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2023-01-11叶方惠
叶方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在媒体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网络内容建设,以实现内容传播效果提升。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新型出版模式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实现学术期刊办刊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理想的效果应是实现互联网与期刊的有机整合,而非呈现简单的“相加”或“附加”效果。[1]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新媒体传播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实践特点,其中,又以微信平台在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也最为迅速。[2-4]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力度仍然有待加强。本文就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与同道交流。
1.微信平台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1 期刊编辑对新媒体融合建设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目前,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工作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总体上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相对欠缺,与此同时,全力做好纸刊的出版工作对于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发展及运营来说仍旧是重中之重。对于不少学术期刊而言,期刊编辑拥有对口专业教育背景比例较低,专职编辑人员数量也相对偏少,稿件常规审理工作流程的流转需要相对较多的时间,期刊编辑的工作重心基本停留在稿件内容的编修环节,加之需强化期刊出版质量管理,因此受工作时间、精力的限制及传统出版观念的制约,[3,5]期刊编辑的工作具有深厚的“传统意味”,缺乏新媒体技术专业性。[6]由此,多种因素使得学术期刊编辑未能予以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工作充分的关注度,总体上尚未得以形成进一步提升编辑综合能力的意识,同时,学术期刊编辑对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敏锐度也有待提升,主动关注、了解同类期刊新媒体平台建设现状的积极性也有待加强。
1.2 新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技能的提升与应用存在挑战
新媒体融合技术的出现,使得学术期刊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建设对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编辑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若期刊编辑的工作仍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纸刊出版的埋头苦干,期刊编辑技能的提升仍然仅围绕着期刊出版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那么期刊编辑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中要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就存在着较大的难度。[7]此外,新媒体融合发展并非简单实现“期刊上网”,[1]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寻找符合刊物自身特点的建设渠道,找准立足点与突破口,才能更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兼顾传统出版工作内容、出版质量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如何做好编辑部内各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协调、转变期刊编辑工作的思想、培养期刊编辑对新媒体技术的兴趣并提升新媒体融合编辑技能是需要继续关注与探究的问题。新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时效性、互动性,期刊编辑在开展新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时,如何根据刊物自身的特点(比如结合刊物纸刊品牌栏目)构建微信平台建设的框架,突出平台亮点,提升平台辐射效果,通过已建立的微信平台实现出版内容传播的升级,而不局限于出版内容传播在时间线上的衔接化,实现同步化甚至是超前化,这均是期刊编辑人员配置、工作岗位设置及编辑部内部工作内容协调时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1.3 微信平台建设受纸刊内容限制现象凸显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栏目建设总体框架而言,部分微信平台的栏目在传统纸刊上也有相应的呈现,且当中不乏属于纸刊长期固定版块的内容。而在不同期刊的个性化栏目的建设框架中,虽涵盖内容立体化建设栏目(比如音频、视频呈现)、特色栏目(刊物独创/独有的学术栏目),但纵观其中具体内容,部分属于纸刊内容的“单纯上网”,内容单向流动性明显,[1]并未实现出版内容传播的有效延伸、拓展,未得以有效跳出期刊办刊的固定思维模式,[8]此外,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甚少,[5]在这个角度分析,微信平台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纸刊的附属品。[9]相应地,通过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平台渠道,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不断深化提升,或可成为打造期刊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破学术期刊传统出版思维的禁锢,做好做强微信平台的建设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思想上的重视及编辑技能的提升,也需要在制定微信平台建设规划时力求创新、拓宽视角,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落实微信平台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仍然受期刊编辑工作时间及精力的制约。
2.微信平台建设的建议
2.1 增强微信平台建设意识,加强出版信息管理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以编辑部的重视及期刊编辑的主动建设力为基础,在编辑内部业务学习任务中,配发学习国家有关文件的任务,落实学习汇报制度,提升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的思想重视程度,并强化关注、了解同类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建设工作现状。通过文件学习并与同类期刊开展工作现状对比,客观分析自身刊物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工作的现状,了解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由编辑部成员共同讨论应对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后续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升。待期刊编辑的新媒体融合发展意识得以较大幅度的提升后,可在期刊编辑工作计划任务中将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工作当中并制定工作细则。
从整体上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应高度重视微信平台的总体规划。在内容输出方面,需要考虑全局布设,目前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不局限于微信平台,还有微博、抖音、官网等,因此,做好微信平台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定位,将有利于学术期刊编制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在细节方面,一方面,需要借助微信平台实现期刊出版信息、出版内容的优化管理,杜绝假冒期刊出版信息、出版内容的肆意发布,防止相关信息与内容的非法传播。[6]目前,学术期刊的假冒网站、链接、投稿咨询等信息大量存在,易混淆广大读者、作者,这给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广大读者、作者的权益均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微信通信功能得到广大民众青睐的现今,不乏非法人员冒充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向广大读者、作者实施诈骗,这需引起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而借助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做好声明工作,在其中开辟栏目将刊物版权信息、联系方式特别是将正规投稿渠道予以“官方发布”,对遏制前述假冒、虚假信息肆意传播及避免混淆读者/作者视听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把握输出内容的正确性,期刊编辑需要把好出版关,包括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等,严格做好微信平台所发布内容的审核工作,不应一味注重或偏重传统纸刊的出版质量管理,而应实现同一刊物的不同传播渠道的出版(输出)内容质量同一化,特别是部分在微信平台发布的内容属于纯网络发布、不比纸刊内容经过多重审理的前提下,要重视树立期刊品牌形象,避免经网络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10]新媒体平台是“双刃剑”,借助其传播效能能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良性助力,但学术期刊编辑也需意识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广泛性,出版(输出)内容的差错,即便是细小的差错,也可能会造成放大效应。[11]
2.2 加强新媒体编辑技能培养,协调人员把控质量
若要提升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的编辑技能,则需要学术期刊编辑跳出传统工作思维,培养新媒体技术意识,重新审视现阶段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多重性质,既要具备编辑出版知识,又需要注意提升新媒体应用能力。[2]在期刊编辑人员配置方面,要重视吸纳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加入(专职或兼职),在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参照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综合技能的同时,若能拥有较强专业性技能的新媒体编辑力量直接注入,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将有良好的现实意义。[5]
现今,在诸多学术期刊的办刊实际中,做好纸刊的出版依旧是工作内容的首要任务,完成这项工作已占用了期刊编辑相当大量的工作时间与精力,若要兼顾微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固然存在一定限制。在此种情况下,将编辑人员按照轮换设岗或为具体栏目指定负责人的方式进行微信平台管理运营,不乏是一种可以良好调动期刊编辑工作积极的方式,此举将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队伍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也可采用由指定编辑人员负责微信平台的整体管理运营的方式,此举将有助于实现内容输出质量把控的同一化,或将两者整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微信平台运营管理实践后,由编辑部集体分析讨论并筛选、推荐出适合承担微信平台管理运营工作的编辑人员,实现自身刊物新媒体融合发展综合质量提升,达到微信平台内容输出的规律化、效率化、衔接化。[9,11-12]与此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期刊出版内容的专业对口人士吸纳到新媒体技术融合建设工作当中,邀请专业对口人士为工作建言献策,从专业对口人士的视角反观期刊编辑新媒体技术工作所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期刊编辑再结合自身刊物的总体工作规划,调整工作细则,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专业对口人士加入到微信平台建设的实际编辑工作中,了解期刊出版内容的受众对于微信平台建设的建议与期待,以信息需求角度深化提升信息供给的实际传播效用。
2.3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优势,突破传统办刊思维模式
对于部分学术期刊而言,新媒体平台中的微信平台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仍处于不断完善与提升的阶段。
从互联网传播特点分析,在推广学术期刊微信平台时,若能实现微信平台的名称与刊物名称的高度匹配,则易于广大读者、作者辨识与传播,也符合网络搜索的便捷性要求,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是,网络管理对于部分敏感词汇有强制屏蔽限制,这给微信平台名称的命名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若要实现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在期刊出版内容的专业对口技术领域尽可能的大范围的辐射,可考虑借助微信平台自身滚动式传播、通过学术会议赠送宣传册、学术会议交流上予以特别推介、在专业技术人员通讯群里发布等方式,着力打开微信平台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传播局面,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公众知晓度,同时也需要借助期刊官网、纸刊平台同步推介,以更好实现运营微信平台的现实效用。
在栏目建设方面,为了解同类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的微信平台建设概况,可特别邀约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刊物编辑予以指导,学习先进,相互探讨,共同发展。同时,借助网络的灵活性,结合期刊出版内容所需,实现出版内容的立体化,从视频、音频角度着手,[13]将内容形象化、丰富化,让刊物内容“走出”刊物,但不应将其简化定义为纸刊内容传播的额外渠道,且实现纸刊内容的延伸阅读是为其要义,这与前述提及的吸纳期刊出版内容专业对口人士参与到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工作中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要注重微信平台栏目建设的设计,就主栏目的个数来说,从我国传统美学角度出发,主栏目个数在3个为宜,子栏目的设置则需要根据刊物的内部发展规划进行个数设置,但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主栏目还是子栏目,均需要找准刊物定位、注重突出刊物特色,[1]这样方能更好吸引目标受众,也可以额外增加普众类的信息推送(比如科普类信息),以活跃微信平台。此外,需要注意栏目名称的设置问题,栏目名称应简洁、直接,这样更易引发读者关注兴趣。此外,如果是对纸刊内容进行传播,则应对纸刊内容进行重构、摘要,[14]明确期刊出版内容受众的工作特点,规划内容输出的形式及推送时间点,也不失为提升微信平台碎片化阅读效果的方式,也将有益于提升微信平台的关注度、传播力度。在微信平台服务方面,借助微信平台的便捷性与灵活性,增强互动意识,增加用户黏性,[5]这是实现微信平台建设良性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需要逐步落实的问题。
结 语
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是现今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立足期刊实际,突出期刊特色,借助微信平台逐步实现更丰富的新媒体融合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对期刊发展要求有清晰明朗的认识,增强提升综合编辑技能的意识,做好出版工作的相互协调,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收集并整合新媒体平台建设工作建议,借助多方力量共同筹划、调整微信平台建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规划,以在做到把好出版管理质量关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办刊工作成效的又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