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时代意蕴*

2023-01-11周路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价值观

周路红 李 俊 王 蓓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619)

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200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4 个字来概括。这4 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医药文化建设实践中,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时俱进,为中医药事业永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撑。

1 仁爱是中医人的行为准则 也是中医人爱国精神的体现

2014 年2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观念的时代价值,其中第一个就是“讲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即仁爱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引导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标识。

“仁”字从本义“相亲相爱”引申出“爱人”“爱人利物”“博爱”等诸多含义,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唐·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1]。孔子认为“仁”不仅指一种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朱熹认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仁是“人心之全德”[2],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仁”既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也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追求;既是真挚的情感,也是一种爱的实践。中医学与中医人以“仁”为出发点,把“仁”作为内心的信仰和价值准则[3],以仁心仁术护佑苍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不可磨灭贡献。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杰出代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持久力量。热爱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所有中医人热爱祖国使命与担当。

2 和是中医学的价值目标 也是中医药人友善的价值取向

自古以来,中国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向往天人合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作“相应也”。《广韵》把“和”解释作“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周礼·天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和,不刚不柔”[3]。“和”指一种品性。《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注:“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3]。“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和”是天下公认的准则,是儒家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也是中国人要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战国策·赵策》:“和于身也”。唐·李华《国之兴亡解》:“身或不和则药石之,针灸之”[3]。“和”是指身体健康舒适。《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郑玄注:“和,调也”。“和”义是调和;调治;调适,指治疗方法”[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包含了道德价值和医学价值的丰富内涵,既是中医学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具体体现。

2.1 和是中医学的价值目标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即阴阳平和,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概括,是人体健康的标志。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依赖于阴阳的平衡,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就能不生病。《黄帝内经》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作为养生的总原则。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必须顺从自然规律,懂得调养精气的养生方法。这里所说的“和”是指人要与大自然和,与社会和,与别人和,与自己身体和,与自己的精神和。张仲景《伤寒论》运用和法使人体营卫和、胃气和、表里和、脉气和,最终达阴阳平和[5]。中医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调和致中的治疗手段达到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人体健康。因此说“和”是中医学理论层面的价值目标。

2.2 和是中医人的价值取向“和”作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既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人体自身和谐(阴阳平和)的医学层面的价值目标,也包含道德层面的人与人即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的内心和谐。注重修身养性的价值取向,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国人历来都把“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自然也包括医患之间和同道之间的和睦友好。和睦友好的前提,就是要做到友善。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友善”是强调公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就是强调中医药从业人员之间、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是对具有中医特点、行业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表达。医务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关心、帮助患者,与患者和睦友好,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和谐人际关系与工作氛围,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精是研究学问的态度也是中医药人敬业的职业操守

《广韵》:“精,熟也,细也,专一也”。《易·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研究事物精深微妙的义理达到神妙的境地用来付诸实践)。《管子·心术》:“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尹知章注:“精,诚之谓也”。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1]。《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四书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告诉人们修养德业,研讨义理应用心推敲考虑、刻意求工的方法。“精”字的含义既包括精深微妙的学问,也包括研究学问的态度,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精”是掌握中医药技术的根本要求[3],是中医人对医学精益求精的持久追求。

“精”字的医学意义也极为丰富,包括精神、魂魄、精力(人的生命力)、精液(古人认为人类赖以生殖的物质)等含义[3]。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古代医学家认为中医学理论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对于至精至微的中医学理论,只有用心精微者,精勤不倦,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才能探其理致,掌握其深奥玄妙的道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精”精辟概括了中医医道精微的学术特点和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医术的职业准则。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镌刻着古代医学家勤勉治学、精研医术的伟大成就,激励着后世医生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的道路上守正创新。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成功发掘抗疟药青蒿素,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时代价值。当今社会,无数的中医人奋战在科研临床的第一线,用精湛的医术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大众,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示了中医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诚是立身之本 也是中医药人的道德标准

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公共生活与人际交往的基础。《孔子家语·哀公问道》:“诚之者,人之道也”[1]。诚实是为人之道。《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追求诚信,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宋·朱熹《仁说》:“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是美好行为的源头,各种品性的根本。《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字汇·人部》:“信,不疑也”[1]。“信”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重要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重要内容。”按照《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诚,真心诚意”[1]。“诚”和“信”字义相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论述医德的文献《大医精诚》一文中用“诚”字来概括医德,从心(志向)、体(态度)、法(原则)3 个方面论述“诚”的含义和实现途径,要求医者要心怀至诚之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此后历代中医人都把“诚”作为医德的最高追求。现代社会的医疗资源、技术和手段远远超过古代社会,医疗技术越进步、越精致,然而人们对健康的焦虑越来越多,对医疗安全的恐惧愈加严重,实际上的获得感与心理上的满足感严重脱节[6],患者的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焦虑、压力之中,导致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此时诚实守信的作用和意义就更加重要。《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真诚是通向一切的道路,医学的力量来自医患相处时的体贴[7],来自医生感同身受的心意所激发的人间大爱。诚心诚意对待每一位患者,视患者为亲人;以诚恳真挚、严谨审慎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有利于弥补医疗技术的局限,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诚”作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就是强调诚实守信是中医人进德修业的立身之本,讲诚信,懂规矩,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坚持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明礼诚信,诚恳待人、诚实工作、信守承诺,以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引领社会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积淀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精神追求,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孕育,已经内化于一代代中医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外化为中医药人的自觉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领中医药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仁、和、精、诚”,使之成为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传统薪火相传,使中医药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中医药价值观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我的价值观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