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科研训练促进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3-01-11张秀军程益群卜娟娟吕雄文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导师计划

周 润,沈 慧,张秀军,程益群,卜娟娟,吕雄文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2018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1]。现在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对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逐渐摸索出在本科阶段开展学生的科研训练工作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高效人才培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

一、科研训练实施的背景

196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率先实施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为促进美国本科生科研开创了先河,其经验被世界众多高校借鉴[3]。随后,美国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研究型大学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活动。

在国内,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结合美国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和学校已有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该计划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1998年浙江大学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随后,包括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直接面向大学生实施的创新训练计划。于是,大学本科阶段开展科研训练计划已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卓越医师人才的重要举措[5]。

二、我校实施科研训练的实践

(一)“以项目为驱动”,实施“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计划”。

我校自2002年开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自2015年根据国家要求改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校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针对在校生开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设立专项经费10万元。到目前为止共立项一千余项。

我校实施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年由卫生管理学院、人文医学学院等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的基础课程阶段导师,着重于“导学”,即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三学年基础阶段导师由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具有教授、副教授和获硕士学位的讲师资格的教师担任,着重于“导研”,即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问卷调查、数据处理、论文书写等初步的科研能力;第四学年由公共卫生学院具有教授、副教授和获硕士学位的讲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在“导研”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活动。每位导师一般指导五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各阶段导师根据年级特点及学科实际,建立培养方案并开展科研讲座。

第3~8学期,学生在基础阶段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拟课题可申请立项。主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制定项目可行性计划、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和论文等方面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熟悉项目研究的基本过程。项目实施阶段,研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务。项目研究经费由指导教师代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经费。

(二)“以兴趣为导向”,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目前已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体系。截止2018年共立项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43项,创业训练项目30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602项,创业训练项目47项。

训练计划在项目申请阶段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放申报,原则上以二、三、四年级学生为主。由申请者根据自己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自行联系指导教师,组建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选题、设计、实施等工作。课题指导教师原则上由教授、副教授和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讲师担任。课题的申请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形式联合申报,每个团队成员不超过五人。

三、实施科研训练的效果

针对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做了调查,共回收了353份有效问卷,通过科研训练计划实施,100%的对象认为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具体科研能力提升从高到低依次为文献检索能力(84.99%)、数据整理分析能力(80.17%)、课题设计能力(67.42%)、现场调查能力(52.41%)、学术论文写作能力(52.12%)、科研实验能力(48.16%),70%以上的对象认为得到提升的能力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78.75%的学生认为能促进专业学习兴趣。

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带领大批大学生走进科学研究,锻炼了科研思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累计完成文献综述或论文500余篇,并以科研训练计划的研究成果参加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多个奖项。

四、思考与探索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搭建了培养医学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崭新平台,在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与创新能力,熟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6];为进入临床阶段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需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运作机制[7]。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努力:(1)优化早期科研训练模式,采取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有科研训练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有科研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项目,完成科研训练。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为驱动,兴趣为导向”的科研训练管理模式,以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训练的效率。(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对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个人、团体和指导教师以及组织单位分别给予奖励。将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工作作为教师晋升、工作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认定带教工作量。对学生有以下激励机制:①认定选修课学分;②在直博、赴外留学等选拨中作为优先条件;③将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收录进科研训练成果汇编。(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①倡导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②加强导师管理及发挥导师作用;③成立专家督导组,对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④建立专门网站,利用公众的力量对项目进行监督[8]。(4)丰富科研训练的形式,比如举办如何查阅参考文献到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和文献综述的讲座、邀请教学科研丰富的教师对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举办关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征文比赛;开展科研方法交流活动和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以及科研创新事例展、组织学生的学术讲座、文献阅读报告会和成果展示会等,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导师计划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更 正1
更 正2
V eraW an g
暑假计划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试论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