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江浦区“水美乡村”试点建设分析与思考
2023-01-11赵志豪王冠依
赵志豪 王冠依
(江苏致远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
目前,淮安市城乡河湖工程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也得到明显改善,但对照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距实现“水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河道淤积、生态功能弱化、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当地情况,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控污截污、河湖管护、景观人文建设等措施,增强河湖水系连通、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全面推进淮安水美乡村建设。
1 新时期水美乡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1 乡村振兴战略对优先发展农村的要求
农村水系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密不可分的关键要素,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生活相互依存、息息相关[1]。农村建设的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一直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助力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安康,一直为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弘扬优秀农耕文化、营造宜居乡村生活提供保障,这也是新时期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1.2 保障农村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的新需求
农村水系连通着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生态环境的载体,也是农村居民构建美丽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农村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的新需求,就需要提升河湖引排功能,加快洪涝水汇集外排,保障行洪畅通,增强农村应对水灾害的风险管控能力,增加河湖水交换,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农村供水、农业灌溉用水保障水平,强化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美丽乡村。
1.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水环境质量
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则提出要通过清淤疏浚、引河调水等措施,提高水系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提升水环境质量。在省市生态河湖行动方案中,对农村水系治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淮安市生态河湖行动方案中也表明要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积极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农村水系治理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已然成为当下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必然趋势。
1.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求维护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美乡村的重要抓手。维护农村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持健康的农村水系是体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元素和控制因素,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新时期“水美乡村”建设,应当秉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构建连通绿廊,注重生态涵养,强化水生态修复,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保障[2]。
1.5 河长制对农村河道管护提出了新要求
自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为因地制宜做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全国各城区已逐步建成区、乡、村3级河长工作机制,而农村河道治理紧密围绕切合河长制制定的相关内容,与河长制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治理目标、保障措施等方面高度一致,是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具体举措,是水美乡村建设的基本保障。
2 农村水系存在的普遍问题
a.河道淤积,灌排功能退化。一些农村河道因常年无人打理,河内水生植物密集,使河流流动能力变差,有的河面甚至全部被覆盖,灌排功能退化,严重影响农业灌溉。有的河堤上存在被随意开垦、取土的现象,且河堤、河坡内倾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造成河道淤塞,导致河道的灌排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b.部分河段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农村部分河道的河段由于地形地势、来水量、障碍物等影响,可能造成水系连通不畅、流动性差,加之水利工程老旧失修或设计理念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引发河道自净能力降低、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水功能受限、洪涝宣泄障碍等问题。
c.水质较差,河道生态功能退化。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业河道管理意识落后之间的矛盾突显,农村河流的水量和水质都出现了问题。部分河道生态用水完全取决于降水的补充,导致河道流动性差,水路不活,与外界无法交换,进而水质变脏、变臭。同时,农村生活废污水偷排入河、农业生产大量化肥农药的流失,都进一步造成了水环境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与人民居住体验与健康。
d.农业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不当。县城区附近及镇区等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存在垃圾直接倾倒入河的现象,且农村居民对于废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无意识,缺少外界指导和自我认知。这些行为均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村河道不可逆的破坏,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威胁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畜健康。
3 水美乡村主要建设方向
3.1 水系连通
淮安市作为“中国运河之都”,古淮河、里运河、大运河、淮河入海水道四水穿城,也是大运河全线水系最为复杂的段落。大小水系连通对于城镇发展、河网生态、水文化保护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淮安市突出“一廊八片多网”的治理布局,“一廊”指二河生态廊道;“八片”指8个水美乡村片区;“多网”指以柴米河、永济河为主线,其他县乡河道为支线的多个水系连通及生态河道网格。实施全区水系连通,拟拆建水系连通建筑物4座,建设水系连通及生态河道网格40条,总长约174.2km,全面推进清江浦区水美乡村建设。
3.2 河道清障
当河道内生长有树木(护堤岸林除外)、芦苇或高秆作物,杂草丛生时,会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因此,对于河道河面窄小,存在壅水、阻水和危及安全泄洪的桥梁、围堤、围墙、杂草及弃置的垃圾、泥土等的河段,需要及时进行河道清障。淮安市清江浦区在主要河道沿线集中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两违三乱”整治,主要包括清除农户临时用房、建筑垃圾、侵占河道泥土、芦苇杂草等,并妥善处置清除的废弃物及垃圾,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逐步退还农村河道生态空间,恢复水系连通。规划清障面积30.9万m2,清理侵占河湖、岸坡废弃物61890m3。
3.3 清淤疏浚
清淤疏浚也是河道整治与活水畅流的关键[4]。一方面,一些农村河道岸堤(土堤)在受雨水冲刷后,土体易被降雨径流带入河道,造成岸堤破坏、河道淤积。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造成局部河堤的生态破坏,从而产生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淤积。目前全国都在大力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并结合河道淤积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河道清淤标准,根据现状河口宽度确定疏浚底宽,以使清淤后的河道坡降保持自然、平顺,河线保持顺直。但清淤后会产生大量淤泥,需要进行合理的脱水减量处理并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例如农业或园林堆肥利用、土地利用、用作建筑材料等,既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又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4 岸坡整治
加强河道岸坡生态整治,使河道水资源承载力大幅提高,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涝泄洪作用,并建立良好的河流自然生态环境[5]。河道岸坡生态系统是水美乡村建设中“水美”的基本保障,各地应结合区域规划、地理人文、生态健康、经济发展等因素,落实岸坡整治工作,维护河岸生态可持续发展[6]。淮安市清江浦区以“绿色堤岸”为设计理念,将传统意义上的堤岸线进行生态化处理,自然河岸采用可渗透性护岸,并因地制宜选择岸坡形式,通过“隐形”与周边环境地形相融合,形成统一、美观、丰富有趣的绿色堤岸线。同时与乡镇规划和中心镇、中心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相结合,选择适宜河段建设岸坡示范段,为群众提供便利和休闲娱乐场所,形成县乡生态河道综合整治亮点,展现乡村郊野绿色生态之美。
3.5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在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加强河湖周边水源涵养林建设,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修复保护,增加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提升河岸生态保护带、隔离带的景观绿化效果,提升对降水的拦蓄和对水质的净化,增强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从而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防治[7]。淮安地势低平,区内水网稠密,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所以河岸带的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河道重点段、村庄风光段河岸带净水植物多选用适应气候环境的本地水生、低秆植物,以期用较低的投入获得最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6 防污控污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河道污染治理,城镇工厂企业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基本得到有效治理。但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使得农村河道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基础上做好河道沿线周边村庄的防污控污措施迫在眉睫。ⓐ面源污染可通过源头控制,如科学施肥、深施、节水灌溉、合理用药等非工程措施来减少农药化肥进入沟渠水系,也可通过田间净化沟渠、生态拦截沟、生态田埂等工程措施来拦截农田径流污染物,防止氮磷养分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农村生活垃圾按规范进行分类、收集,并合理布置分类垃圾桶,淮安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运作模式,以70m为半径设置覆盖村庄的分类回收点;ⓒ对生活污水则在项目村庄范围内实施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包括公厕改造、生活污水管线和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3.7 河道管护
科学的河道管护制度,是保障河道生态系统健康,实现绿色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保障[8]。但这是一项需要社会各部门各机构联合发力的工作,仅仅依靠单一部门很难发挥效果,但多部门工作又很难协调。淮安市积极落实“双河长制”的河道管护理念,建立了区、乡镇、村3级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服务体系。村民委员会是河道管护的责任主体,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护细则、筹集经费,同时,通过宣传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村民主动参与河道管护的积极性。此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还应结合智慧水利和智慧农业建设,实现河道管护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和自动化检测诊断,提高河道管护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8 景观人文
河道景观是水美乡村的亮点工作,人水和谐、水文化建设是水美乡村的精神引领。特色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对河道水域本身进行考察,还需要结合当地规划与人文,从适宜性、亲水性、自然性和文化性等多方面考虑。文化的融入,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特征和历史发展,挖掘能启发群众对河流治理产生向好感觉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体现幸福河湖、水美乡村的内涵,这也是水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作为中国运河之都,淮安有独特的水文化,其水美乡村建设可借此定位,制定不同的特色景观设计方案。
4 拟建设成效
水美乡村建设力争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完善的水系连通格局,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生态空间,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保护区域生态多样性,实现水美长效管护。
a.恢复河道基本功能。通过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提高农村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恢复农村河道供水、灌溉功能,使农村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实现连通有序、活水畅流、河湖健康。
b.修复河道生态空间。通过岸坡整治、河道清障、清“四乱”“两违三乱”、河道管护等措施,解决河道堵塞、植被破坏、滨岸带破坏等突出问题,实现河湖岸线完整、岸坡稳定整洁、生物多样性、景观多元性,全面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c.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水环境是生活生产的必备资源,其质量保障是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水美乡村建设等措施,解决水脏、水浑、水流不畅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河湖水环境,明显提升河湖生态服务价值,显著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d.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与光照、裸露及淹水时间、水位变幅及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喜好和特性,但从影响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水质、水量和水位波动是最关键的水文控制因子。“水美乡村”建设对河道生态功能的提升,将明显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水体质量,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e.实现河流水美长效管护。通过河道管护机构的建立,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官方河长”通过调度各职能部门,实现河湖管理与治理效益最大化,“民间河长”可吸纳更多的民间力量来参与到河流的治理当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真正提高治水效率,并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形成长久高效的管护体系。
5 结 语
水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立足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农村河长制等指导思想的提出,均对“水美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水美乡村需要通过连通水系、清障河道、清淤疏浚、整治岸坡、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污控污、河道管护以及人文景观设计等对其进行全方位建设与提升,力争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完善的水系连通格局,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保护区域生态多样性,实现河道水美长效管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