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宁市水生态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3-01-11寇珊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济宁市水利水资源

寇珊珊

(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0)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是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是济宁市的先天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济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济宁市水生态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济宁市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济宁市地处鲁西南腹地,东邻临沂,西与菏泽接壤,南临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交泰安市,西北角隔着黄河与聊城市相望。南北长约167km,东西宽158km,总面积10685km2。济宁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以平原洼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中部洼,地貌多元,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3.3~14.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95.3mm,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

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境内有我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南四湖,黄河、大汶河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拥有泗河、洸府河等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大中型骨干河道12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117条;建成尼山、西苇、贺庄大型水库3座,华村、龙湾套、尹城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42座,总库容60321.58万m3;建成大中型水闸757座、塘坝1757座、泵站1923座、机电井328307眼、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303处。全市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29.00亿m3。济宁市水资源总量为46.00亿m3,其中地表水32.40亿m3,地下水17.70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为4.1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8m3,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67倍,但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可利用量仍不能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需要。

2 水生态现状存在问题

2.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在空间分布上,全市年均降水量从东南部的800mm依次递减至西北部的600mm,由于受下垫面的影响更大,年径流分布的不均匀性比年降水量的影响更甚,全市各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在50~250mm之间。在时间分布上,年际年内变化大,全年的降水量约有3/4集中在汛期,全年天然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特别是7月、8月,占汛期径流量的60%~70%。由于河、湖、库连通工程和河道调度工程欠缺,水源调蓄控制能力不足,当地雨洪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南四湖平均每年外排水量约为17.00亿m3以上,上级湖多年平均弃水量为9.88亿m3,大量雨洪水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地下水,地下水超采区达2194km2。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呈刚性增长,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增加。

2.2 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由于一些地区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发了河道断流、地下漏斗、湿地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作为中小河流的末端,大量农村河道萎缩,功能衰减;ⓒ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河道受点源、面源污染,水环境容量有限,纳污能力差,同时受上游区域外来水影响,部分水功能区水质尚不能稳定达标。

2.3 极端气候变化剧烈,旱涝灾害威胁加大

近年来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济宁市旱涝灾害呈现突发频发重发态势,往往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甚至出现汛期抗旱。虽然全市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湖东堤韩庄至郗山段15.3km未实施,南四湖防洪体系未封闭,仍存在较大威胁;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标准仍然明显偏低,区域内除骨干河道及部分中小河道外,较多的中小河道防洪标准达不到20年一遇;全市骨干排水沟配套建筑物未治理,涝洼地区除涝标准仍未达到5年一遇,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随着济宁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人口的日益聚集,洪涝干旱风险加大,尤其是近年来极端突发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水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灾害性大大增加,应对水旱灾害的难度日益加大。

2.4 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全市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仍未消除。欠发达县区水利建设项目配套压力大,水利投资占比高,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部分水利建设项目推进力度缓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污水、农村生活垃圾及人畜粪便等依然严重威胁饮水水源地安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欠账多,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体系尚未建立。

2.5 现代水治理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尚需加强

重要河流湖泊水量分配、生态流量管控机制尚不完善;水资源用水计量、监控能力不足;动态性、实时性信息欠缺;节水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节水激励机制,节水内生动力不足;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不强。河湖“四乱”问题监管难度大,面临反弹压力,河湖管理保护能力与需求不适应。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良性运行机制尚不完善。水土保持社会关注度不高,仍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3 措施建议

以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南四湖和省级水网为依托,实施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河道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河道拦蓄、引黄西线、引湖济西、湖水东调工程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区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拦蓄雨洪水,构建济宁市大水网,抓好工程建设与体制建设两个着力点,双向发力,加快建立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3.1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强化水系连通,沟通内部湖泊和外部水网,实现不同水系间的水资源调配,打造河湖共生的生态水网。加强河道拦蓄、库河调度,统筹考虑生态用水,综合运用清淤疏浚、截污治污、生态修复、调水引流、控制开发等措施,打造生态河道,保持河道蜿蜒性、连续性和断面多样性的自然形态。实施“清河行动”,坚决查处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违法行为,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恢复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系修复治理、河湖水系绿化、泗水县龙湾套至尹城水库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建设水利风景区,提升区域河湖生态环境。

3.2 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相结合,水源涵养、水土拦蓄和生态防护并重,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一步增强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施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梁山县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

3.3 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包括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4个方面。落实地下水水位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制度;巩固提升县市区浅层地下水压采治理,使地下水水位得到回升,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开展自备井专项查处整治,对非法自备井依法关停,对超采区范围内的企业,研究其用水需求计划,促使企业使用地表水,加大地表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实施金乡县、鱼台县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计划压减地下水水量2589万m3。

3.4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水美乡村”,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5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坚持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根据村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生污水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建设污水处理站、纳入城镇市政污水管网、分散拉运集中处理等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6 健全一体化水利监测网络体系

围绕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等信息化监管需求,遵循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图像AI等技术手段,优化调整监测站点布局,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体系,实现重点河流湖泊、大中型水利工程感知,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和智能分析,为全面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3.7 积极探索推进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推动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区域协作机制和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生态补偿协商机制,制定和落实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等涉水经济活动征收水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已破坏的河湖生态系统及地下水治理修复。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建立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河、湖、库上游地区的补偿机制。

3.8 加大水情宣传教育力度

深入宣传引导,将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并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持久开展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全民节水、爱水、亲水、护水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良好社会环境。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

4 结 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水仍是新发展阶段济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治水兴水是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改善提高水生态现状,解决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才能使水环境风险得到控制,水环境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修复,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济宁市水利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