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阈下的高中语文读写教学

2023-01-11张菡亭

中学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媒介高中语文交流

■张菡亭

新课标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它能拓宽学生的视界,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它能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最终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

一、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在语文活动中,“媒介”相当于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它是承载多种信息的载体或平台,可以是平面的静态媒介,也可以是立体的动态媒介。“跨”属于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多种手段,积极获得大量既有素材。“阅读”考验的是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在大量材料中学会甄选有效信息。而“交流”的要求更高,它是语文表达的需要,其关乎学生的思考力,看学生能否理性思辨地分析阐述信息。

二、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必要性

1.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现状

高中读写教学材料局限在纸质文本。高一高二多为教科书、教师推荐的经典文本,高三会引入各地模拟卷或是上一年的高考真题。这些纸质材料最大的局限在于内容与信息大多是别人用过的旧闻。我们要善于读,在阅读中总结归纳前人的思想。但我们忽略了一点:在认同综合别人观点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缺少了个体的思考与表达。另外,在写作方面,我们经常会涉及文章的现实意义,当下社会在关注什么?当下需要怎样的时代精神?在解决当下棘手问题时,我们需要怎样的思维?这些内容都需要多而新的信息来支撑,光靠经典的纸质材料远远不够。

观照如今高中的读写教学,对诵读是忽视的。学生读书多以集体形式为主,大声代替了有感情。诵读基本没有个性,很容易走入全程高亢激昂的误区。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朗读没有自信,课上但凡请同学出来单独朗诵,老师见到的总是那几张面孔,多数同学习惯以听众的身份参与到诵读活动中。而高中写作教学经常会瞻前顾后,努力适应改革的同时会有很多顾虑。譬如,任务驱动型作文涉及到的应用文形式很多,在作文训练时,教师总害怕自己有所疏漏,学生没有练到所有形式。教师又会苦恼于那些善于写记叙文的孩子,在如今的高考写作中会处于劣势,他们的写作风格并不适用于应用文……

2.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必要性

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有效丰富读写材料。国内外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发声、学者名人在自媒体上的观点态度、影视作品的推广流行等等,这些都能成为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素材。学生可以在多种声音下获得新的视角;也可针对这些素材进行再解读,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诵读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媒介交流充分大胆地表现自己,使朗读更为个性化,更有趣味性与推广度。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写作教学方面,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就热点事件随机布置微写作,尽量多见识多感受生活中常用应用文体,多练一定有收获,不必在意文体涉及全面与否。对于喜欢又擅长写记叙文的学生,要充分认可他们的特长,毕竟作文不只是为高考服务的,鼓励他们平时写些小小说,并借助媒介将其推广。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阅读材料的筛选应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经常受到时间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制约。教师选择应用好跨媒介阅读材料,可以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时间,可以用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文本。譬如有关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如何行之有效地完成呢?教师可以选择影视作品或像《一本好书》这样高质量的综艺作为先导,让学生初步熟悉情节,再针对某些细节,回归文本体悟感受。又如培养学生阅读较难理解的社科类著作,利用跨媒介材料创设激趣情境很有必要。初遇《乡土中国》,学生普遍表示无法沉下心去读,对某些专业词汇似懂非懂,毫无兴趣。于是教师找来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梁先生用两期节目,主要解读了“差序格局”和“礼治”。因为解读结合了当代农村的现状,学生会被自然地带入情境,随之想去看看这本经典著作是怎样解析“乡土中国”的。虽然这些跨媒介材料可能存在解读片面、内涵不深的问题,但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上,确实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教师在筛选应用跨媒介阅读材料时,必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首要目的,寻找选择更为形象更为短时的跨媒介教学材料,完成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激趣作用。切不能过度应用或解读跨媒介材料,甚至将它取代原作来实施教学。

2.朗读形式的跨介升华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害羞腼腆,在网络世界中却果敢热情。判若两人的性格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大有关系。身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作为社会人,因为学业的关系,他们的社交变得越来越窄。他们从小习惯于独处,所有体验和感受都愿意在相对私密的空间中进行。由此可见,跨媒介交流更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建构,更有利于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诵读活动开展得更广泛,我以一篇诗词为蓝本,让学生自己编写诵读脚本,在此基础上自选背景音乐进行朗诵。整个过程请学生自行录制声音文件或小视频,发到班级QQ 群共享。在之后的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针对诵读文件进行有意义的互评互赏,最后选出五位同学推荐到校广播站和公众号。一次班级网络平台的互动,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诵读自信,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将互动平台扩大,鼓励学生在网上(直播间)开设朗诵沙龙,与名家或同学同诵一首诗,可采取合作模式,亦可采取竞争模式,还可模仿《朗读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将朗诵定为“跨媒介交流”的形式,缩小了学生朗诵的空间,使他们充分尽情地释放自我;又扩大了学生展示的空间,使他们看到自己从未发觉的潜能。“跨媒介交流“为高中语文诵读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3.写作任务的多样有趣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越多,越需要师生进行有效筛选整合,需要师生用理性的眼光判断信息的真伪与价值。

(1)电视新闻类、综艺类节目的启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学生辩论赛是可以借鉴的媒介材料。但让学生一看到底,其实收获不大。怎样最大化地利用辩论赛材料呢?可以试着让学生先看前三辩,学会听取多种声音。再让学生选择一方,以这方四辨身份作总结成词。最后播放四辩选手的总结成词,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思维的优势或漏洞,既锻炼了整合信息的能力,又在写与改中提升了思维。

如今,学生会涉及到发言稿、倡议书之类的应用文写作,这些文章要求学生能针对某个话题,具有煽动性地发表自己观点。仔细想想,拥有这种能力的杰出群体,非主持人莫属。所以在平时的读写训练中,不妨引入主持人大赛的素材,先让学生模拟主持人或记者,在规定时间内,就大赛话题写一篇文章。这能培养学生迅速组织语言,简明得体又逻辑清晰地表述事件与观点的能力。

最后,必须谈一谈《新闻周刊》,这个节目白岩松坚持做了很久,以前笔者总是利用班会课播放,以达成自己的德育目标。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推进,“立德树人”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坐标。《新闻周刊》自然成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有效材料,学生可借此了解最新时事,也可学习白岩松,做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

(2)报纸杂志类的指引

曾经大家提到作文素材,最先想到的是“一人一事”。但如今不管是你仰慕的大家还是你关心的一件奇事,都无法指向真实生活情境,无法发挥语文的实用价值。这时,我们发现最具时效性的报纸杂志,可以成为我们收集素材的新途径。譬如,我们可以就《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这类报纸做时评收集。多阅读时评文章,会让我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带着批判眼光审视世界。我们也可看《南方周末》《三联周刊》上聚焦的社会热点,关注并记录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学会从不熟悉的视角探究人性。

当代,纸质刊物的订阅渠道越来越少,报纸杂志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习惯于阅读电子媒介。假如我们能利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唤醒学生购买阅读纸质材料的热情,教会他们耐心阅读长文,这又是“跨媒介阅读与写作”的另一层意义了。

(3)电影、绘画音乐作品的熏染

学生要把阅读能力上升到鉴赏能力,这需要大量跨媒介材料的支撑。利用绘画或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会、欣赏美,将美的感知迁移到文学作品上,这是高中语文读写教学可以尝试的途径。当然,只会感知美,无法表达美,这也是极其悲哀的。我们不妨让学生了解一些浅显的美学知识,让他们听一些美学讲座,涉猎领域也可广一些,也许这不经意的行为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电影也是一门美的艺术。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有吸引人的情节,更有涉及各个层面的技术支持。写好一篇作文,也不只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我们还可借鉴某部电影的拍摄技巧,将它迁移成写作技巧,对作文进行谋篇布局。另外,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主题的不同电影,或翻拍文学作品的电影。我们可以将电影与电影进行比较鉴赏,也可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放在一起赏阅。这时比较的目的不在于分个高下好坏,只在于提高学生的评析能力。

不管是绘画、音乐还是电影,只要是有关美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抓手,这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最后提高的也不只是学生的读写能力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获取、呈现与表达信息。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交流分享中提高辨析评判能力。这些能力既是高中语文读写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媒介高中语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