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举象思维
2023-01-11傅登顺
傅登顺
(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 浙江 杭州 311600)
写作教学要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和写得怎么样等综合实践问题,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写作与作家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最大的区别。学生写作是一个学习写作而逐步提升的过程。随着我国写作教学的过程性写作与交际语境写作的引进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指导学生怎么写是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统编教材顺势而为,对传统写作教学内容作了根本性的改良。单元写作采用了话题题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为什么写、写什么、写给谁等传统写作问题。为此,把写作教学的重心锚定在怎么写,才是抓住了牛鼻子。怎么写是显性的,蓄势待发的隐性构思才是决定怎么写的前提和关键。写作构思是一个举象思维的过程。何谓举象?所谓“象”,就是形象、印象、意象,是具体的形态;所谓“举”,就是呈现、打开。怎样写,首先要有好的构思——“象”,然后才是由好的文字表达呈现。为此,从小学生想象丰富的特点出发,培养其举象思维的写作构思,能在很大程度上破解写作难题。
一、举象思维在写作教学中重要性分析
写作是为了传递信息、阐明观点、表达情感、释放情绪,并通过语言文字与读者交流和分享,使对方乐于接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1]传统认知认为每个环节同等重要,采取平均使力。这显然是优势偏颇,笔者认为构思是取材、立意向起草、加工转换的核心环节。取材、立意是动机;起草、加工是呈现。只有“想得好,才能写得好”构思自然是关键。小学统编教材强化想象写作,已经意识到这方面,为此写作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举象思维为突破口,提升写作的构思能力,从而摆脱写作教学低效的窠臼。
(一)预见是举象的宏观思维
写作预见是构思的起点,也是终点。所谓写作预见,就是通过构思预见写作结果的“形”和“效”。形,即写作结果的理想文本形态;效,即文本所发挥的理想的交际功能。这既是写作的理想追求,也是激发积极构思的原动力。写作预见依赖举象宏观思维,进行题材与立意的有机组合,从而预见写作结果。首先,从立意出发勾连写作素材,构建立意与题材相切合的文本整体架构。其次,从写作目的出发,采用分散性构思预见多元文本,从多元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最后,对确定的选项进一步深思熟虑、推敲揣摩而完善定格。举象宏观思维是蓄势而发的写作动力。
(二)起草是举象的中观思维
写作进入起草阶段,即由举象构思向言语表达转换,往往由写作的举象预见编写出写作提纲,然后进入由语言文字呈现文本初稿阶段。语言经验积累理论告诉人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语汇的积累程度决定他的思维能力。一个语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思维和细腻情感的。如,尽管有细致的观察与发现,有创意的想象,有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但积累的语言经验太少,也是没有办法合适地表达出来,甚至找不到相对应的语词[2]。如果说写作预见的举象构思,只是建立了文本的整体形象构思,那么,起草就是要把整体形象构思通过言语呈现出来。构思与语言表达是相互勾连密切,但属于相同领域范畴。为此,要遵循由言语举象思维的规律,就是对举象宏观思维进一步具体化和言语化。从此,举象思维进入了言语中观思维。首先,发挥内部语言的作用,把举象的形象构思用内部语言尝试描述。其次,当发现言语描述不能满足于形象思维举象时,要努力唤醒原有语言经验积累,如回忆哪些阅读举象在本次写作可以借鉴、吸收,为我所用。最后,努力通过仅有的言语表达经验和能力尽可能地把宏观举象思维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写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由举象的宏观思维转向中观表达文字举象是一个由“象”转向“形”的过程,在很大程度考验着作者的语言经验。
(三)加工是举象的微观思维
如果说构思依赖于举象的宏观思维,起草依赖着举象思维转换的中观思维,以上两个的举象思维由构思走向了文本呈现的雏形。写作的加工环节不少情况也会有大动作,但是只要构思与起草环节比较严密、有效,那么重点是在细节的加工。如对语言文字的纠错、调整和润色。类似于“打扮”与“化妆”,从而提升文本的“颜值”,激发读者阅读的浓厚兴趣,达到有效与交际的目的。对文本初稿的加工依赖举象的微观思维。对写作教学评价与修改的关注与重视,是对写作教学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教学改革重大成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举象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它不仅是由写作规律本身所决定,只不过之前在这方面认知不足,而且举象思维是贯穿于写作教学和写作过程始终的。如文章定稿后还是需要通过举象思维构思的进一步检验和审视。同时写作教学和写作过程的举象思维还是一个由宏观向中观和微观思维推进,然后又回到宏观思维的一种系统思维。
二、培养学生举象思维的写作教学策略
写作教学强调对学生举象思维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就在大脑中构建起能预见写作结果的良好形象,是起草的依托和支撑。否则,就会导致瞎子摸象,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或者记流水账,造成离题万里或词不达意的后果。同时,还要明白举象思维的文本预见构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写作过程的推进、举象思维不断调整使文本预见越来越清晰,举象一直跟踪文本的细化、美化和完善。
统编教材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强化了文体意识,全套教材几乎包含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所有传统的和现代的文体。教材单元文本(除古诗文外)是按照同类文体组织编写的。这给阅读举象思维带来文体便捷。不同文体举象思维是有差异的,每个单元提供三到四篇同文体文本,不仅满足对文体充分认知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对同类文体不同文本喜好选择的需要。同时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还为举象思维提供规律性阅读和表达方式方法。学生的举象思维方法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深度的读写结合和有效的写作教学实践。
(一)阅读解读中习得举象思维方法
阅读是习得举象思维方法的核心载体和途径。做法上主要是通过文本还原,揣摩作者是如何运用举象思维而诞生经典作品的。并揣摩课文或文本作者举象思维方法,经历作者举象思维过程从而习得方法。所谓文本还原,就是恢复到作者写作前事物、情感和人物与社会关系的原始状态。然后通过感受、体悟而领略作者是如何把原始状态的情景转化为笔下的文本,体验作者选材、组材、表达的举象思维创新过程,从中探寻举象思维的一般规律。
1.现实还原
现实还原,主要是从现实与作品比较中探究作者美化现实的举象思维。景观类描写的文本,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数都能寻找到其原始场所。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现实景观变成笔下的美文,从现实与美文比较中,探究作者举象思维视角、思路和创新之处,尤其是如何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改造和美化,从而达到作者表达需要的理想境界。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富饶的西沙群岛》《威尼斯的小船》《金字塔》等,凡是到过现场都会觉得现场不如文章描写的,但又能感受作者描写的影子,这就是现实举象与文本举象的本质区别,因为文章渗入作者的审美和情感,是现实举象的取舍、重组和美化。如有老师发起“跟着课文去旅行”,就是想通过实地勘察,探究写作的密妙。
2.勾连还原
勾连还原,主要从作者特殊经历与情感出发,探究作者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举象思维。课文作者往往都有系列作品,课文只是作者作品的冰山一角,阅读作者系列作品是深入解读作者人身经历和精神轨迹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走进作者作品的真实语境以及提炼作者举象思维特点与规律的有效渠道。如季羡林所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如果条件允许跑到德国实地看看,感受作者所描写与现实差距,从探究其对德国的复杂情感、情结,来体悟其举象的特质,并从作者系列中体悟举象思维的个性风格。如萧红《祖父的园子》描写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而事实上萧红的童年是悲催的,尽管有过与祖父一起的生活经历,而园子内的景色与活动多数是虚构的,是一种“缺什么而写什么”的举象与抒发情感的需要。
3.对照还原
对照还原,主要从同时代同场景或不同时代同场景,从不同作者的作品中,从不同取材、组材以及不同表达动机和情感中探究其举象多元思维。如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描写过杭州西湖,但内容情感大相径庭,如苏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再如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船》、朱自清的《威尼斯》、邹韬奋的《威尼斯》和刘白羽的《威尼斯》的内容侧重点完全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在阅读中可以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3]中历练举象思维。
阅读理解离不开了解创作背景的深度解读,而为写作教学服务的文本还原,不仅仅是通过还原写作背景深度解读文本,而是在还原文本之后,进一步探究作者是如何根据写作需要把现实景象转化为写作的文本举象的,从而破解写作教学学生习作构思中举象不清晰的写作教学顽症。
(二)写作实践中历练举象思维能力
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而举象思维在写作构思中运用和发挥是当下写作教学改革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更要突出其在写作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但在改革过程仅有对举象思维的意识和认知显然还是不够的,而需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磨练,实现由认知向写作能力和素养的转化。
1.写作中再造举象思维
写作中的再造举象,主要是指对客观现实内容进行有效改造和美化形成文本举象,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以致满足落实作者的表达需要和与人交流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写景与状物、纪实与新闻、文学作品和应用文在写作前都需要有清晰的举象,否则写作就难以顺利推进。
一是重点景物的组合。如《桂林山水》作者首先介绍桂林水:静、清、绿特点;再介绍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最后山水融为一体的山水画卷。这符合观察中抓最具特点的景物为写作内容的要求。由部分到整体、由近及远观察顺序,迎合人们的观察顺序而娓娓道来。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景物起到造势和美化作用。除此之外,还通过大海、西湖的水与桂林水的比较;泰山、香山与桂林山的比较,在比较中凸显“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主题。同时,通过文章开头的荡舟漓江的观赏到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欣赏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把喜爱之情推向高潮。阅读《桂林山水》就仿佛置身美丽的山水画中。该文之所以给予人们行走在美丽风景画之中的感觉,主要在文本举象思维过程中,采用景物—想象—勾连想象—开头、结尾呼应的叠加建构。
二是独特取材的组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一文,是一篇取材独到、感受独特、表达精炼的美文。其成功之处,在文本举象中跳出了四季之美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取材思维俗套。反其道,选择了春天朝霞,夏天萤火虫,秋天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冬天火盆,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另类而新鲜的四季之美。尤其在言语表达方面正如作者姓名一样“清少纳言”,带给人们的是言语表达的简约之美。
三是运用文体的组合。随着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畅通,应用文的传播渠道和表现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改变,如传播渠道有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和电子邮件等,形式有语音、视频、广告等,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应用文作用还保存着,如留言条、借条、书信、通知、说明书、合同等。应用文自成一体,有不少人认为应用文只要把信息交代清楚,对方看得懂就可以了。这是对应用文认知的偏差。其实,应用文不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其中还包含着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责任;类型不同、对象不同,语言语气不同考虑的是交流效果;有固定的格式,是为了便于区分与内容相吻合。如招领启事,在交代清楚捡拾物品的时间、地点、物品外,不写明捡拾物品的样式、大小、颜色和数量,目的是为了预防冒领。再如,书信强调格式,书信内容包括称呼(顶格写)、正文、礼貌敬语和写信日期等。再如,书信的称呼和敬语为什么要顶格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等。应用文的文本举象,一是厘清格式,二是清晰语言范式。
2.写作中塑造举象思维
塑造型举象思维,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环境、情节、巧合、冲突的整合的举象思维,也包括学生作文中和常用的写人记事文章。这类文本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现实中众多人物、事件、环境等聚焦、重组塑造出典型人物和事件,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传递正能量。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集中典型形象塑造。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好品质”中的三篇课文《桥》《穷人》《在柏林》体现了大灾大难面前人的美好品质。情节感人、人物集中,表达富有张力。它们故事内容分别是突发洪水、邻居遭难、战争祸害,是以微小事实为依据,通过情节、人物、环境、冲突、巧合的塑造举象思维创作成文。尽管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但是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而感人至深。如《桥》《在柏林》结尾浓厚的悲剧色彩,《穷人》故事的悲剧色彩和结尾的“喜剧”融合,更是增添了艺术魅力[4]。
3.写作中点缀举象思维
举象思维,不仅要关注整体,关注部分,同时更要关注细节,文章往往因细节出彩,甚至因某句话而成名。记叙、描写、说明、说理等写作中常常会穿插想象、抒情、议论,这就是点缀式细节举象。如《慈母情深》中“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母亲。”《父爱之舟》中“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些联想、议论和抒情在渲染情感、深化主题方面起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细节举象作用,使文本更感人而精彩[5]。为此,点缀举象不仅是文章整体举象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章出彩的要害之处。
4.写作中创新举象思维
创新是写作的生命,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是某种程度的创造。创新离不开梦想、幻想,甚至胡思乱想。如毛泽东诗词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就当时来说就是一种梦想。高科技时代“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是培养学生高端思维的主旋律。统编教材顺应这样的潮流,在三到六年级62次作文中,安排了12次想象作文,占总量近20%。如三年级上册“我来编童话”(根据词语发挥想象编童话)。四年级上册“我和________过一天”(想象自己与神话或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过一天)。五年级上册“二十年后的家乡”(把想象到的场景和事情梳理一下,列提纲,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下册“神奇的探险之旅”(从提示中受到启发,编写一个神奇刺激的探险故事)等[6]。文学作品中的神话、童话、寓言、民间传说以及课外的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等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作举象的样本。如集猴、人、神于一身的孙悟空形象不仅举象神奇,而且巧妙,备受学生喜爱,切合了小学生善于幻想的心理。再如,2022年在北京召开的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式中奥运五环会徽的呈现,国旗、会旗的传送,尤其是一枚“大雪花”表演设计,以及一枚大雪花为背景的“微火”火炬台的创意设计,无不惊艳全场、举世闻名、令国人自豪。这是团队举象思维创意设计的结晶,把它用文字描述下来必定是奥运史上灿烂华章。在想象写作中,教师要安排好先想后说再写再改程序,鼓励想象要大胆、要离奇、要创新,说要具体、生动、有趣、完整,写和改中要善于否定之否定深入细节,把大胆举、离奇举象做到极致,“无中生有”要成为想象写作目标追求,也是教学致力努力的方向。
举象思维自然不局限以上几种,也不局限于本文的认知,目的是抛砖引玉。写作构思的举象思维,不仅是写作过程转折核心环节,更应该是需要重点强化的环节。无象何来文,构思过程的反复推敲、揣摩、比较、推翻、重塑的打腹稿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找到理想的文本举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