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23-01-11郑祥福凌哲宏

关键词:俄国列宁资本主义

郑祥福, 凌哲宏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什么是列宁主义?列宁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运用于分析俄国实际的?又是如何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和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列宁在斗争中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一)列宁在与俄国的民粹派斗争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861年,俄国沙皇进行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之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俄国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俄国工人的数量猛增到280万人左右,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日渐激烈,罢工的次数日益增多,规模也越来越大。[1]沙皇的改革并未触及当时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本。随着村社的解体,俄国农村阶级分化严重,广大农民身受资本主义制度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剥削,激发了当时俄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对俄国资本主义命运的思考。如何正确认识俄国资本主义、判断俄国国情,关系到俄国革命的前途和领导权的根本问题。列宁在《列宁选集》“第一卷说明”中指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是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民粹派争论的焦点。这场争论涉及的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更是如何认识和判断俄国国情的问题,因而同俄国革命的前途和领导权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2]3

然而,民粹派代表米海洛夫斯基则否认这一点,他无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马克思谈的是现成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而在俄国还不具备条件,还需要去创造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2]61对于这种无视现实的民粹派思想,列宁作出了尖锐而又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俄国国情,特别是不了解俄国仍然受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双重压迫的国情,不清楚俄国广大农民和工人为了自身的解放必须进行殊死斗争的革命途径。列宁毫不留情地指出民粹派思想的错误:一是民粹派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是一种退步与衰落的社会现象;二是民粹派把俄国的村社制度看作比资本主义更高且更合理的具有独特性的制度;三是民粹派忽视知识分子和政治法律制度是与一定的阶级利益相联系的。由此,列宁指出,“民粹主义已经堕落为最平庸的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理论,‘人民之友’就是这种堕落的非常明显的例证。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某些人犯了多么重大的错误,他们只向工人传播同专制制度作斗争的思想,却不同时向工人说明我国社会关系的对抗(由于这种对抗性,资产阶级思想家也主张政治自由),不同时向工人说明俄国工人的历史使命是为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2]74民粹派看不到俄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的国情,看不到广大农民深受农奴制压迫的现实,因而民粹派的观点根本不适用俄国现状,是一种反动的有害的理论。列宁质问民粹派:究竟是要为俄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民粹派的回答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村社化的农业生产道路。正是因为这样,列宁写下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俄国的国情与现实,正确判断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和农奴制残余的状况。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列宁面对俄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基础,认为俄国农民具有双重性:一是由于大量残留的徭役经济和农奴制经济的存在,因此农民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二是由于农民的小资产阶级性,导致他们在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基于这种分析,列宁认为,“不言而喻,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俄国革命,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2]161要认识一个国家的国情,就必须分析其经济基础,离开经济基础谈论社会发展趋势,显然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陈词滥调。列宁在制定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时指出,民主党纲领的制定应当结合俄国的经济基础。通过这个纲领的实施,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农奴制状况得以改变,封建主义残余得到清除,这样就可以在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改进和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

(二)基于对俄国当时现实国情的分析,列宁形成了“二次革命”理论

列宁在分析俄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认为俄国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走:第一阶段是废除俄国农奴制度,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让广大俄国农民获得土地,使工人阶级与广大受压迫的农民联合起来,成为盟友,面对共同的敌人。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中指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支持一切进步的阶级反对所有反动的阶级,“这种支持,是为了更快地推翻共同的敌人”。[2]145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主义的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所以要联合资产阶级进行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残余势力,让农奴制彻底瓦解,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形成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和条件。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认为,工人阶级政党只有把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革命力量的先锋队。列宁还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理论进行了批评,认为伯恩斯坦的改良主义观点完全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其意图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是想通过缓和社会矛盾,把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变为狭隘的工联主义运动,试图使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第二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列宁指出,上述两个阶段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联系的。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就必须使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认为“整个俄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最迫切任务是反对专制政府,争取政治自由。我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可以说是集中在反专制制度的斗争上的”。[2]285

(三)列宁在与民粹派的争论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学说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关于俄国反对农奴制的革命,列宁并没有作过很多论述。在他看来,那只是一个插曲,真正要解决俄国社会深层问题的是无产阶级革命。1905年俄国革命虽然没有成功,但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国铁路当时已建成2万多公里,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涌现,在同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中,还夹带着政治斗争。列宁认为,一切经济斗争都必然地会变成政治斗争,工人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是争取政治权利。工人运动要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才有出路。在列宁看来,俄国工人和农民推翻农奴制以后,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因此“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在工人和农民群众处于商品生产下可能具有的最好环境中,生产力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发展;由此,给工人阶级进一步实现其真正的和根本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2]16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财富过度集中于资产阶级手中,工人阶级则相对贫困化了,最终就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工人们为了争取经济利益,就会和资产阶级产生冲突,经济斗争必然会导致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解放自己,就必须与资产阶级作斗争。“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以这样一种对现实的看法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者,即他们认为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摆脱这个社会的唯一出路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2]63在确定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同时,列宁认为,这些运动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为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使社会主义具有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批判“经济主义”“自由派”和“工联主义”,并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宣传动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要使俄国社会得到发展,使广大工人农民得到解放,就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也同孟什维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孟什维克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在资本主义得到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观点出发,认为20世纪初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是首先使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而不是直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孟什维克看不到俄国工人阶级运动蓬勃兴起的大好局面,漠视工人反对资本家的运动,漠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到来,采取了经济主义的态度。列宁批判了孟什维克派的无政府主义的自治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除了建立严密的组织,没有别的武器。列宁还阐述了不断革命的思想,即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

1912年之后,俄国大规模革命的曙光显现,全国性工人罢工风起云涌。1914年,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了200余万人,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已经势不可当。一些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如孟什维克派,无视革命浪潮兴起的事实,照搬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陷入低潮时的应对策略。列宁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如何分析俄国国情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势。对此,列宁分析了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篇章。他将1848年之后的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第二个时期是从巴黎公社的成立到1905年俄国革命的爆发;第三个时期是从俄国革命开始的新时期。另外,列宁还分析了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某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随着1912年以后工人运动的爆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列宁深知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又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结论照抄照搬地用于俄国革命,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具体的,不是教条式的,他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具体地分析俄国国情、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灵活地制定适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策略,使科学社会主义本土化。

(一)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社会代名词,而是值得人们去研究的思想体系

自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各种考验。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原理。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它应用到俄国革命的一切经济和政治问题上去。但必须善于应用它。只有具体分析各种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才能确定这个真理应用于某一问题上的确切意义”。[2]161不仅如此,对于社会主义这门科学,列宁认为,还需要人们去研究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2]314社会主义既然是科学,那就需要人们去研究它,只有研究透了,人们才可能接受它,才可能懂得其中的意义。理论的东西只有当人们理解它并接受它,才能转变成为现实。所以,如果我们“忽视从那时以来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旧的答案,那就是只忠于学说的字句,而不是忠于学说的基本精神,就是只背诵过去的结论”。[2]463可见,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研究适合于本土实际的具体道路和制度。

(二)不同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究竟应当如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列宁心目中显然是非常明确的。首先,他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分阶段进行的。在列宁看来,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最初的目标是集中于反专制制度,争取政治权利。无产阶级要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通过和平的改良道路来达成,只能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实现。列宁同时指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南,需要从本国现实出发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正确地得以应用。“一切民族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3]777英国不同于法国,法国不同于德国,德国不同于俄国,如此等等。[2]274-275列宁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它来增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4]285其次,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决不局限于只是在当前可能的和已有的斗争形式,他认为,随着当前社会局势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新的、为这个时期的活动家所不知道的斗争形式”。[3]689所以,列宁主张必须历史地考察适合俄国的斗争形式问题,脱离具体环境来谈论这个问题就是不懂辩证法。同样,社会革命也不可能在全世界某一天内突然爆发,不可能是一个统一的行动。因为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贫苦老百姓,不可能同时认识到需要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各个国家的革命形势和条件是不同的,无产阶级究竟有哪些同盟军?其政党的领导能力如何?斗争的任务如何?都取决于本国的实际。特别是对于俄国,列宁认为,俄国的地主经济包含有资本主义和农奴制的特点,而且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又此消彼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认为,“我们在自己的纲领中和自己的策略中,应当把反对资本主义的纯粹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反对农奴制的一般民主主义的(和一般农民的)斗争联结起来”。[2]660最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也是多样性的。对于俄国如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列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这个过渡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4]464具体的过渡形式是多样的。

(三)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根据马克思的推论,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导致社会阶级两极分化,必然会使工人阶级意识到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阶级压迫。一旦世界上某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那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便会闻风而动、积极响应,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走向社会主义。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革命的形势和条件:一是被压迫阶级的苦难超乎想象,使他们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使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具有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二是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且这个危机已经把落后的群众都卷入了政治斗争,削弱了政府的力量,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3]461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体分析了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状况,认为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说:“社会变革不可能是所有国家的无产者的统一行动,理由很简单: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居民,直到今天甚至还没有达到或者刚刚达到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3]765对于革命形势的分析,列宁认为,我们应当从现实出发,而不应当从可能出发。他看到了当时整个世界革命运动的现实状况,认为一方面有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另一方面又有不发达的落后的民族所掀起的民主的革命的运动,还包括民族解放运动。[3]766列宁通过全面、高瞻远瞩的分析,认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革命的主体是谁、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也已明确。列宁指出,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迟缓,发达程度远未达到欧洲的水平,所以,在俄国举行无产阶级革命时,要使工人和农民结成联盟,壮大革命队伍,并争取其他民族无产阶级的支持。列宁说:“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有哪些同盟者?它有两个同盟者:第一个同盟者就是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以千百万计的、广大的半无产者以及一部分小农群众。……俄国无产阶级的第二个同盟者就是一切交战国和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5]11-12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5]14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工人、雇农、士兵代表苏维埃的专政”。[5]25

(四)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分阶段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亟待探索的严峻问题。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分为两个阶段,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和更高的社会主义阶段。“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过一个长久的阵痛。”[5]416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首先,在这个过渡时期,政策的制定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政策的制定也不一样。其次,在这个时期,还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因为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者的先生们用托盘奉献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无情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摧毁旧社会,争取最后的全面胜利。最后,在这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国家还应当坚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使银行国有化;把各个辛迪加即资本家最大的垄断组织收归国有;强迫工业家、商人以及所有企业主辛迪加化;强迫居民加入消费合作社,或者说鼓励加入并且对此实行监督。[5]238

在列宁那里,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且必须根据具体的国情,随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苏维埃政权确立以后,14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苏联苏维埃红色政权进行疯狂的武装干涉,表现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恐惧与仇视。针对这种干涉,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击退外国武装干涉之后,列宁则推出了“新经济政策”来活跃生产、发展经济,稳固苏维埃政权。列宁晚年还提出了用合作社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提升干部管理经济的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行国家机构的改革等思想。所有这一切,都无不体现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土化的灵活做法。

三、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列宁第一个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使马克思主义从思想理论状态走向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列宁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解得很透彻,而且始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从而形成适合于俄国实际的政策和制度。

综观列宁社会主义本土化思想,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俄国社会主义本土化的前提和基础

列宁的思想遗产包括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社会主义本土化。在列宁的思想中,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就显然不会有社会主义的本土化。列宁正确地运用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充分认识到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带领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列宁说:“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3]281列宁无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还是在苏维埃国家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灵活地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他深刻领会且历史地考察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并向群众的实践学习,不限于书斋里那种教条式的理论原则。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703他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视作一种方法论,坚决地与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划清界限。他说:“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高贵的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所以,他们在评判自己对社会关系的估计时,完全不是以抽象公式之类的胡说为标准,而是以这种估计是否正确和是否同现实相符合为标准的。”[2]60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把社会当作活的发展着的有机体来看待,而不是遵循现成的抽象哲学公式。列宁指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的经济和政治相结合,只有具体地分析各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根据具体的民族特点做出相应的变动,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恩格斯在1890年8月27日给保尔·拉法格的信中谈到,马克思本人对于教条主义也是深恶痛绝的,他在批评一些教条主义者把其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时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讥笑那些照搬照抄他理论的做法,并转引海湼的话讽刺教条主义者对他的学说的错误理解,指出,“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6]这就表明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抑或社会主义的本土化,都必须首先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今天,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旗帜:首先,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使我们坚定地与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面中国现实,而不是作为抽象的理论束之高阁。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也非简单的两种文化之融合,而是要像列宁那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回顾列宁的思想遗产,列宁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阐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面对俄国复杂现实时,无不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对方式。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面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更是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认识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面对的是,苏联解体之后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低潮、国外资本主义强权施压之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贡献。因此,面向现实,不断地提升认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离开社会主义的本土化发展去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是没有意义的。

(二)社会主义适合每个国家

无论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发展如何,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抑或现代殖民地解放运动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人与农民运动,都可以通行社会主义道路。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正是这一结论的重要例证,它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受压迫剥削的贫民百姓树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典范。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应当与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列宁就是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种结合是成功的。同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能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无非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越一步。一旦帝国主义内部发生战争,则往往是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的时机,“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5]266列宁指出,当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那些不发达的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也不会等待,不会中断生活,它们会利用各先进国家革命的时机来进行革命斗争。所以,“社会革命的发生只能是指一个时代,其间既有各先进国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又有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所掀起的一系列民主的、革命的运动,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运动”。[3]767

从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走向福利国家,在处理公共产品问题上,政府也在不断增加普通百姓的社会福利,虽然公共的成分在扩大,但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仍在继续加大。不难想见,社会主义的因素正在不断地增加,人类正向着美好生活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列宁所认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其走法是各不相同的。

(三)从本国实际出发,随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分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列宁一再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153一方面,只有以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头脑的政党,才能真正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才能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另一方面,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成为真正的物质力量。如果人民群众不理解革命的重要意义,那么就无法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所以,列宁非常强调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纵观列宁的这一思想,主要应当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不能按部就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条条框框,而应当充分灵活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形式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上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4]776二是,要加强对本国实际的调查分析,提出适合于本国实际的政策和策略,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方针政策。三是,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分阶段实施。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充分把握每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出适合各个阶段的政策和制度。

(四)在不断研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己的理论逻辑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并在之后的思想中逐步地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要设计出其身后几百年才能实现的社会主义宏大理想蓝图,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合理的实践方案,是保证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关键。列宁多次说过,要有革命的行动,就要先有革命的理论。我们只有根据现实的情况研究社会主义各个不同时期的实现方式,对每个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充分具体的论证和设计,从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才能避免走弯路。我们不能完全遵循自发性、怂恿盲目性,也不能照搬照抄某一模式进行政治经济的决策。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这种态度,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本质要求。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七颗钻石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