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六腑以通为用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2023-01-11胡博婷方文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脾虚胰腺癌胰腺

胡博婷 方文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早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关于猪胰用药的记载,却无对人体胰腺的具体描述,这似乎是说不通的。《难经·四十二难》提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其中散膏似是对胰的描述,但也有医家否认这一说法,认为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的描写与脾主统血,脾居中央灌四旁,脾主藏意相符。后世逐渐有了关于胰的描述,虽无准确的命名,却也是对胰的外形、位置的描写,古今各医家对于胰的认识都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医家认为胰是脾,中医学史上对胰的描述为“附脾之物”“脾生一物,曰‘甜肉’”“膵为脾之副脏”,王科军等[1]认为“胰脾同源”。《针灸大成》中认定:“脾……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脾……附脊十四椎”。第十四椎相当于第1、2 腰椎之间,是现代解剖学中胰腺的位置。命门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明清时期被历代医家重视,逐渐丰富和完善了其部位及功能,明代李时珍延续两肾之间为命门的思想,认为胰是命门,在《本草纲目》提出:“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亦作胰”。金才杰等[2]结合古今通过对比三焦与胰腺的解剖位置、经络描述及生理功能推测胰腺似归属于三焦中的中焦。田雨河等[3,4]基于胰腺即三焦的理论探讨,运用六腑以通为用治疗消渴病、急性胰腺炎收效甚好。邓戎等[5]认为急性胰腺炎是“腑气不通”的表现,运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的理论基础,用通里攻下法迅速排空肠内容物,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减轻肠道微生态紊乱,增加肠道蠕动,降低腹压,解除肠道梗阻。胰腺为实质性脏器,然其中又有胰管排泄胰液,于是又有学者张磊等[6]根据胰腺的生理功能、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并结合中医学对奇恒之腑的描述与认识,认为胰为奇恒之腑。王堇屹[7]提出“胰腺”代替“心包”,与十二指肠互为表里的创新观点。

现在胰腺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已非常明确,现代解剖学对于胰的描述主要将胰分为头、颈、体、尾4 部分,重约100 g。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第1、2腰椎前方,居网膜囊后方,形成胃床的大部分。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正盖津门”。此处记载的“津门”“津管”就是对应现在的胰与胰管,与现代解剖中胰管在胰头处与胆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引流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内,与肠道相通相符。

1 六腑以通为用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主要是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在中医学上是按其功能分属的,而非解剖位置上的脏腑划分。根据其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脏、腑以及奇恒之腑。何为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称为六腑,六腑结构相似,功能相近,多为空腔脏器,主要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及水液代谢。《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食下,则肠实而胃虚也。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概括说明了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明确地指出六腑以通为用。保持六腑通畅使其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胰腺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内分泌和外分泌2 种,内分泌主要是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抑制胰液的分泌。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有很强的消化能力,胰液主要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可以水解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从其生理结构及功能来看保持“通”的状态,胰腺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根据古今历代医家对胰的描述记载,胰不仅有脾的生理特点,还具有胃、肠、胆腑的生理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六腑以通为用”适用于胰腺疾病的治疗。

2 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说文解字》中提出:“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提出:“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肿瘤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又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加重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产物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癌肿。《灵枢·百病始生》载:“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素问·热论》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均提出癌肿的形成不仅与正虚邪实有关,亦与“不通”关系密切。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贯彻以通为用的基础理论,使脏腑疏泄正常,气血津液通畅,保持机体阴阳平衡,正气得复,提高人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中医古籍并未有“胰腺癌”病名的准确描述,但早有《素问·腹中论》载:“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胃肠之外”。《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伤寒论》有:“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就记载了类似于胰腺癌症状的描述,因此根据其症状体征等可将其归属于“癥瘕积聚”“伏梁”“结胸”“黄疸”“腹痛”“脾积”“痞块”等范畴。《灵枢·百病始生》载:“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医宗必读·积聚》:“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等古籍中的记载认为由于正气虚弱、脏腑失调引起的气机不畅、脾虚湿困等是对胰腺癌的病因病机的阐述。

徐荷芬教授认为胰腺癌发病与外感湿热、七情郁结、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久积使肝脾受损、脏腑失和,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毒热、痰湿,相互搏结成积[8]。李佩文教授认为胰腺癌发病的关键是脾虚,脾虚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日久湿热内蕴,是以李教授认为湿热亦是引起胰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9]。刘鲁明[10]认为湿、热是胰腺癌的病因,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现均与“湿”“热”密切相关。沈敏鹤认为胰腺癌病位在中焦,中焦气机以通为用、以和为期,故治疗当以“辛开苦降”为主[11]。刘沈林教授分析胰腺癌的病机主要与脾虚、气滞、湿热、瘀毒等4 方面有关[12]。提出以健脾益气,助运和中;清热化湿,疏泄肝胆;疏肝理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为主的治疗大法。韩尽斌等[13]认为伤食和脾肾亏虚是胰腺癌的重要病因,且在发病过程多兼有湿热。对于胰腺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国医大师刘嘉湘临床治疗胰腺癌的主要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及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治疗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使肝得疏泄,脾复健运,调畅腹部郁结之气机[14]。

3 胰腺癌的现代治疗

多学科综合诊治是任何分期胰腺癌治疗的基础。采用多学科会诊的模式,根据不同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部位、侵及范围、临床症状,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诊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肿瘤,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5]。胰腺癌的现代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治愈和长期生存的惟一有效方法。但是疾病晚期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2)化疗:目前还是以吉西他滨(GEM)为基础的化疗,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化疗效果有限。(3)靶向治疗:厄洛替尼靶向治疗联合GEM 与单药GEM 的对比研究结果,虽然联合治疗较GEM 有显著生存获益,但获益时间有限。(4)放疗:放射治疗是胰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贯穿胰腺癌的各个分期。胰腺癌的放疗适应证:①术后放射治疗;②新辅助放射治疗;③局部晚期胰腺癌根治性放射治疗;④姑息放射治疗[16]。(5)介入治疗:经动脉灌注化疗、消融治疗、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胆道支架植入、肠道支架植入、出血栓塞治疗等,主要是针对胰腺癌的相关并发症的治疗[15]。

4 六腑以通为用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全国名老中医彭培初教授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唯求于通”[17]。周岱翰教授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脏邪以腑为出路”,认为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对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18]。胰腺癌的主症是乏力、消瘦、腹胀、腹痛、黄疸、臌胀、大便秘结等,此诸多症状都和不通有关,“不通则痛”。胰有脾和胃、肠、胆相似的生理功能,临床可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解少阳等治法来治疗胰腺癌,花永强等[19]通过分析古今中医文献中对胰腺解剖、脏腑属性、生理特征及胰腺相关疾病的证候特征、治则治法等,明确了胰腺外分泌生理以合成和排泄胰液参与六腑“传化物”为生理功能,符合“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特征,病理符合“腑病多实”的特征,治则符合“六腑以通为用”的特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丁洪刚等[20]结合这些症状以大柴胡汤为基础方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灶较前缩小,且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路枝红等[21]基于“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指导,运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通腑泄浊,治疗病机属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大黄牡丹汤载于《金匮要略》,是治疗肠痈的方剂,现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常被用于治疗肠癌、胆道肿瘤以及胰腺癌、膀胱癌等病。王云检等[22]发现大黄牡丹汤能够保护胰腺癌所诱发的大鼠肝肾功能损害,同时对于胰腺肿瘤的生长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国医大师何任认为胰腺癌病机为气阴两虚,气郁毒聚,升降失常[23]。运用健脾和胃、行气消胀之法,以枳实消痞丸加减消除胰腺癌引起的脘腹胀满。何裕民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上腹部疼痛,收效良好[24]。现代药理学对于通里攻下药物的研究表明,通里攻下的方剂可以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降低胃肠道压力,从而减轻腹胀、腹痛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胃肠功能,大黄、黄芩等中药可以抑制胰酶活性;还可以抑制TNF-α、IL-6、IL-8 等细胞炎症介质的产生[25]。

5 验案举隅

蔡某,女,2019 年12 月15 日初诊。患者以腹胀、腹痛来诊。院外诊断为:胰腺癌伴多发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及家属拒绝放化疗,就诊时患者乏力消瘦,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语声低微,郁郁心烦,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大便难下,质稀,舌色黯、苔薄白腻,脉沉细。诊断:胰腺癌伴多发转移。辨证为:脾虚湿蕴,毒瘀蕴结。治法:健脾益气,通腑利湿,解毒散结。处方:大黄5 g(后下),姜厚朴6 g,麸炒枳壳6 g,炒六神曲10 g,焦谷芽10 g,焦麦芽10 g,川楝子10 g,醋延胡索15 g,片姜黄10 g,郁金10 g,麸炒薏苡仁10 g,夏枯草10 g,生黄芪30 g,太子参15 g,炙甘草6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12 月29 日复诊:患者腹胀、腹痛已减,余症同前。说明药已中病,但力度较浅,加用土贝母10 g,土鳖虫5 g,全蝎3 g 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服法同前。后每2 周复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减,腹胀、腹痛、纳食等情况逐渐好转。后患者在门诊随诊月余,期间未行其他治疗,病情控制尚可,但由于胰腺癌预后极差,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多发转移,预计生存时间较短,在服用中药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病情进展,患者终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深感遗憾。

按语:患者老年女性,初查此病,不能接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失疏泄,则精神抑郁,肝郁气滞影响脾之运化功能,加之患者年老体弱,脾虚运化无力,故见纳食减少;脾胃纳运不济,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毒瘀蕴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故见腹胀腹痛,大便难下,舌色黯、苔薄白腻,脉沉细为脾虚湿瘀蕴结于内的表现。患者年老体虚,正虚邪实,又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虽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正气尚未被药物攻伐,所以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顾攻毒散结,所以应用土贝母、土鳖虫、全蝎等杀伐之药以攻毒散结;然虽正气尚存,可耐攻伐,但应念其年老体弱,在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同时,应徐徐图之,不可用药过猛,再加用大黄、姜厚朴、麸炒枳壳,寒温并用下气宽中,消积导滞;生黄芪、太子参、麸炒薏苡仁等固护正气;川楝子、醋延胡索、姜黄、郁金,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减轻患者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总的治则以扶正抗癌为主。

6 讨论

中医治疗在胰腺癌发病的不同时期,治疗上根据主要症状表现不同,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带瘤生存”的姑息治疗被越来越多地提倡和接受,随着病情进展,无法手术及放化疗及其他治疗的患者,转而把目光投向中医治疗,因此中医治疗在胰腺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将“六腑以通为用”作为胰腺癌中医治疗的理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正确地进行临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脾虚胰腺癌胰腺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胰腺超声检查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