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2023-01-11应涌浙江绿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公园

文/应涌 浙江绿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引言:

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自发展以来就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地域文化可谓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又可作为地域文化展现的载体。可见,要想有效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景观设计人员还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探究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充分结合文化特征进行景观设计,实现文化与自然的有效互动,创造独特的地域性景观设计风格,通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达到弘扬地域文化的效果,让城市公园成为区域的特色性标志,让这样的设计传统成为地域内居民的生理寄托,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探究

1.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需要严格遵循三大原则,即协调发展原则、文化融合原则以及人性化设计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主要基于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区域环境特征的考虑,受不同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每个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都存在不同的客观限制条件,而这样的限制很难通过变更与改造来打破。是以在城市公园景观与区域文化融合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提前对区域内的地势地形、水文特点以及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其植被分布以及人文文化等区域特征,制定出针对性的城市公园设计以及建设施工方案,避免出现严重设计问题阻碍城市公园景观的建设施工。

文化融合原则是指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可以说,文化永远是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缺乏文化融入的城市公园更像是模板化的复制品,缺乏文化生机与活力,也让人们失去观赏与进行活动的欲望。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是丰富城市公园文化生机的有效方式,以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是促进公园建设效果、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绝佳方式。

人性化设计原则来源于我国一向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目的是服务于观赏者,观赏者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认可程度是决定公园设计合理性的最重要标准。而人性化的公园景观设计就是以此为依据,从地域文化融合与科学技术应用等多种层面进行理念升级与技术创新,以求为人们带来更高程度的观赏感受,让公园景观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体现完美的艺术效果。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手法

在城市公园景观与地域文化融合设计的不断探究过程中,设计人员也总结出许多有效的表达方式,如直接表现法、模拟表现法与隐喻表现法以及抽象表现法等,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顾名思义,直接表达法是不经过任何修饰或艺术加工,直接将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符号与景观特点展现在游客面前的表现形式,这样能给游客以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其迅速识别出地域文化特点。像传统公园中的亭台设计、建筑设施以及城市公园中的景墙、雕塑等景观,都是直观表达的景观设计。这样文化元素与景观元素直接融合表达的方式,无需游客思考即可体会到城市公园景观所蕴含的深刻区域文化,丰富城市公园文化内涵。

模拟表达法也被成为借鉴表达法,但这一方法并不是指完全的套用与抄袭,而是应分析并适当借鉴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一些要素,在传承与发展的前提下,赋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独特的地域文化。针对与传统型文化,我国一直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设计人员更应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更具传承意义的设计要素,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与发扬,充分集合传统公园与现代化公园设计优点进行城市公园景观区域文化融入设计,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隐喻表达法是指设计人员将视觉上能展现区域文化的景观融入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与公园的叙述主体相呼应,此外地方印记等也可作为隐喻的对象,充分利用其表述性,让景观“说”出蕴含的地域文化意义。借助隐喻表达法,地域文化能够以实体的形式参与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使得情感色彩与文化内涵在公园景观中实现完美融合,这样的表达手法在公园整体景观中均有所体现,如建筑、雕塑与植物水体设计,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产生联想。以此来调动游客情感方面的共鸣。

最后一种表达方式叫做抽象表达法,设计人员需对城市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提炼出其净化部分后再进行整合创新,更新其原有形式,让其以除文化内涵外的全新形式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展现,赋予景观设计更厚重的时代感。这样的设计方式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主体公园中就有所展现,设计人员可以此为借鉴,总结抽象表达经验[1]。

2、现阶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地域文化定位不准,设计要点合理性差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无论从景观表达还是设计理念方面都拥有较高的重复率,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设计人员对地域文化不够明晰,文化定位时不够准确。我国景观设计本身起步较晚,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相较之下,早早开启景观设计探索的发达国家在理论与研究方面积累的更多经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景观设计工作者也对外国景观设计方式进行了学习与探究,并结合我国地域特点,对设计方式进行了创新。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外国设计理念在我国景观设计领域的融入并不全面,而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逐渐忽略的区域特色性,转而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使得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脱节,园区与园区之间的景观差异性减小,千篇一律的景观让游客感到枯燥。

2.2 忽略实用建设效果,过于注重文化外形

自地域文化融合理念提出以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员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融合应以适度为标准,若将地域文化体现作为景观设计的唯一要义,使得城市公园失去原有应用效果,反而得不偿失。顾名思义,城市公园的最初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或外来游客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其功能效果并不能被文化意义所取代,但现阶段部分设计人员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展现投入了过多精力,在城市公园功能性设计方面精力不足,出现了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2]。为展示地域精神风貌,有的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园园区内设计华丽、巨型的雕塑,严重占用了游客自由活动的空间,也有设计人员为丰富视觉体验,将绿色景观与游乐设施占地进行裁剪,让城市公园在更华丽、更具文化内涵的同时,失去了实行性,同样让游客丧失了游玩兴趣。

2.3 景区设计协调性差,文化展现不明确

优质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往往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主体,但部分设计人员过度追求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破坏景观间的联系性,采用中式景观与西式景观混合设计的方式,以求达到主题丰富的效果。但实际上,这样主次不明、主题不明的设计会给人以中洋不分的杂乱之感,既不能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承,也破坏了区域文化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协调性。

2.4 设计突出“人本”范围,受众认可程度不足

“以人为本”一直是交互性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也应融入这一理念。但由于“城市形象”与“现代化”理念的影响,设计人员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时往往会忽略游客的参与性,即观赏景观设计丰富,交互景观设计不足,很难激发人们重复游玩的兴趣。

3、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3.1 地域文化在景观建筑中的表达

建筑可谓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体,也是人们在欣赏公园景观时首先看到的公园景观,蕴含丰富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能让观赏者迅速找到视觉重心,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景观建筑设计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绝佳载体,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题凸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域特色建筑一般按照其历史性与地方性进行划分,地方性建筑受区域内时间、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体系,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彩结构搭配方面,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像四合院、吊脚楼等,都是地域特色建筑的代表性例子。历史性建筑则更多被看作历史的标志,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让观赏者更多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是以在对城市公园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综合建筑的地方性与历史性双重角度考虑,并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筑设计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充分展现。

为提高城市公园景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可适当采用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法,对对新建建筑尺度进行设计与规划,尽可能将公园景观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充分应用到公园建筑的外立面,加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感,既能让传统文化韵味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高度融合,也能实现文化方面的传承与延续。不仅如此,设计人员还可在城市公园景观建筑实际中进行形式简化,应用现代化的材料与施工技术等,降低传统型建筑设计的难度,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果。以河北省的“黄粱梦”主题公园为例,其设计中就结合了“黄粱一梦”的传统故事,赋予城市公园景观建筑以文化韵味,进一步突出了地域文化[3]。

3.2 地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表达

景观小品通常是指城市公园内部整体面积较小,色彩搭配简单的景观类型,它能为公园整体起到点缀作用,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小品的设计种类十分广泛,就城市公园景观小品而言,更多指的是一种公共艺术品。如城市公园中的雕塑、壁画甚至于指示牌、垃圾箱、游戏设施等,都可作为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作为整体城市公园景观的点睛之处,景观小品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能力十分强悍,设计人员可根据主题性与实用性对城市公园景观小品进行设计与划分,加强地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表达。相较于实用性景观小品,主题性景观小品显然更容易融合地域文化设计,设计人员可从该地区的名人故事以及历史事件中获取灵感,通过景观小品将地域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既能充分展现城市公园景观的地域性特色,也能让地域文化带给观赏者更优质的游览体验。

3.3 地域文化在水景设计中的表达

就我国园林设计情况分析,水景设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城市公园水景设计更是对人类起源与发展相关文化的真实体现,再加上地域文化本身就包含着特殊的水文化,是以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要合理应用水体设计。水景设计并不是只有溪、河等形态,设计人员可从改变水形态变化角度入手,对城市公园水景进行创新性设计,应用更多变、更新颖的形式丰富地域水文化;也可借助景墙、雕塑等对公园水景进行辅助设计,通过水体景观将水文化的悠久历史传达给观赏者。如“小桥流水”等,都是地域文化在水景设计中的真实体现。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中也存在一些亲水平台或码头等与水体文化联系较为紧密的景观类型,设计人员可在确保其符合防洪与安全标准的情况下,让人们与水进行亲密接触,让其亲身体验区域水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赋予地域文化更高的活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公园景观水景设计不能单纯考虑地域文化的融入效果,还应对公园区域内的场地地形、建筑物形态以及生态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对观赏者游览方式进行意向分析。这时设计人员可搜集我国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关于水景形态设计的相关资料,观察不同水体面积、驳岸等对水域形态规划的影响,总结相关经验对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进行高效设计,赋予公园水体景观更高的地域文化内涵。我国浙江绍兴的兰亭,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就充分结合了书法家王羲之与其作品《兰亭集序》的故事,又因为王羲之爱鹅成痴,在兰亭水体中还豢有白鹅,并通过“曲水流觞”的水体设计,展现独属于东晋时代的魅力,增强城市公园水体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效果[4]。

3.4 地域文化在植物景观中的表达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势地形多种多样,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地域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也正因如此,不同区域内适应种植的植物类型也呈现不同状态。从某种层面来说,乡土树种较之引进树种更能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合理规划乡土树种规模,也是提升公园景观地域文化内涵的有效方式。提到椰子,人们会下意识想到海南;提到木芙蓉,则会迅速联系到成都;银杏作为山东的常见树种,在山东城市公园中的种植也十分常见。可见,当提到某一种植物,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某个城市,那么这种植物就是该城市地域文化的特殊象征。在进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尽可能增大乡土植物在整体植物设计中的占比,促进植物景观与地域文化、环境特征的高度融合,彰显区域内特殊的植物文化魅力,既不会因生态系统调整过大影响景观建设效果,也能实现对乡土植物所蕴含情感的隐喻与象征[5]。

3.5 地域文化在铺装设计中的表达

城市公园设计初衷是为了方便城市居民的观赏与活动,是以主要活动空间的设计也是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通常将城市公园主要活动空间的铺装类型划分为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两种,二者间特点差异也十分明显。事实上,良好的城市公园铺装设计能让人有豁然开朗的体现,给城市居民甚至外来游客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公园内铺装设计也是公园景观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方式。在铺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适当融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色彩或图腾纹饰,使用明确的划分,将地域文化充分展现在观赏者面前。

3.6 地域文化在景观色彩中的表达

丰富的色彩能带给游客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城区内历史文化景观为参考,对其种类、地理位置以及景观占比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相关信息对公园景观色彩进行选取与搭配。像我国历史意味浓厚的西安古都,其城市公园设计中就与历史文化景观建立紧密的联系,效仿汉唐时期建筑的赭石色进行园区景观设计,让城市公园更具庄重、明丽之感,与区域历史文化相呼应。而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公园景观设计,则可延续江南一贯“白墙青瓦”的色彩搭配,以淡色系为主,突出温婉、典雅的历史文化情感。这样公园与城市色彩配置高度协调,既能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也能赋予城市公园景观独特的魅力。

结语:

结合全文可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设计人员还需探究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更加妥善的融合方式,丰富公园景观文化内涵,实地域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公园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在公园里玩
立体绿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