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传播
——以《南下宜昌》专著的编纂出版为例
2023-01-11尚志鹏
尚志鹏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湖北宜昌市抢救性地挖掘宜昌本土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整理编纂了一部近30万字的《南下宜昌》专著,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
濒临浩浩长江,位于三峡之西陵峡畔的宜昌,如今,正致力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享受今日的美好,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这座城市的解放和建设,而献出青春和一生的英雄前辈——当初南下宜昌的一批老干部!宜昌的历史,应该为他们记录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抢救挖掘珍贵的红色宝藏
南下!南下!——那是共和国一段非凡的红色岁月、光荣历史!
宜昌,作为联结长江一线与西南一片的战略枢纽,是干部南下的重要地区。从1947年至1949年,先后有多批次、上千名南下干部,被派往宜昌地区,成为组织领导宜昌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在《南下宜昌》中,收录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尽管影像已经十分模糊,却能够在一瞬间拂去时光的尘埃,将历史的帷幕掀起一角,把读者的思绪带向70多年前,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1949年7月16日,我军胜利解放宜昌,一批刚刚从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年轻南下干部,穿着朴素的军装,走在宜昌的街头,意气风发,英姿飒爽!
“干部南下”,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们党为赢得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建设新中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新中国成立前夕,为配合部队南下作战及政权建设,党中央从北方解放区成建制抽调干部南下工作,为夺取全国胜利和经济重建提供重要保障。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长期以来,在宜昌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南下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汗水和智慧,甚至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宜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南下干部,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共宜昌历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然而,斗转星移,岁月不居。70多年之后的今天,许多南下干部已经逝去,默默无闻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健在的,也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白发苍苍。当年南下时是风吹黑发,如今回首已雪满白头!那些革命先辈,正在被人们渐渐淡忘。那段红色历史,正在渐渐模糊。抢救性挖掘宜昌本土珍贵的红色资源,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南下干部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仍然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教育意义。
为此,编纂一部《南下宜昌》专著,“为宜昌的南下干部著书立传”的选题,由此确定。相关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定格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然而,搜集资料,殊为不易!
当事人难找,档案不全,线索不易寻找,是《南下宜昌》编纂初期遇到的最大问题。为此,《南下宜昌》编委会通过省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以及省市组织部、市委老干局等途径,查阅一切可以查阅的资料,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线索,并四处寻访健在的宜昌南下干部、寻访南下干部子女和亲友,全方位抢救、挖掘宜昌本土红色资源。
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是,在艰难的寻访和搜集过程中,该书编委会成员们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禁不住热泪盈眶!后来编入《南下宜昌》一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张照片,其背后都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个南下干部及其子女的记忆,都是一座“红色宝藏”!
我们从编入此书的如下两个故事中,便可见一斑。
——南下干部郭玉才,1921年出生于北京,22岁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从北京昌宛县随干部大队南下到宜昌。南下途中,太行山上没有水喝,就喝口牛粪水解渴;大别山里没有吃的,大家挖野菜充饥。部队路过桐柏地区一个叫小沙河的村庄时,日夜兼程的同志们口渴极了,遇见一条小溪时,喜出望外,正要开怀畅饮,却发现沟里漂着死鱼,引起警惕!后来调查发现,这里的小溪沟、池塘甚至农家池塘,都被国民党特务事先下了毒!后来,他们又躲过敌人的机枪扫射,准时赶到集合地点,接受工作安排。在宜昌宣告解放时,如期进城开始了紧张繁忙的公安工作。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清匪反霸的战斗又拉开了序幕。他们先后歼灭了敌特分子,粉碎了国民党老牌特务的暴乱预谋,打掉反动会道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宜昌,社会治安迅速好转,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郭玉才后来成为宜昌地区公安处副处长,1999年6月辞世。
——南下干部徐汝潭,1927年出生于山东文登,16岁参加革命工作。1947 年5 月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1948年春,母亲含泪支持21岁的他随军南下。南下途中,一双布鞋跑得帮子脱了线,十个脚指头露在外面,他用绳子将鞋子连同脚板捆住,继续行军。他就是穿着这唯一的“一双破布鞋”,一直跑到襄西专署报到上任;途中为了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轻装上阵,他忍痛将一条缴获的美国军毯剪去了一半,只携带着半条军毯行军。后来,这“半条绿军毯”伴随了他70多年,至今仍珍藏在家里当“传家宝”!南下之后,他被分配在襄西分区专署财政科工作。1949年三四月份,他和同志们一起,带着短枪到当时还是解放区的荆门、钟祥一带,通过清匪反霸、发动群众,筹集粮草,迎接大军南下,每天常常要到晚上十一点钟以后才能找到可靠的驻地,一遇到狗叫和枪声,就要随时转移。当年5月,他们筹集到100万斤大米……那时,徐汝潭的身体很弱,每隔一天就打一次“摆子”,但他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被一种迎接解放全中国伟大胜利的激情所深深激励着!……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他扎根第二故乡宜昌,当过行政股长、记者、地委党校副校长、地委副秘书长、行署科委主任等,并担任了草创时期的宜昌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有人誉其为新中国“宜昌高等教育第一人”。他的足迹遍布宜昌地区的山山水水,为宜昌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得知编纂《南下宜昌》专著的消息,已经94岁的徐汝潭先生非常支持,竭尽全力帮助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帮助核对、校正文字和照片。
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理应彪炳史册,广泛传播,永续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南下宜昌》用文字记录下了大量生动、真实的故事,收录了大量难得的历史照片,定格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定格了一批南下宜昌干部的生命历程!
这是一部厚重的本土红色文化专著。
传承南下干部的红色基因
《南下宜昌》一书的正式出版,产生了令人感动的反响。
92岁的南下干部宋素英,在收到《南下宜昌》后,非常激动!她说:“翻开这本书,我仿佛就回到了70多年前的战斗岁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宜昌能够出版这样一本书,填补了地方党史的一个空白。我要感谢本书的全体编辑人员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这是一本地方党史书籍,更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很有价值!我的眼睛不太好,回家以后,我要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字地把全书读完!”
这本书的问世,让宋素英老人感到“很亲切,很激动,很感恩”。她说:“我来宜昌有72年了,宜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感谢宜昌人民养育了我们,也非常感谢党培养教育了我们!南下精神,是我一生都在坚持的,我也会让我的子孙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南下干部子女刘士臣,如今自己也已经退休,读到《南下宜昌》,心情特别激动!他说:“作为一个南下干部的子女,我对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要衷心感谢本书编辑部给予了我机会,参与编写回忆我父亲的文章。当我看到书中南下干部的照片和简介,特别是那些熟悉的名字时,真是百感交集!不止一次地,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我是在他们的身影中和影响下长大的,在我的生命里,传承有他们的血脉和基因!”
宜昌市委书记王立称赞该书“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提供了新鲜素材”。现年92岁的南下干部、宜昌市委原书记张忠民说:“这是宜昌地方党史上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宜昌本土又一部生动的红色历史教科书!”
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传播,尽管辛苦,却意义非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