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政治主观题解析能力提升策略
2023-01-11江苏省吴江中学215200蔡雪华
江苏省吴江中学(215200)蔡雪华
新高考承载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重要功能,它将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的指路明灯,也将成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加速器。加强对各类高考真题卷、模拟卷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其呈现的特征和价值,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帮助学生提升主观题解析能力指明方向。现以2021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试题为例,探究提升学生主观题解析能力的路径。
一、凸显学科大概念,知识建构精而简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评价体系注重试题情境的创设,但它依然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查,这就离不开学科知识对试题情境的理论支撑。学科必备知识大致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类型。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教法,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讲授、讨论、默写、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通过争辩、推理、运用、拓展等一系列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通过反思、权衡、取舍、借鉴等体悟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策略性知识。尤其在新教材知识量增加、知识体系愈加严谨的情况下,教师更要围绕学科大概念把多而杂的学科知识依据“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构建完整且利于提取的知识体系,即构建每堂课都能适用的知识体系。
以2021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第18 题为例,该题第(1)问让考生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就某地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撰写一个总结提纲。试题以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基层社会治理为背景,设问形式新颖独特,要求学生在这一来自生活的社会热点中感悟基层党委、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在“自治、德治、法治”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全面理解并整合《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等不同主体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职责和担当,才能在解题过程中游刃有余、面面俱到。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情境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辨析推广“三治融合”的经验是否会妨碍其他地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这要求考生能熟练构建哲学知识体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新高考的主、客观试题比重优化了,赋分模式更合理,主观题纸笔测试对学生来说不再是知识数量的比拼,而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较量,即思维品质的较量。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极大挑战,因为学生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知识堆砌就获取高分,还从另一个角度倒逼师生共同提高效率。教师要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习得必须深刻理解的学科大概念,并围绕学科大概念构建知识框架。通过不同层级的任务赋予学科知识生命和灵魂,把书本变轻薄、把体系变丰满、把学生从被动识记变为主动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纲举目张。唯有经过持久的有效训练,学生在解答主观题时才能避免“看不到”“审不清”“想不到”“答不全”的尴尬现象,才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相脱节的现象。
二、提升学科关键能力,认知培养多而全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认知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辩证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因果分析能力六大类,它们在帮助学生提升学科关键能力、适应时代创新要求和实现终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主观题评析时,简单、机械、粗暴地把试题直接划分为体现类、原因类、意义类和措施类等,看似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实际上无法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分数,甚至会限制和禁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学生在新高考模式中丧失优势。在主观题评析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区分学科认知能力,准确把握其内在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究动力,促使学生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以2021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中的第15 题为例,该题以“新京剧”为情境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新京剧”的理由。此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阐述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学生无论站在什么角度,都有话可说。当然新高考中还有要求归纳“特点”或给出“措施”的题型,但此类题型在新高考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小。再如第16 题,要求学生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及其原因。此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情境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对光伏产业发展初期和后期分别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作出正确的判断及科学的推导。还有第19 题的A 小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逆全球化”现象进行简要评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方面我国应有的态度和对策。
在主观题的选择、命制和评析过程中,教师需要贯彻落实综合全面、灵活多变、多层次多角度的原则,使不同的学科认知能力相互交织、避免重复,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区分认知能力、形成思维模式、提升思维品质。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必定是曲折而艰难的,需要师生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坚持到底。教师可以通过逆向教学、类比教学、变式训练、真题演练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加强训练,不断修正、完善自我,在训练中指引学生洞悉命题的核心机理,最终获得有效的反馈。通过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学会准确运用知识灵活解题,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科认知能力,为新高考模式下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体悟社会生活热点,情境剖析简而易
无论是对哪一种学科认知能力的考查,都离不开试题情境的依托。在主观题作答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只看设问不看材料的严重问题,其答案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答非所问,失分较多。精准剖析试题情境,从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是提升学生主观题解析能力的有力手段和关键所在。试题情境可以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和复杂情境。其中,复杂情境普遍应用于主观题,它反映的内容层次较多,呈现形式多元且具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深入解读、理顺逻辑。不难发现,在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中,情境材料出现了文字、图像、表格、漫画等多种形式穿插交替的现象,同时关注热点、贴近社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个领域,这对学生分析试题情境中的隐藏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2021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中的第17 题为例,该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此题情境材料有两段,第一段文字介绍了何为“信息茧房”,其中的有效信息是:互联网平台向用户推送很多单一的信息。这需要学生准确对接学科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并理解人们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事物,而不能局限于网络推送。第二段文字提供了两条有效信息:一条是信息茧房使人们固化已有的思维,排斥与自己相异的观点,另一条是人们需要“破茧而出”。这需要学生准确对接学科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才能得出结论:人们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多角度、全方面地认识事物,思维不能封闭僵化。再如第18 题,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试题情境并非前面繁杂的文字,而是其后关于“三治融合”的图表介绍,该图表科学地呈现出“三治融合”的内涵及相关主体。该题情境素材源于生活、立足实践,考查形式系统全面、灵活多变。
新高考模式下,体现时代性、典型性且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特色的试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注重分析过程、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信号。简而言之,我们要教会学生将试题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做到层层递进、科学严谨。首先,若试题文字量大且信息不明,可以给每句话依次标上序号,再定角度、理结构,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其次,将筛选出的有效信息与学科观点对接,防止在作答时出现理论与材料脱节的现象。最后,通过“三段式”方法组织、整合答案,将学科知识和有效信息、学科语言、材料语言完美融合。在这里,要明确的是,情境并不等同于文字、材料或图片,它是由若干条件综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世界。好的试题情境具有思维深度,结构相对复杂,相互联系而又层层递进。这就需要学生理顺情境中的逻辑关系,准确区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落实学科育人功能,使价值引领真正发生
思想政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承担特有的政治使命,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和坚实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因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用正确的三观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是每个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初衷。
以2021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中的第15 题为例,该题以“新京剧”为情境素材,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秉持正确态度,并能提出科学对策。第17 题选用“信息茧房”这一热点素材,旨在引领学生在开放、多元、共享的信息时代开阔视野、明辨是非、“破茧而出”,同时坚持立足实践、不断追求真理。第18 题以“三治融合”为情境素材,旨在引导学生体悟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同主体的使命和职责、基层群众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及社会主义“自治、法治、德治”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表现,从而坚定制度自信,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19 题的A 小题以“逆全球化”为情境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科价值,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和国际视野看待国内外社会现象并对其作出科学判断。
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已翩然而至,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促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拘泥于为教而教,我们的试题命制还拘泥于知识立意,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堆砌知识的泥瓦匠而非设计师。泛泛而谈的“假、大、空”抑或是一厢情愿的“高、大、上”会使我们陷入尴尬境地,功利化的教学手段将愈来愈不适应新高考模式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培养学生主观题解析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固有的认知屏障,深入挖掘试题背后所承载的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流露真情、融入真意,与学生共鸣。只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采用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创造,才能使其逐步形成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主观题解析能力,使纸笔测试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教师还要积极引领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理解学科概念、提升关键能力、体悟学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