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2023-01-11赵黎明
赵黎明 朱 蓉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1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围绕着“互联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泛在学习等,信息技术正在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行为等产生重大影响,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与变化,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推进职业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指出,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研讨与培训, 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把教师素质作为第一标准;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 教育现代化包括校园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数字化校园是校园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教学的现代化和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是通过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当中的人实现的,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2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按照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有八个方面的素质内涵,并力图通过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思想理念、教学内容载体、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教材、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考核评价、教学诊断改进等八个方面的现代化实现教学思想、理念、资源、方法的转变。
2.1 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 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将育人渗透到教育思想、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考核评价之中。 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2 教学思想理念的现代化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类型教育的特点,研究职业教育的规律,深入贯彻《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 认真研究和实践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手段,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方式,践行“徳技并修”“五育并举”。
2.3 教学内容载体的现代化
对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龙头企业标准、“1+X”证书和“岗课赛证”融通选择教学内容,按照生产过程对接学习过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构建教学情境。
2.4 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把教师能力发展作为保障,把教材建设改革作为载体, 把教法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教与学的形态,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开展在线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
2.5 教学资源教材的现代化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对接技能竞赛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岗课赛证”融合开发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学内容[4]。 大力开展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为现代化教学提供数字资源支持。
2.6 专业实践能力现代化
加强专业和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的职业实践能力培训,强化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行业高端认证的引入。 引导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2.7 教学考核评价现代化
注重将行业标准、“1+X” 证书标准融入进教学考核中,实现课证融通。 形成学校考核、企业考核、第三方考核等多元考核方式。 建立基于在线和过程数据的信息化精准考核与虚拟仿真考核,探索过程评价、数字评价和增值评价。
2.8 教学诊断改进现代化
建立专业、课程、课堂层面的目标链、标准链及质量控制体系,运用诊改的思维,加强教学的改进,达成教学目标。
3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3.1 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要求, 并结合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要求,研制开发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标准。 标准应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思想与理念。 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建设的文件的掌握,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认识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教学开发与建设。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条件等教学文件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三是教学设计与实施。 包括教学模式、学情分析、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教案开发设计、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诊改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学改革与研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堂教学创新、教学评价改革、信息化教学等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 五是职业实践与服务。 包括职业发展、专业实践、社会服务、同类院校影响力、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要求。
3.2 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培训体系建设
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提升需遵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要按照资格准入—等级测评—提升发展的路径设计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分段、分级培训体系,根据教师能力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式,构建分级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 建立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培训专家团队,加强培训和测评的专业化、权威性。
面向初入职的教师开展准入培训和能力合格评估,并结合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使其具备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 培训更多定位在课程和课堂层面的教学实施,使其成为“职业院校合格教师”。 一方面要建立和落实新教师助讲制度,提升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为帮助新进教师尽快地胜任岗位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激发新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 另一方面要成立新教师培训班,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新教师师徒结对制度,通过长效机制来推进新进教师培训制度的落实。 同时还要进行新进教师任教资格准入认定和职业教育能力合格测评,通过认证和测评落实教师能力标准。
面向中青年教师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和等级测评,培训内容更多定位在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创新等层面上, 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测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等级的区分,并建立高带低、老带新的新型“传帮带”机制,使其成为职业院校骨干教师。 实施中青年教师专项培养工程,选拔年龄在40 周岁及以下在职在岗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结合学校规划目标及各专业(群)实际,明确方向,突出特色,围绕教学能力比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创新、教材开发、协同育人、学生技能竞赛指导等专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与提升。
面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开展职业发展培训及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培训内容更多定位在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层面上,通过培训使其专业领导力、团队带动力、社会影响力等得到提升,使其成为“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为此,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明确专业(群)、课程(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技能竞赛、社会服务、教学平台、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组成、 职责及负责人,并制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展规划。 同时,要建立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方案与激励政策,并对各级各类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进行常态化及专项的培训,同时对项目及课题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推动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向“教学名师”的提升。
3.3 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发展平台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在职业教育领域与行业领域所掌握的教师发展与成长的资源情况,建立“1+N+M”模式的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1”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是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基础, 是学校规划和实施教师现代化发展的职能部门, 负责设计制定发展规划,构建工作体系和发展政策,开发教师发展标准、培训体系,实施培训与认证,落实相关政策待遇。
“N”是与教师现代化发展相关的平台或组织。这些平台和组织可能是受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委托,服务区域职业院校的联盟、中心、研究所(院)、组委会等组织机构,如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联盟、教学能力表赛组委会、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材研究中心、产教融合联盟、在线课程联盟、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 也可能是职业院校为了推进教师发展自身成立的工作室、研究中心、教师发展团队,如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产业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课程中心等。
“M”是职业院校结合教师发展而创设的教师交流、研究、展示的项目平台,为教师现代化发展提供的项目载体。 围绕职业教育改革、提质培优和高质量发展可设置相应的项目载体, 如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创新团队项目、课堂教学创新项目、课程思政项目、课堂革命项目、教学能力比赛项目、示范课观摩课项目、产教融合项目、教师下企业项目、社会服务项目、成果与案例等。 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来提升教师的发展水平,同时让教师获得成就感与获得感。
3.4 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保障体系建设
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激励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从而确保教学能力建设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是机制保障。 首先要将教师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培训与测评要求,通过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融入教师发展的“目标链”“标准链”“考核链”,使教师现代化发展形成制度化、标准化。 其次要紧密围绕标准体系执行、 培训体系的实施和平台运行等三个核心,细分三部分核心工作的内容,按照部门职责分解任务,建立工作流程和协同机制,构建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地方服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
二是经费保障。 职业院校要为标准体系建设与执行、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和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提供经费支持。
三是激励政策。激励政策的核心是如何调动教师提高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关键是如何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同课程发展、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师支撑课程发展、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成果,来评价教师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将其量化,并将这些量化结果应用到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绩效奖励评价、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发放等激励政策中。
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建设是长期且持续的一项工作, 职业院校需要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并用发展的眼光推进相关工作。 未来的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建设有以下三大趋势:一是从单纯重视专业教学能力到教学与育人能力并重转变, 教师要把“立德树人” 作为根本, 将育人有效融入到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课堂和考核评价中,真正做到“三全育人”,达到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事业相统一。 二是从教师个体能力建设到团队建设的转变,按照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组成原元素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如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技能竞赛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创新团队、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促进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 三是从服务本校、辐射国(境)内到国际化转变,通过建立健全团队教师出访学习、交流、进修等制度,拓宽教师国际视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输出标准和课程,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