学校,浙江 杭州 311600;2.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浙江 杭州 311600)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用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1]。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还专门设置了阅读提问策略单元,然而当下语文教学提问题普遍以记忆型、事实型为主,而那些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问题数量很少。这些质量不高、深度不够的问题是导致学生思维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在厘清提问的类型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提问策略是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提问是伴随着教学过程而持续推进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展开思维,并理解内容把握主旨。由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提问是针对不同思维类型和理解要求。为此,厘清提问类型与层次是确保提问有效性的前提。下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一文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层次:复述,即读原文,摘录词句,提取明确的陈述性信息。也就是设置在文本中有明确答案的提问。如,列宁在白桦树上看到了什么?列宁在找灰雀时遇见了谁?等等。

第二层次:解释,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词句的表面意思。词句解释方法多种,如有通过近义词比较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经验理解等。如“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话中“严寒”是什么意思?“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意思是什么?

第三层次:整合信息,即在分析、综合和比较基础上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通常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说法,从文本内容、自我经验和生活体验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受、体验、启示等。如请你说说列宁与小男孩对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有什么好处?

第四层次:延伸、推论、推测和想象,辨识文章本身应该有的意义和作者表达意图。如,列宁的第二句话是对谁说的?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第五层次:评价,即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的评价和对表达形式(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评价,学生须具有比较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这往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体现。如,小男孩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第六层次:创意,即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这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的主要渠道。如,如果你是文章中的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以《灰雀》一文为例的说明,并不是说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要提六个层次的问题,而是要从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和不同的学段要求进行取舍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提问策略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是指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能有效针对和破解教学重点、难点,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并在阅读教学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

(一)摸清学生多元学情,对接性提升的提问

学情是指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往往理解为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学情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只有厘清了整个学情系统,才能有效与教学内容相衔接,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效学习。课堂提问自然需要建立在真实学情基础上。

1.应有学情。应有学情,指的是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目标要求。如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阅读目标与内容有9条,第三学段有8条,并随着年段依次提升。如第二学段的默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应有学情是课程目标的要求,它是课堂提问的重要依据。

2.现有学情。现有学情,指的是教学之后实际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由于我国地区之间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尽管依据的是同一个课程目标和用的是相同教材,但教学结果差距明显。从学情出发,主要是从学生现有学情出发。当然在教育发达地区现有学情往往是超出应有学情的。

3.对应学情。对应学情,指的是与学习新内容相对接的学生已有学习基础。这是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必须摸清的学情。因为每篇课文都有其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已有的学情基础不一定都适应新内容的学习。为了摸清学习新内容的适宜学情,通常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出发。文言文的学习是多数学生感觉陌生的,学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和做适当的铺垫。

4.生成学情。生成学情,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学生学情的动态发展并随之产生新的学情。生成学情是教学得以持续的强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生成学情,不断地站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进教学。

5.非智力学情。一提到学情,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固然重要。然而决定学习状态和效果,不光只有知识能力基础,其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也起着非常有效的配合作用。态度决定成败,这里态度指的就是所谓的非智力学情。

6.分层学情。班级是一个群体,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学习结果的差异。学习结果中出现上、中、下不同层次是很自然的,这就是所谓的分层学情。“抓中间促两头”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既然存在分层学情,在教学中就有区别地对待,并且努力补齐短板与不足。

7.个体学情。个体学情,主要指的是学生个性化学情。教师在掌握学生共有学情和分层学情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学情,尤其是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学尽量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喜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和放大。

课堂提问的设计与运用一定要对接学情而综合施策,并在原有学情基础促进有效提升,从而撬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内驱动力,尽量避免课堂提问的“拿来主义”。

(二)依据单元语文要素,针对性破解的提问

统编教材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所谓单元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2]。单元语文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什么的难题。单元语文要素是课堂提问重要对象和依据。

1.两轮推理的整体性理解提问

统编教材是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整体编写,教学结果要整体呈现语文要素的教学效果。所谓整体编写,就是单元教材各部分之间形成的是严密的整体结构,同时单元教材各部分之间是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单元教材整体编写采取的是两轮推理的方法。为此,课堂提问要遵循两轮推理的编写意图,下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子说明。

一是从语文要素到课文的演绎推理提问。由单元语文要素到单元课文采用的是演绎推理。也就由单元课文来呈现单元语文要素的多元形态,呈现的形式有并列、递进和发散等多种类型,从而来落实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完整的认知,达到内化单元语文要素的目的。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留心观察”单元语文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通过演绎推理而达成两大目标:一是如何留心观察,并把观察的新发现写下来,二是如何确定文中的关键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学中可以采取针对单篇课文提问和多篇课文比较提问的形式。如课文《花钟》的提问:作者观察对象是什么(植物)?是怎样观察后的什么发现(长期比较观察的发现,一天时间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把确切的时间记录下来)?请找出文中能概括一段话大意的语句?第一自然段,关键语句是开头第二句的后面部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第二自然段是开头的第二句“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昆虫活动的时间”部分。《蜜蜂》一文属实验观察,提问主要针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数据和结论,以及文中概括大意的关键句是实验的假设与结论的整合。《小虾》是生活观察,提问重点是概括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大意,概括时需要把开头的一句“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具体化,即“写了小虾在水缸里游动、受惊生气和搏斗时有趣的动作与神态”。教学中要在针对语文要素对每篇课文提问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课文之间比较的整体提问,如学了三篇课文你知道哪些观察类型?除此之外还知道哪些观察类型,不同的观察类型要注意什么?学了课文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有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具体该怎么做?单篇针对性与多篇比较性的整合,能有效呈现语文要素形态的全貌,并促进学生比较认知思维的发展。

二是由课文到交流平台的归纳推理提问。由单元语文要素到课文采取的是演绎推理,那么由课文并通过口语交际、单元习作的实践过渡到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采取的是归纳推理,即单元教材编写的第二轮推理。首先,教学以单元课文为基础扩大样本提问,可以紧扣“留心观察发现”和“关键语句概括大意”两大要点,借助《语文作业》上的阅读短文扩大课文样本群,也可以回顾学过的课文,如三上的第二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三下的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等,它们有哪些观察与发现?有哪些能概括一段话大意的关键语句?具体怎样运用?通过更大的样本群归纳推理。其次,在自我归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写或扩写“交流平台”内容,在丰富“交流平台”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掌握“留心观察”与“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类型、方法和规律。

三是由阅读与习作整合的关联推理提问。多年来语文教学偏重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形式的表达,这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平衡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理解是输入性思维,而表达是输出性思维,表达的输出性思维比理解输入性思维要求更高,但理解与表达是相得益彰的关系,理解与表达深度结合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主渠道。如《花钟》一文第一自然段写不同的花从凌晨四点到晚上九点在不同时段的开放顺序描写,可采取这样的提问:读这段话是那么亲切流畅而不死板,作者在写法上用了哪些手法(拟人、形态描写和句式变化,如“X点”与“X点左右”的穿插)?《蜜蜂》的表达风格针对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推论的科学性。可以这样来提问,对法布尔蜜蜂实验的结论你为什么深信不疑?结合内容与表达说说你深信的理由。《小虾》一文中小虾在水缸中游动的描写给你什么启示?(通过“有的……”句式写出小虾在水缸中游动的群体情况。小虾受惊生气是写了小虾不同部位的连续动作和神态。写小虾搏斗情景仅仅用上“蹦出水面”“蹦到缸外”关键动作,表达了搏斗的激烈程度。这种不同情境的描写,把小虾在水缸中活动情况整体呈现,尤其动作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

针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课堂提问,首先要遵循单元教材编写的规律,其次要努力落实好深度的读写结合教学。

2.突破重点难点的破解性提问

破解性课堂提问,主要针对与学生现有阅读理解基础和生活经验存在的落差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中要设法破解学生理解和体验上的困难。比如学生熟悉母爱与父爱,学生都有一定生活体验基础,但不一定理解到位而有孝敬之心。尤其是课文记录的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父母之爱,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困难。下文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之情”为例。

一是母爱的细腻。《慈母情深》一文写作背景是困难时期的特殊年代,由于年代差距,学生很难体会和想象当时的情景。如你从课文中哪些方面体会到慈母情深的?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往往回答不到位,难以体会母亲无私奉献,认为一元五角钱小事一桩,甚至认为母亲无能,不会赚钱。为了让学生对慈母情深有个立体认知:首先,可以通过影视和其他资料再现当时的情景,消除时代的陌生感。其次,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语境,关注场面和细节描写,如对母亲勤劳的正面描写,第一次拿钱时的细节描写,第二次拿钱时情景描写,旁边女人与母亲的对比描写,“我”看到母亲劳累时、提出要钱时,两次拿到钱时的内心描写,以及倒装、重复的句式使用(背直起来了,我对母亲……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等,母亲不但慷慨,而且尽力满足“我”的内心需求,从而引导喜欢读书正确方向。

二是父爱的深邃。《父爱之舟》创作年代更久,需要扫除语言文字障碍:旅店、小客栈、初小、高小、粜稻、泥灶。如问题,我们习惯称父爱如山,课题为什么是“父爱之舟”呢?(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及其作用)课文中父爱有哪些具体表现?(心疼、动心、怕“我”委屈、为“我”凑钱缴学费、怕被人嘲笑、既当爹又当妈)只有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引领学生解答,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父爱的内心。

三是袒护与严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该文是承接前面两篇课文后反向认知。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关心、奉献是父母之爱本质,除此之外还有怎样的表现更能体现父母深层的爱?结合你自己说说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这类提问使学生对父母之爱认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3.注重单元勾连的螺旋性提问

小学语文全套教材是一个整体,其表现在系统性、相关性、分类性、梯度性。尤其是梯度性要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中做到螺旋式上升,即同类内容在不同的年级和单元要体现梯度上升教学要求,充分体现螺旋上升的纵深性。

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统编教材得到了充分重视,在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编排时,教材分为两条线:第一条是从二至五年级的复述,第二条是四至六年级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两条线分别是依次推进、螺旋上升的,同时又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如复述方面,二年级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主要训练学生口头概括能力。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方面,如有“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不止写了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等[3],主要训练学生书面概括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最终要达到全面、简洁、连贯。为此,在针对复述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提问时,要做到瞻前顾后、前后链接、纵向推进、螺旋上升,而不缺位、不越位。

(三)内容出发全体参与,主问题设计的提问

当下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记忆型、事实型的细碎问题为主,而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问题很少,也就是提不出从教学内容整体和学生整体参与出发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那么,核心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问呢?

1.内容性提问。内容性提问指的是主要针对文本内容的提问。

一是复杂内容提问。如《蟋蟀的住宅》内容涉及:出名—选址—外部—内部—挖掘—整理六部分,这篇文章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你是怎么想的?

二是多线交叉提问。如《父爱之舟》文章涉及父亲、“我”和姑爹的小船三条线索,如何三线整合来概括主要内容?根据作者的意图在概括主要内容时需要强调什么(家境贫寒)?

三是内容相关提问。如《太阳》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要不要概括到课文主要内容中去?为什么?再如《搭石》的第一自然段介绍搭石的部分要不要概括到课文主要内容中去?它与《太阳》情况有什么不同。

内容型提问还有多种其他情况,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提问主要针对文章结构或内容特殊和关系复杂等情况,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激发学生思维,并通过集体的力量或为学生搭建支架来解决。

2.表达性提问。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强化对文章语言表达关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如《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写了蝙蝠的三次实验,为什么第一次实验交代很详细,而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写得很简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只是改变了实验的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没变。两次试验得出的是同样的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不重复。)再如《狼牙山五壮士》同样是写五壮士歼敌场景,为什么第一个场景“痛击敌人”对五壮士逐个描写,而在“引敌上顶峰”“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三个场景却突出班长一人的描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了解团队,突出领队)

3.分析性提问。分析性提问主要指针对问题展开分析或推进的提问。如《母鸡》一文作者是怎样写出母鸡的讨厌?又是怎样写出对母鸡的钦佩?先讨厌后钦佩,不是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还有比较分析提问,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提问:学了三篇课文后你知道留心观察有哪几种,又是如何对观察结果进行有效表达的?如《花钟》是有目的长期观察的积累,《蜜蜂》是严谨的实验观察,《小虾》是有趣的生活观察。《花钟》对观察结果有序整理,并交代清楚产生现象的原因;《蜜蜂》实验目的、试验过程、实验结论依序表达清楚;《小虾》写了观察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描写观察小虾在水缸里的活动情况。

4.综合性提问。综合性提问主要指利用综合信息,在更大范围,站在更多群体高度而提出的问题。如同样是说明文为什么《太阳》采用严谨、规范、科学的表达风格,而《松鼠》却选择活泼、灵动的描写手法?这样的选择有什么好处?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再如中国古典名著与外国名著相比你喜欢中国的还是喜欢外国的,请你说出三到五条理由?当然还有童话与童话比较、童话与寓言的比较、中外童话与中外寓言等比较分析的提问。

5.评价性提问。评价性提问主要检验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和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必须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最高境界。提问包括文章内容(人物、思想、情感),形式(结构、思路、情节),语言(用词、句式、修辞)。如学了《少年闰土》一文中“我”和闰土之间的对话描写,你觉得鲁迅先生这段描写精彩在哪些方面?一是闰土神飞色舞话多,而“我”只有:管贼么?它不咬人吗?两处呆头呆脑的简单应对,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闰土知识广博,而“我”浅陋。二是对话过程中“我”有三次内心独白议论的穿插,进一步刻画了“我”知识浅陋。三是对话最后的一小节抒情把自我失落和不满情绪推向了高潮,也为结下深厚友谊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提问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教学艺术,除了上述提及的内容外,在提问过程中要做到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最好能在教师启发下自我修正。还要做到课堂提问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提问为主。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有梯度推进和回答后的追问,起到训练学生思维和降低难度与提高问题质量的多重效果。▲

猜你喜欢

小虾学情课文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堆雪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背课文的小偷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小虾闯江湖
背课文
小虾弯弯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